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孩子就属老四最老实,现在也知道藏私房钱了,姥姥很欣慰。
 第二天一大早,元妮跟姥姥就出门了,俩人怀揣一堆钱和票,直奔百货大楼。
 百货大楼有四层高,门脸很气派,最上方有一颗红五星,下边写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
 姥姥仰着头看了半天,“这字真大。”
 一楼是副食品百货区,县城的副食品商店只有桃酥和江米条,这里足有几十种副食品。
 姥姥眼睛都看花了,闻着甜香味儿,不知选什么是好。
 “姥姥,天鹅蛋。”
 “对对,天鹅蛋。”
 姥姥掏出点心票,又拿钱,有些舍不得,最后还是买了,“买三斤天鹅蛋,给我分开包,对了,留出两块。”
 两块天鹅蛋到手,姥姥先给元妮嘴里塞了一个,“昨天就看你没吃够。”
 元妮也给姥姥一个,这种点心酥甜香,特别符合时下人的口味。
 接下来买布料。
 城里布料品种多,姥姥一双眼睛都不够用。
 思来想去,她给猫蛋狗蛋买了军绿条绒布,给招娣盼娣买了小碎花,最后又扯了两丈绿底红花棉布,说是要给元妮娘几个做被面……
 对于姥姥独特的审美,元妮已经无力吐槽,红配绿就红配绿吧。
 给四舅母买了粉红纱巾。
 最后才买的半导体收音机。
 元妮直接给出了两张工业票,“买两个。”
 “你干啥,人家只要一个?”
 “咱们自己留一个,干活的时候放地头上,就可以听白马罗成了,这钱我出,算我买的。”
 姥姥立刻就动心了,一边干活一边听评书,太美气了。
 钱哗哗地花出去,姥姥都麻木了。
 算了,反正一辈子就来一次省城,花就花吧。
 忙活了一上午,买了一大堆东西,把吃的用的都倒腾回去,就准备去医院。
 元妮要去找郑大夫,姥姥的意思是,她也跟着去,“明天就要走了,我再看一眼亲家去。”
 祖孙二人一起出了门,在路边上买了十个包子,自己吃了一点,剩下的都给四舅母带过去。
 下午医院没什么人,四舅母正在病床边上打盹,照顾病人最累,她都瘦了。
 倒是四舅母她娘,大约是有了站起来的希望,瞅着精神头很好。
 姥姥坐下就寒暄起来,元妮直接去找郑大夫。
 郑大夫一听,就赶紧站起来,“我还以为你能多待几天,这么快就走?”
 “刚好有顺风车。”
 “那就现在走。”
 前阵子元妮给看的沉香相框,已经托人给卖出去了,卖了足足五千块。
 在如今这个年代,称得上是一笔横财。
 郑大夫想好好看看老宅的东西,再有什么值钱的,就不卖了,要收藏起来代代传。
 俩人边走边聊,很快就到了地方,是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子。
 郑大夫打开小库房,一股灰尘扑面而来,“对不住啊,没收拾,灰大了点。”
 元妮打了个喷嚏,“没事,先看东西。”
 拐杖还有木雕什么的,都在墙角堆放着。
 郑大夫把这些东西一把抱了出来,“都在这儿了,你看看,这拐杖是不是?”
 元妮蹲下身子,细细摩挲起来……
 一共三根拐杖,再加上两个木雕,元妮一一看过,都不是名贵木材,也不是古玩。
 郑大夫不死心,“不应该呀,我爸肯定还有东西留下。”
 元妮能理解对方的心情,“还有吗?我都帮你看看。”
 两人围着老宅转了一圈,把老爷子生前用的桌椅板凳都看了一遍,全都不是。
 郑大夫叹口气,“早知道就不卖那个相框了。”
 相框是碎木头,不好保存,干脆趁着有人喜欢卖掉了。
 郑大夫原本想着,再得了好的就收藏,没想到没有了。
 他心情不大好,出门的时候,还差点被绊了一跤,“什么东西?”
 元妮看过去,是一只小木马,雕刻得很精致,大概有成年人巴掌那么大。
 元妮把木马捡了起来。
 “这个呀,这是我爸亲手给我做的玩具,他走的时候叮嘱我要放好,可能是被我媳妇给扔到库房了,我还是把它拿回去吧,毕竟是老爷子的一片心。”郑大夫念念叨叨,眼眶有些红。
 “是得拿回去,这个木马也是沉香木的。”
 “啥?”
 郑大夫被吓了一跳,就这个木马?他可是从小就拿在手上玩的。
 原来,从一开始,郑老大夫就把最好的东西给了家人,相框用来放一家人的全家福,木马则给了儿子。
 可惜后来,老相框被媳妇嫌弃,差点便宜了收破烂的,而小木马也被扔到库房里吃灰……
 郑大夫越想,越觉得自己不是个玩意,差点当着元妮面哭出来。
 就在这时候,过来两邻居,老远的就跟郑大夫打招呼。
 郑大夫赶紧收起眼泪,挤出点笑容来,“老汪,嫂子,这是忙什么去了?”
 老汪媳妇唉声叹气,“前儿不是你家找出沉香了吗?我家这口子就坐不住了,非说放米的坛子是个老玩意,要拿去鉴定。”
 老汪怀里抱着一个罐子,不大,也就能装十几斤米的样子。
 罐子是极其艳丽的紫色,最难得的,它还有个盖子,严丝合缝盖住了,用来放米倒是很合适。
 郑大夫瞧了瞧罐子,“这颜色倒是挺稀罕的,你们这是去鉴定了?人家怎么说?”
 老汪媳妇瞪了老汪一眼,“去了,专门去的文物商店,人家师傅也给看了,说是仿品,搁市场上最多二十,不过他们那不收,让我们自己上鬼市去卖。”
 文物商店可是正经收古董的,既然是仿品,人家自然不会要。
 照这种情况,给出二十块的价格,都是给面子了。
 像是这种小坛子,去供销社买,最多只要三块。
 老汪被训斥,一声不吭,只尴尬地笑。
 郑大夫赶紧打圆场,“那也不错,你们啥时候有时间再去。”
 “一大早的,谁起的来呀?你不是喜欢倒腾这些老玩意嘛?要不给你?二十块钱你拿走。”老汪媳妇说着,一把夺过罐子,就往郑大夫怀里塞。
 如果不是郑大夫,她家老汪也不会瞎折腾,说来说去都怪郑大夫。
 郑大夫万万没想到,邻居会这么操作,赶紧躲开,“我家不缺坛子。”
 老汪媳妇不放过他,“给你。”
 元妮伸手,把罐子接了过去,这个东西有名堂,从形状上来看,是将军罐。
 将军罐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种罐子肚子大,而盖子像头盔,老汪抱的这个罐子,从外形上来看,完全符合将军罐的特征。
 她刚才就想上手摸摸。
 果然,罐子一入手,就有灼热感。
 “郑大夫,刚才你不是还说,家里缺个腌咸菜的坛子?要不然就这个吧,这个口子比较大。”元妮没敢轻易报价,而是顺着老汪媳妇的话往下说。
 像是这种民间卖家,能主动跑去文物商店问价的,都是很精明的人。
 要是元妮贸然出手,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对方的警惕。
 郑大夫先是一愣,很快就反应过来,元妮想要这个罐子啊?
 元妮帮他鉴定出两样好东西,郑大夫知道她有眼力,难道说,这罐子是好东西?
 那也不应该呀,要真是好东西,文物商店咋会看漏了呢?
 他心念电转,看在元妮帮他鉴定过沉香的份上,还是决定配合。
 “行吧,那我就留下腌咸菜,不过,二十块是不是有点贵啊?”
 “不贵不贵,你看这颜色多好看,比商店那些土坛子好看多了。”老汪媳妇生怕郑大夫反悔,恨不得直接从郑大夫口袋里掏钱。
 郑大夫摇头,一边掏钱一边抱怨,“这事还没问我媳妇,要是她知道,我二十块买了个罐子,肯定得骂我。”
 “不会,你媳妇肯定夸你会过日子。”
 老汪媳妇把钱拿到手,拉着老汪就飞快地跑了。
 等他们都走了,郑大夫才问元妮,“怎么,这坛子值钱啊?”
 “文物商店不是鉴定过了吗?我就是喜欢这颜色。”元妮不动声色,把钱掏出来递给郑大夫。
 郑大夫挠挠头,看看元妮,又看看将军罐,到底还是把钱接了。
 做人呢,不能太贪,尤其元妮还帮了他大忙。
 看到郑大夫接了钱,元妮松了口气,不管咋说,将军罐到手,也算是不虚此行。
 郑大夫还想留元妮吃饭,被她给谢绝了,“明早就走,晚上还得收拾一下,我家亲戚就劳烦您照应了。”
 “应该的,我还欠你一笔鉴定费呢。”
 “什么鉴定费啊,就是顺手的事。”
 两人客套了一番,元妮告辞,抱着坛子就往回走。
 刚才郑大夫眼中的纠结,元妮看得清清楚楚,这人也就这样了,没法子深交。
 这个时候,刚好是下班的点,到处都是骑自行车的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元妮抱着将军罐,小心躲避着车流。
 她手是热的,心也是热的,这东西可是文物商店看走了眼的,算是她捡了个大漏。
 只是不知道,罐子有什么毛病,这才导致文物商店没有认出这件宝物?
 元妮边走边想,决定回去就看。
 眼瞅着就要进院子了,突然有个小孩连滚带爬跑出来,直愣愣就冲着元妮怀里撞去。
 元妮赶紧让开,那孩子一下子就摔倒在地上,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你这人咋回事啊?明明看见孩子过来了,咋不知道扶一把?你这心可够歹的……”
第71章 不速之客
 “一个贼娃子,我没下手打死她就不错了,谁伺候她?”姥姥气势汹汹追出来,赶在元妮之前拦住了汤美芬。
 元妮抱着罐子,看看摔倒在地的孩子,果然是汤美芬的小女儿。
 这孩子两手都抓着一个天鹅蛋,嘴里还叼着一个。
 汤美芬哭得很伤心,“她只是个孩子,孩子嘴馋,吃一点东西怎么了?你们至于下死手追她吗?你,你还打她,你是人吗?”
 姥姥叉腰,“嘴馋就要去偷吗?你们偷东西还有理了?不行,你要是不赔我点心钱,我就找警察评理去,我要问问他们,小孩偷东西是不是不犯法?”
 院子里的人都追出来,纷纷谴责汤美芬,“孩子不懂事,你是大人,你咋也不懂事?”
 “就是,谁不馋?现在孩子大人都缺油水,也没见谁白拿别人东西,你这是养了个贼呀。”
 “老霍,你咋把房子租给这样的人?赶紧赶出去。”
 老霍就是门口倒座房的主人,闻言一个劲皱眉头,“听见了吗?你们这是犯众怒了,赶紧拿上东西搬家。”
 “我不搬,我给房租了。”
 “赶紧滚,跟我说这些没用。”老霍说着,直接进屋拎了两个旅行袋,还抱了一包衣服,直接给扔到了大门口。
 汤美芬一看就傻眼了,她冲上去想厮打老霍,结果被对方抓住头发拖出院子,“你当我是周家老太太呢?再捣乱,就要你命。”
 老霍的拳头比碗还大,汤美芬被吓傻了,一声也不敢吭。
 不讲理的怕不要命的,汤美芬之前欺负房东老太太,是因为对方好说话,善良,现在她不敢了,不说别的,单看老霍那大拳头,打在身上可是真疼。
 看着汤美芬母女被赶出去,元妮赶紧进屋,“四舅舅,你看一下房梁上的东西还在不在?”
 这次来省城,元妮带了不少金戒指,这些戒指都陆陆续续卖出去了,一共卖了一万多块钱。
 钱被元妮换成了两张五千块的存折,剩下的都是现金,连同收到的高古红玉,都放在房梁上。
 要是被三只手偷走,那损失可就大了。
 舅舅闻言,立刻拽桌子,站上去检查了一番,“妮儿,都在呢。”
 四舅舅是家里知道元妮秘密最多的人,元妮找四舅母打金戒指,怎么滴也瞒不过他。
 只不过,四舅舅不知道金戒指都是元妮的,还以为她只是过手,帮着别人代办。
 姥姥只知道房梁上有钱,可不知道有那么多钱,听见没丢东西,她就坐下来抱怨,
 “什么熊孩子?我跟你舅舅刚回来,就看见那小崽子拿着天鹅蛋往嘴里塞,跟饿死小鬼托生的一样。”
 “她怎么进来的?”元妮明明记得,跟姥姥出门的时候,是锁了门的。
 “用铁丝捅开的,小小年纪,也不知道跟谁学的损招?”姥姥骂着,正要把剩下的半包点心包起来,就对上了四舅舅专注的目光……
 “算了,这包已经拆开了,你跟妮儿吃了吧。”姥姥开始摩挲胸口,好东西便宜了小毛贼,想想就堵得慌。
 就在这时候,顾超过来了,他是来送火车票的,顺便告诉元妮明天在哪等车。
 “明早卡车要上货,拉了木头就走,八点钟,你们到木柴厂大门口就行。”
 “太好了,我把车票钱给你。”
 “不用,不着急。”
 话是这么说,元妮还是赶着给了钱,卧铺价格差不多是硬座的四倍,三张卧铺票,一共八十多。
 这笔钱太多了,不能欠顾超人情。
 等顾超走了以后,四舅舅就犯了愁,“妮儿,票钱能不能缓缓?我不管钱,钱都在淑芬身上……”
 “舅舅,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啥时候方便再说。”
 元妮一点都不担心四舅母,对方是个有原则的人,当初她就说过,先借钱给四舅母去看病,对方都没有同意。
 再说了,四舅母给的咸菜坛子还在她手里呢,元妮知道,那坛子有秘密,只是还没到打开的时候。
 临睡前,房东老太太带着周建国来了,“这是我烙的干粮,你们拿着路上吃。”
 她怕姥姥推辞,放下篮子就走,到窗外才问,还有没有跑腿的活?
 要是有的话,只管让周建国去干。
 “这家人可交,可惜,我是再也不会来省城的了,太花钱。”姥姥十分感慨。
 “那可不一定。”元妮已经盘算好,等政策放开,就在省城买房子。
 现在户籍有限制,乡下人没法在城里买房子,等买房落户的政策出来就好了。
 卧铺票是四天以后的,四舅舅盘算着,趁着还在省城,得多借点活,“乡下送病人,都是义务帮忙,谁给钱?”
 从这一点来说,还是城里好,挣钱容易。
 姥姥跟四舅舅絮絮叨叨说着话,元妮本想看看将军罐,可惜一直没找着机会,只能带着遗憾睡了。
 第二天大家起了个大早,元妮把红玉和钱都放在挎包里,直接背在身上。
 至于将军罐,则用布包起来,放进了纸箱子里,箱子里的空隙,用棉花填了起来。
 这样一来,即便是外人看到,只会以为这是她们在省城添置的家当。
 顾超带了三辆大卡车,在他的安排下,元妮跟他一辆车,姥姥坐第二辆,最后一辆上,跟着两个保卫科的人,他们要押车。
 而装有将军罐的箱子,则装到了第三辆卡车上。
 因为前两辆卡车上都是散木材,只有第三辆卡车上是箱子。
 卡车很快就出城,开上了大路,路边有稀稀拉拉的房子,墙壁上都写着补胎加水,还有的挂着蓝布门帘,上边写着饭馆。
 “厂长,就在这吃吧,要不该进山了,不好找饭馆?”司机笑着建议。
 顾超点头,“可以。”
 元妮知道,跑长途的都在路边小馆子吃饭,别看这些地方土气,给的都是真材实料,味道是不错的。
 几辆车依次停下,小饭馆的老板娘热情地跑出来招呼,“吃面还是米饭?我们这啥都有……”
 就在这时,最后一辆卡车上有人发出了刺耳的哭声,“妈妈,我要吃米饭。”
 大家都被吓了一跳,最后一辆车上装的都是货,哪来的孩子呀?
第72章 糊涂
 最后一辆车上,跟的是两位保卫干事,一听见哭声,他俩就紧张了,“不好,有人混上车了。”
 大家伙一听,这还得了?
 也顾不得吃饭了,先看看情况再说。
 最后一辆车上装的都是木箱,为了安全,不仅用绳索加固,还有帆布蒙了半边。
 保卫干事蹭蹭上了货车,掀开帆布一看,箱子上坐着两个人,赫然是汤美芬和她的小女儿。
 刚才喊着要吃米饭的,就是汤美芬的小女儿。
 “你们是什么人?”
 “这车不是回丹县的么?我们就是搭车,搭顺路车。”汤美芬瑟瑟发抖,一脸恐惧。
 “谁让你们搭车的?你们怎么混上来的?”顾超很严肃。
 “没人让我们搭车,反正你们是顺路,这么大的车,也不在乎多两个人,你就帮帮忙呗?”汤美芬舔着脸求上了。
 “厂长,要不然就把他们带上吧,这女人说得也对,这么大的车,空着也是空着,带个把人不算啥。”一个司机突然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