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完结+番外 (文绎)


  “我现在用的也是武氏的香。”吕雉的袖子的暗袋里有香饼,外面闻不到,只有递东西时能闻到小袖盈香。
  “好巧,我家贫,无以为礼。只有一点草木香。”武曌又从袖子里掏出一袋香。
  吕雉看着这两个美人,一个娇艳温柔,另一个媚而威,她们两个婚姻都很稳固真是一件好事。
  武曌:“刘娥比我想的还聪明,她竟坦诚自己穿过衮衣,赵光义也没能如何。”
  长孙无病:“赵光义本来就理不直,气不足。赵恒反复摆弄天书祥瑞,反倒显得心虚。”等于是反反复复的提醒大家,说他们家其实并非承载天命,这才要反复印证。
  武曌:“正是,他和那洛水的石头有何区别。”我当时真是傻的可爱。
  二人没想到她舍得吐槽自己,举杯碰了一杯。
  长孙无病问:“你们都和刘娥见面谈话,说了些什么?”刘娥对她只说了些敬仰、久仰的泛泛之谈,和她们应该更有话说。别看人间把她和吕武划开,可她们仨都是掌握了实权的太后。
  吕雉、武曌和刘娥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切入点,儿子二十多岁,有了儿女,太后还不肯还政,母子关系不好——但死去的太后就是好太后。
  刘娥这心声一说,吕雉感慨万千,武曌也幽幽叹气。
  仨位自认为是好母亲的太后差点对坐垂泪。
  在旁围观了全程了李煜不敢吭声,他挺想问问这两位太后对自己有什么误解?又不敢问,回去填词,说有一只鹞鹰以为自己是一只蝴蝶,抓坏了牡丹,啄坏了玫瑰,在花园里往翅膀上蹭蹭花粉,蹭的百花凋零。
  还可以一同吐槽儿子喜欢了一个不怎么样的人——刘盈以前有个男宠,李贤也有一个不怎么样的叛徒男宠,李显爱韦香儿爱的如痴如醉,赵祯现在迷恋于张氏,张氏八岁入宫,和太子不是什么青梅竹马,就是长得明眸皓齿,能歌善舞。刘太后一去世,赵祯就把郭后废了。刘娥觉得自己选的儿媳妇挺好,就是皇帝太好色。
  说来说去,难逃《新唐书》这一件事。
  吕雉道:“张昭远如今正在批驳新唐书呢。”那是旧唐书作者。
  旧唐书编撰与五代后晋石敬瑭时期,有些事的历史资料的不全,新编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改动太大。
  “当时藩镇谋逆,皇帝不过三代,哈。”武媚娘嫣然一笑:“我以前只听说富不过三代,这时候皇帝也不过三代,真是混乱。石敬瑭本就是卖国逆贼,他让人写史书,必然夹杂私心。《藩镇传》,《忠义传》的确应该改。
  至于别的嘛,尤其是皇帝本纪部分,呵,该下拔舌地狱。我可是头一次知道,原来妙儿是被我捂死的。”
  任何国家出品的书籍都有其政治意义,有些是为了抬高道德水准,教化万民。石敬瑭时期不一样,他没给出标准,张绍远其人和冯道一样历侍数朝代,为人很谨慎。自己把审核标准压的更低,唯恐犯了忌讳,道德规范很重要,活着同样很重要。不知道什么是关键词,那就全是关键词。也不知道皇帝对辽国的态度,石敬瑭靠的是契丹人的援助建国,那就对唐朝的契丹人少写,写的含糊。但突厥已经灭了,可以吹一波太宗高宗的雄风。
  长孙皇后都无奈摇头,她也被做了一点点改动,写的有点古板无趣。不过旧唐书写的就有点木讷,其实我幽默风趣还很潇洒。更惨的太宗,丈夫现在被新修的史书气的离家出走,去找友人痛心疾首去了。书里不仅写他想要立弟媳杨氏为皇后,还写唐高宗打高句丽失败后悔。新唐书·本纪·卷二·赞曰:……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没错,这话说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只想提刀斩了欧阳修。“别的女人那配做皇后!”我就是随便试试!
  每个皇帝拿到书之后都看自己的本纪,基本上个个愤怒,集体批改。
  吕雉沉吟再三,事不关己,表现出一点心疼:“唐太宗文韬武略,诸帝之中名列第一。则天皇后”
  武曌自己淡定的说:“劣迹斑斑呗,我做过不少不太合适的事,他们都不提,硬是编了一个故事。啧,古往今来的夭折的皇子公主有多少,难道都是后妃争宠所杀?”淡定的喝酒。
  长孙皇后也想说着这事:“若说你矫诏,恐怕触及金匮之盟。
  要说你擅杀宗室,赵德昭赵德芳就在不久前死的蹊跷,人皆知其冤。
  要说你诬陷人谋反,赵廷美也在房山。
  要说你与突厥建立盟约,连赵光义、赵恒和满朝文武都在内,一个都跑不了。
  要说你让土地给突厥,文人们怎么复原战国风貌?”
  这些事都不能说,不敢使劲编排,就剩酷吏一项恶劣行为,只有一项罪行哪里够呢,必须得扩充点内容进去。没有真像和证据,就编一个。
  武曌知道修史书时,皇帝的态度最重要,但真没发现他们要避讳的事这么多。笑的倒进她怀里:“难道赵光义是我后人吗?”
  长孙无病顺手掐她的腰。
  吕雉看她们如此亲昵,深感诡异:“战国风貌作何解释?”
  “杜牧的《阿房宫赋》说的是阿房宫?苏洵写的那《六国论》,难道说的真是六国吗?”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一写出来就在阴间风靡开来。
  由凶凶阎君指定到太学课本之中,刘秀认为他在炫耀,嬴政:对。
  三名美人相视一笑,举杯共饮。文人想说又不敢直说,就只能借古喻今。如果宋辽两国号为兄弟,关系和睦,苏洵要是明着写‘辽国是喂不饱的狼,给钱不能解决问题,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是目光短视’,容易被人以破坏兄弟关系的名义给制裁了。但他这么写就没事,宋国知道他在说辽国,辽国看了觉得说得对还挺吉利的。
  “也不知道哪一部分是宋祁编的,那些是欧阳修写的,欧阳修的文笔不错,可惜私心太重。”
  “自古以来修史的人,谁私心不重?司马迁把阿政都写成怎么样了?”
  “这倒是。”所谓的千秋评判,大多是史家笔墨,可以给人定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这权力其实不小。
  喝着酒一顿闲扯,从武后一个人有本纪和列传开始闲聊,说道欧阳修若在武周朝,不知是效忠还是归隐。
  武曌自从经过五代十国之后,认为大臣们比起尊严更在意生存需求,当然了人都是这样。
  三人各有各的信息来源,但吕雉的来源是官方:“宋祁此人性格懒散。”
  “主编?”
  “对,编修了七年,未见成果,赵祯派人去催促,他说秋天出成品。”
  长孙无病开始笑。武曌心中疑惑,我错过了什么消息?
  吕雉也乐:“过了三年多,赵祯让欧阳修加入编修。这才成书。”
  武曌惊的瞪大眼睛:“好慢!”这个速度完全能不能接受啊!赵祯真有耐心。
  ……
  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人各自去找自己的友人,看完本纪就气的头疼,等到看完了全部,对照着看,看的他们都想亲自写一本史书——反正现在有空。
  李渊拍桌:“一个个都在隐没朕的功绩,到底有没有人记得我才是开国之君?”
  “我记得主公,永远都记得。”
  “朕的诏令文章都被删了!”
  宋祁和欧阳修在搞文化运动,对唐朝的骈文很鄙视,删了一部分诏令,改了一部分的文风,也不管唐朝的原文,非要给改动一下。就是讨厌骈文。
  …
  李世民拍桌:“打高丽打的很好!打的对!朕从来没有后悔过!稍有瑕疵不代表后悔!只是没有灭了他们觉得不快活。我大唐的文臣一个个也是能征惯战,哪像宋朝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
  唐朝的文臣是什么样呢?就是体力比武将稍弱一些,基本上个个都懂拉弓放箭,也能在阵前指挥,临危不乱,最起码在李世民时期是这样。凌烟阁里的文臣,最弱的也懂化装潜入。
  唐太宗本来觉得宋朝还不错,在赵祯继位的那一刻,就已经超过了五代十国的合计年份。但史书中的态度就是朝廷的态度。
  杜如晦劝道:“息怒,这件事有内情,听我慢慢道来。”
  “你说。”
  “宋朝文臣主和。您可是主战派的,宋太宗、宋真宗两次亲征……”掌握话语权的文人不赞同打仗,那么政党倾轧就牵连到历史评价上了。唐太宗是坚定的主战派,在这时候他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皇帝,而是‘皇帝是否亲征’这件事的风向标。
  要提到为什么大批文人主和,那就得说到南北两党。所谓的新党旧党,主要组成部分是南人和北人,不只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打仗对南方人的利益有利,打仗对北方人的利益有利。名义上同为宋臣,实际上各有私心。就好比是檀渊之盟前,江南王钦若希望皇帝去江南‘请幸金陵’,四川人陈尧叟‘请幸成都’。寇准作为一北方大汉,军中代表,建议皇帝直接去干!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