道教兴起后,沿用古人之说,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四象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青龙
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此外,道教还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白虎
白虎原为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白虎西斗星君为:“奎宿天将星君,娄宿天狱星君,胃宿天仓星君,昂宿天目星君,毕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参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同时,道教亦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经》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
朱雀
朱雀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南方之神,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形象乌,位于南方,属火,色赤,总称朱雀,亦名“朱鸟”。《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南方朱崔星君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匮星君,柳宿天厨星君,星宿天库星君,张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轸宿天街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南方朱崔,从禽之长,丹穴化生,碧雷流响,奇彩五色,神仪六象,来导吾前。”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朱崔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阵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见火即飞,故得朱崔之称也。
玄武
玄武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斗、女、虚、危、室、壁),其形象龟,亦称龟蛇台体,位于北方,属水,色玄,总称“玄武”。《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北方玄武星君为:“斗宿天庙星君,牛宿天机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虚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钱星君,室宿天廪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北方玄武,太阴化生,虚危表质,龟蛇台形,盘游九地,统摄万灵,来从吾右。”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刚。”《经》云:上善若水。非铅非锡非众石之类,水乃河东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药不可暂舍,能养育万物,故称玄武也。
第二卷成长篇道家太极门--历代宗师
道家太极门,为古来道家“五秘之首”,向属“禁秘大法”,不立文字。其所论道,其基础哲理,堪称为中华道学之精粹。
第一代:创派祖师云中子(元始天尊的高徒)
第二代:兴派祖师度厄真人(元始天尊的爱徒)
第三代:弘派祖师玄漱真人
第四代:王敖老祖
第五代:唐诘老祖
第六代:河上老祖
第七代:石公真人
第八代:八洞真人
第九代:栾噀真人
第十代:左玄真人
第十一代:五孕真人
第十二代:冲应真人
第十三代:天枢真人
第十四代:重阳真人
第十五代:丁洪真人
第十六代:江成真人
第十七代:凝阳真人
第十八代:孙登真人
第十九代:降魅真人
第二十代:临邛真人
第二十一代:璇玑真人
第二十二代:纯阳真人
第二十三代:净阴真人
第二十四代:天音真人
第二十五代:天花真人
第二十六代:妙应真人
第二十七代:玉蟾真人
第二十八代:若谷真人
第二十九代:珍子真人
第三十代:玉玄真人
第三十一代:霞仙真人(玉玄真人首徒)
第三十二代:元普真人(玉玄真人爱徒)
第三十三代:自然真人(霞仙真人首徒)
第二卷成长篇修真资料---雷法概要
五雷正法
五雷正法即是雷法。雷霆为阴阳之气所生,依《洛书》五行之数,"东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数之祖而中央五焉。"而雷霆行天地之中气,故曰五雷。
在内功修炼上,五雷分属五脏。五脏之气攒聚,会聚为一,方能达于大道,掌握五雷之妙用。此称作攒簇五雷,亦即是指雷法内功修炼达到五气朝元的境界。《道法宗旨图衍义》:"希贤曰:五气朝元,一尘不染,能清能净,是曰无漏,肝为东魂之木,肺为西魄之金,心乃南神之火,肾是北精之水,脾至中宫之土。是以圣人眼不视而魂归于肝,耳不闻精在于肾,舌不味而神在于心,鼻不香而魄在于肺,四肢不动而意在于脾。故曰攒簇五雷。(王枢曰:东方木雷在肝宫,南方火雷在心宫,西方山雷在肺宫,北方水雷在肾宫,中央土雷在脾宫)斩除五漏,寂然不动为道之体,感而遂通为道之用,斯五雷之妙也"
道法认为,诸法之中,威力最大的是雷法。王文卿《雷说》,"夫雷霆者,天地枢机。""故雷乃天之号令,其权最大,三界九地一切皆属雷可总摄"。故此,在行法之时,多召役雷部将帅执行。且在召合(召将)之时,也特别强调本身的内功修为,强调聚合五行之气,这五行之气便为五雷。萨守坚《雷说》"雷法为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气合气,以神合神,岂不如响应答耶。"召将是以本身五脏之气化为五雷之神,与虚空之神混合为一,所以,召将又称之为召合。
雷法的修炼,又特别注重内丹的修炼,并主张"道体法用",即修成内丹与道合真为根基,发之于外,则形成种种神通变化,玄妙法技。内丹有成,先天一气充盈,此先天一气,又称先天祖气、混元一气。道教讲"一气化三清"这一气便是混元一气,这混元一气便是道。《王侍宸祈祷八段锦》:"天地得此一气,千变万化,人为万物之灵,得此一气,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呼吸风云雷雨,无所不至矣。"
雷法行持,有立极之说,即无极生太极,无极为原始状态,"溟洋大梵,寥廓无光。"此先天混元一气由无极而动,生为太极,才可发用,此即丹气充盈、动而致用。"一气才动,风雷云雨皆作,禽兽山木俱生。"此即"道为法之体,法为道之用"的理论依据。因此,道教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修道之士,依此无极生太极的理论,内炼形神,炼丹合道,便可"廓然一气初分,自觉神清气爽,外欲不生,此身与天地相为表里,造化皆在吾掌中矣。动天地,感鬼神,驱风雷,役万物,无往而不可也。然后策役将帅,行持祈祷。《王侍宸祈祷八段锦》:"凡欲行持,先服先天祖气。""万千法门,皆始于此也"可见凡丹修炼的重要。
雷法强调实修,亦表现在书符上。强调符之灵验与否,关键在是否将自己的元气气布于符上与否。《王侍宸祈祷八段锦》一气在乎全,则上可以达天真,下可以伐妖魅,中可以感动风雨雷电。符之时,先须定息秉笔,以鼻引清气,长引一吸,不可浊,最要清气。然后闭气,急以笔书符。毕,以天目炼入所召将吏于符中,大口呵出于符,金光罩符,存见所书符中有所召将吏在内,急以""三字押符上。
雷法实为内丹修炼与法术行持相结合的道法。"雷霆者,天之号令。"得其法者,可以"驱雷役电,祷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荡疬,炼度幽魂。"雷法神谱中有雷祖大帝,玉枢院,五雷院,五雷元帅,使者,五方雷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云吏,以及灵官等等。道教著名的王灵官(王善)马灵官(马胜),黑虎玄坛赵公明等,都是雷部神将。
相似小说推荐
-
至尊仙阵传 (喝酒得鱼) 在修仙界的传说里,有着一种号称绝域的九级大阵,只要能够融合出阵旗,就能毁天灭地、斩杀仙魔。真的是传说么?且看...
-
穿越在聊斋的世界里 (碧海蓝天) 起点VIP2015-03-05 古典仙侠重生聊斋,读书、种田、行医的同时,闲来无事,就捉弄下花仙狐妖,做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