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指望着官员的良心这是不现实的,但如今最重要的是公民们有了主权意识后,人们不再惧怕官员,开始行使监督的权力。再加上国家一系列的监督政策,这些汹涌的民意就如同达摩斯之剑一般盘旋在他们的脑袋上,让他们不得不收敛起来。”
官员们的惊惧
姜宛讲述完, 再一次看向了不远处飘荡着的红旗以及城楼上的那副画像,在心中道了声“再见”后,便转身出了天安门广场。
因着今天直播的时间太早, 所以直播时间便已经达标。
况且现在还要回酒店着急忙慌收拾行李, 姜宛当即决定下播,对着镜头道, “今天的直播结束啦, 一会儿我要赶飞机, 所以今天就这样啦。明天见哟~”
旋即天幕再次回到煞白一片,而天幕下的众人们却是依旧处在刚才所见所闻的震撼之中, 特别是“民意”、“监督”这几个词更是狠狠敲击着古人们的心脏。
的确, 浑浑噩噩的民众与开启明智,有着公民意识的民众对于当政者来讲可谓是两个概念。
相较于之前大多是帝王担心天幕所传思想威胁自己的皇权,这一次大臣们都不免脸色沉了下来。
帝王尚且还在皇宫之中百姓们无法轻易得见, 但他们中的不少人特别是那地方官们却是要常与百姓们打交道。
要是那些百姓都把自己当成了“主人”, 他们岂不是不再对他们恭敬, 甚至还要时不时地挑刺,那他们可该怎么办?
要是碰上刁民, 时不时进京告御状那他们还要时不时担心下自己脑袋上的乌纱帽了!
于是这一次骂得最为厉害的竟是变成了大臣们。
“一派胡言!一派胡言!”
“这不就是把那些百姓变成了刁民?!还说得那般冠冕堂皇!”
“陛下, 万万不可让那些百姓真信了这些言论啊!”
“对啊!陛下,请陛下处理这天幕的言论, 避免妖言惑众啊!”
此时之前心情慌张的皇帝们此刻却是逐渐淡定了下来, 特别是看着眼前慌张不已的大臣们更是忽觉神清气爽。
果然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快乐这话放在哪里都适用。
秦, 欣赏完殿中臣子们的窘态,嬴政才摆手道,“够了,闹成这样真是成何体统!不过是天幕的几句话你们就怕成了那样?”
“民智不是一天就能开启的, 也不是每个黔首都那般大胆,能够豁出性命反抗朝廷。你们之后注意些,别将黔首们逼得太狠。”
嬴政的威压无人可抵抗,更何况他的话本就极有道理,大臣们瞬间不再敢言语,沉默低下头。
只是那垂着的脸上表情依旧不怎么好,显然对这天幕的影响很是忌惮。
嬴政自然知道这些臣子不可能真的放心下来,但只要他们现在不碍着他的眼,他也懒得再管。
随即他再次望向天幕,心情却是越来越沉重。
纵使那些黔首们一时间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时间长了,等这些思想一代代人传播开,黔首之中难免会有人心野了。
还有天幕所说的那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不是意味着发展技术提高生产力注定会瓦解掉皇权变成那后世的体制?
不!嬴政是绝对不愿看见这一幕的发生。
在他心中这天下要属于他们大秦,那才是他想要的天下!
可是他又能怎么做呢?难不成要阻止这天幕的传播,停止那些技术的研究,让大秦回到从前?
这一刻嬴政突然间有些明白那清朝皇帝为何明知世界巨变,却还是固执地闭关锁国。
因为他们在华夏和大清之中选择了大清,华夏落后与否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大清能尽可能地存续更长的时间。
所以他也要像清朝皇帝那般做吗?嬴政很快在心中拒绝了这个想法。
且不论那大清最终还是因为落后被西方撞开了国门,反倒还引发了更悲惨的结局被后世唾弃,就以嬴政的自尊他也不允许自己的大秦比其他国家差!
他望向天空,罢了,他如今能做的就是问心无愧。
至于未来大秦还能传几代也不是他如今能担心的,至少应当比那原本的历史里二代而亡要好得多吧!
西汉,刘彻对此倒还算豁达。
总归如今才刚开始发展,这些都还不会发生在他当政的时期。
经过天幕他早已知道自己不可能长生不老,左右也算是活得够久,再加上这一世他决定不吃仙丹了,说不准还能活得更长些,他已算满意。
至于他死后,他才懒得管那洪水滔天呢,让他的后代去操心吧。
朝廷之上除了卫青等几个官员相对淡定,其余官员俱是激动万分。
“陛下,如今的百姓全都是愚昧不堪的,他们如何有能力推举官吏、监督官吏?”
“对啊,百姓只会好吃懒做,甚至是偷逃税赋,咱们若是不用强力,只会让他们逃了过去。但强力必然就会让他们不满,陛下可不能信了那些刁民的话!”
“陛下,若是让那些无知百姓掌握了过大的权力,长期以往肯定会动摇国之根本。”
看着这些官员们义正言辞的样子,刘彻心中有些想笑,真是当他不知道他们心中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如今大汉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考察人才然后推荐给上级或者是皇帝,而后经过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
刘彻是个聪明人,自然十分清楚这其中的隐患。
官员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私心,只会推荐那些与自己关系好的人。
若是某些人才与地方官员关系不好,又或者根本不认识官员们,那任凭他有天大的才华也是不可能被皇帝知道,更别提被皇帝任用成为官员。
只是以之前大汉的生产力,刘彻暂时也只能想到这个互相推举的办法。
天幕出现后,他知晓了后世“科举制”选拔人才后,心中便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在大汉也搞一个科举出来。
不过他一直没有对外公布,只跟几个最亲近的官员商量具体的细节,因为他知道如今朝中的官员是绝不愿意科举制出现分掉他们手中的权力,肯定要想办法破坏。
他可从之前买到的关于唐的小说里看到了那些世家大族们是如何跟科举制对抗的。
刘彻并不惧怕那些官员、世家,但也想尽可能的避免麻烦,打算等商定完具体章程后直接公布让他们措手不及。
只是科举制他们尚且不想接受,又何况如今天幕放出的惊天巨雷?!
那些官员倒是会扯大旗,还拿国之根本说事,虽然的确也说得有几分道理。
如今的大汉的确还没发展到后世的程度,自然也不能真学那后世。
只是看着那些臣子们跳脚的模样,刘彻心中觉得很是有趣,果真还是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才会激动啊。
之前他还纠结何时公布科举制,如今倒是个合适的时机。
正所谓想要开一扇窗就得先将房顶掀开,这是他从那后世的“语文”书里学到的。
刘彻从不惯着那些臣子,直接摆手呵斥。
“够了,朕知道了。朕又不是傻子,难道还分辨不清哪些建议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朕知道如今百姓们没有开启明智,无法推举监督官吏。不过嘛,如今光靠察举制选举官吏也的确不全面,所以朕打算效仿后世,开科举!”
之前还抱怨的官吏们顿时一愣,什么玩意儿?陛下怎么就转了这么个大弯,让他们如此的搓手不及?!
这科举制也没好到哪去,不也是革他们这些世家的命吗?
他们很想反驳刘彻,然后就看见了刘彻阴沉沉的目光。他们知道,若是他们敢说一声“不”,陛下肯定能说出以后让百姓监督他们作威胁。
两害相比取其轻,最终他们还是很是不情愿地说了声,“陛下圣明!”
明,朱元璋当百姓时受够了贪官污吏,登基后特意允许过民众可以进京告御状,甚至民众可以去将不满意的官员绑了进京。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有诸多的困难,他登基至今也没有真发生过几回,但朱元璋本人倒是希望民众真能替他监督这贪官污吏。
当然他心中也担忧那民意对自己皇位的威胁,但大概来被天幕吓得多了,此时的朱元璋颇有些债多不愁。
反正原本的历史里大明也只能存在不到三百年,大明亡了跳过满清直接进到那后世的社会也算是好事一桩。
于是他沉浸在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后世认可的喜悦中。
“好啊,这后世的民意监督倒是与朕不谋而合!的确能让那些官吏们收敛一些,要不然咱也再给百姓添加几条状告官员的途径?”
洪武一朝的臣子们顿时惊慌一片,但碍于朱元璋的威严又无人敢直接反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陛下,且不说那后世的领导人是民众选出来的,你是不是忘了自己也是受监督的一环,怎么就那么高兴了!
最终还是胆大的徐达出来劝阻道,“陛下,咱大明的百姓跟那后世的百姓还是有很多的不一样的,他们大多数人都不识字,陛下您想想你当初满脑子想的是什么吗?你知道什么是好官吗?要让你选官员会选谁?还有您也知道这乡间百姓有多少泼皮无赖,要是让他们随意告发官员,那大明的官府就彻底乱了。”
朱元璋很想说一句“放屁”,他当初怎么就不知道什么是好官了,自然是选那些不压榨百姓的人当官!
他刚想答话,话语却又卡在喉咙说不出来。
且不提他碰到过的那些伪善的大户,好人就能当个好官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官员最重要的是能力,而不是道德。
甚至大多数官员本无所谓忠臣还是奸臣,端看皇帝们怎么用他们,“裴世矩佞于隋而诤于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英明有手段的帝王能将奸臣变为忠臣!
当然大多数官吏难免贪心,那就看朝廷的调查手段和惩罚够不够震慑他们了。
该怎么挑选一个好官,连他尚且都难以抉择,更何况是如今大明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
朱元璋早已经过了跟老伙计赌气的年纪,更何况这是在朝堂之上商议正事,他也不能意气用事。
最终他摆了摆手道,“罢了,如今的确还不是时候,就先完善下之前百姓进京鸣冤的流程吧,其他容后再议。”
朱元璋虽是退了一步,但心中却是依旧不甚爽利。
他看向茫茫天幕,心中涌出一阵预感,这个“容后”并不会太远。
臣子的选择:忠君还是爱……
民间, 百姓们人心浮动,止不住地在私下讨论天幕所说的话,当然也一如帝王们所料, 大多数百姓们并未轻举妄动, 只除了那些彻底活不下去的百姓们。
当然他们大多数都只是些无组织、无纪律的百姓,所谓的民变也只是最多百人, 在官府的镇压之下很快便被扑灭。
若是以往, 官员们对这些百姓的处理多半是一杀了之。
然而想到天幕上曾经提到过的那些所谓的“革命”, 竟然能将国王的脑袋都砍掉,他们也不敢再像之前那般简单粗暴的处理, 生怕再进一步激发矛盾。
于是他们大多只处罚了头目, 而后竟是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虽然依旧不能让那些百姓吃饱,但却能让他们暂时死不了。
与此同时,那些向来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将们甚至也开始思考, 他们自以为的爱国真的是爱国吗?
唐天宝六年, 朔方城外军营内。
身穿铠甲的年轻男人一脸急切地望向面前的中年男人, “王将军,不可归京啊!肯定是那李林甫嫉妒将军, 向陛下进了谗言!您这一回京那就是那就是羊入虎口啊, 恐怕再也回不来这了!”
这名年轻将领的名字叫做李光弼,他面前的则是王忠嗣, 李隆基的义子, 从小长在皇宫中, 时任朔方、河东节度使,甚至之前还曾担当过四镇节度使。
当然这些殊荣随着王忠嗣拒绝玄宗出征石堡城后便一去不复返了。
而如今,玄宗甚至要招王忠嗣回朝,只因为李林甫伙同魏林诬告王忠嗣说“我愿尊奉太子”。
王忠嗣哪里不知道此次回去凶多吉少, 然而他的内心依旧期待着自己曾经英明神武的义父能够还自己清白。
哪怕他早就知道李隆基已经再不像以前那般英明,只在内心期望李隆基还能顾念一些跟他的父子之情能听他之言。
王忠嗣叹了口气道,“可是圣上已经下旨,我又怎么能忤逆圣人?难道我还能抗旨不遵吗?”
然而李光弼却是神色更加激动,他凑近王忠嗣跟前,压低声音。
“王将军,为何不可?天幕所言你没听见吗?若陛下依旧如同从前那般英明也就罢了,但他已经不是从前的圣人了,而且之后还会越来越昏庸,引发让整个大唐都就此衰落的安史之乱!”
王忠嗣很想反驳李光弼的话,这毕竟是养育他长大的义父,然而想到李隆基近来的所作所为,他只能低声喃喃。
“圣人他不是听不进忠言之人,如今还有了天幕,他会改……”
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便被李光弼打断,李光弼轻笑一声。
“将军,这话您说了您自己信吗?圣人近来可有变得更加勤政?可有不用李林甫那奸相?为了避免安史之乱,他只是让你们这些忠心耿耿的节度使也一起进京,收回你们的手中的兵力罢了。”
“将军,我知道您不是迂腐之人,只是因为从前跟圣人的情分不愿承认罢了。”
“那天幕之言虽然的确有诸多之处有些过激,但我认为有一句话很对,爱国绝不是忠于某个君王,而是应当忠于整个国家,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圣人以前英明,您自然要效忠,可他如今这般您继续效忠真的是忠于大唐吗?这是害了大唐啊!”
这话一出,王忠嗣顿时愣在原地。
李光弼的话直直戳中了他的心窝,对啊,他到底是想要报效君王还是报效大唐呢?
从前他从没有想过君王与国家的差别,然而听完之前天幕的讲述他才恍然发觉君王并不等于国家。
如果君王昏庸,他还要依旧遵从他们的一切旨意吗?
见到王忠嗣的神情有所松动,李光弼立刻再接再厉。
“将军,大家都不想坐以待毙,如今高仙芝高将军,哥舒翰将军都不愿就这么被召回京。陛下已经年老,精神不济,既然他不想再管理国家,不如我们就彻底遂了他的心意。况且他认定你支持太子,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不如一不做二不休!”
王忠嗣猛地睁大眼睛,很是有些不可置信。
他颤抖着唇道,“你怎么知道高仙芝和哥舒翰他们的想法?难不成你们……”
李光弼却是毫不避讳地承认了,“将军,不是谁都像您那样心甘情愿为陛下赴死,原本的历史里他们忠心耿耿结果惨死,难道他们要继续坐以待毙吗?况且现在陛下已经想提前动手了!”
王忠嗣很想呵斥李光弼这是造反,但他想到天幕中这两位将军的未来却又是什么都说不出来。
况且哪怕是他自己,虽然并不怕死,但是也会想自己如果真的就这么死了,到底值不值得。
罢了罢了!他就赌那么一次,说不准他们真能为大唐百姓争得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况且大唐“父慈子孝”是传统,哪个皇帝上位没有经历过血腥的政变呢?
如果能成功,他一定会劝太子李亨善待圣人,也算全了当他养育自己的情分。
这般想着,他闭上眼,然后下定决心道,“行吧,本将就拼这么一回!”
南宋,绍兴十年,岳飞看着皇帝赵构让他撤军的十二道金牌,心中满是愤懑与不解。
此时他们身处朱仙镇,距离开封只有四十公里,甚至站在高处就已经能望到开封。
再此时宋军将士士气高涨,金兵的士气很是低落,岳飞相信只要出战就能击退金兵收回故都开封。
而后若是以开封为根据地,之后收复北方的故土也是大有可图。
岳飞以为皇帝赵构哪怕是惧怕战争不想打仗,应当也不会在大宋占据上风时撤兵,然后他便等到了皇帝撤兵的旨意。
他自是无法理解,连忙上书说明利害关系,若是这次撤兵,之后恐怕再难打到开封城下了。
然而纵使他情真意切,第二天等到的却是更加严厉的撤军命令,足足12道金牌!
此地距离临安有两千余里地,他昨日的奏章不可能已经送到了皇帝手中,然而这十二道金牌已经表明了赵构让他撤兵的决心,远不是他能说动的。
若是以往,他纵使心中有再多的不甘愿,恐怕也会依照命令撤军,毕竟忠君爱国是他一直以来接受到的教育。
相似小说推荐
-
丹妮斯的重生(不如闲) 晋江2024-10-29完结
总书评数:8371 当前被收藏数:8510 营养液数:10269 文章积分:65,874,064
不沉溺过去。
不恐...
-
饥饿下的产物(获繁) [仙侠魔幻] 《饥饿下的产物》作者:获繁【完结】晋江2025-02-02完结总书评数:539 当前被收藏数:1972 营养液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