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间,李敬心底升起警觉,他在重新定义崔幼伯的时候,也暗暗决定,下次动手前。他定要把功课做全了再着手。
而他首先要做的功课,便是全面、彻底的调查一下崔幼伯近两年来的言行举动。然后从中发现什么蛛丝马迹,进而更加准确的了解对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李敬觉得,他既然能顺利回京,这表明老天都在帮自己,他没道理放过那些错待自己的人。
李敬不知道,面前的崔幼伯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两个原该是朋友的人,如今却站着皇城城门前,满面微笑的对峙着,四周围观的人都能闻到很浓的火药味儿。
魏王看得尤其欢乐,还没回来前,他就听留在京里的幕僚提起过崔幼伯。说他年纪轻轻却极为能干,帮太子办成了好几件差事。
基于他与太子对立的事实,所有太子得用的人,都是魏王厌恶、且针对的对象。
随着崔幼伯越来越受太子的重视,魏王对他的厌恶值也直线上升。
当初李敬走关系来到他跟前时,魏王对这个据说是族亲的人并不怎么看重,尤其这人过去曾跟吴王、高阳等人皆有密切联系,偏这些人都是失败者,这让魏王觉得有些晦气。
另外,李敬有这般复杂的背景,还会让人觉得他很不安分、很不可靠。
但李敬无意间提及他与崔幼伯夫妇的矛盾时,魏王来了精神,亲自召见了他,命他将那事仔细的说了一遍。
当魏王听说李敬‘拐’走了崔幼伯的美妾时,他更是忍不住的拍着隐囊大笑——好、好个崔舍人,竟然也有这般吃瘪、丢脸的时候。
有了这个小插曲,魏王看李敬就觉得顺眼多了,袖子一挥,把李敬纳入了自己门下。
他希望李敬能在崔幼伯身上撕开一道口子,进而影响东宫,当然,若是能顺利拿下崔氏,折断太子的一股助力,那就更好了。
魏王并不知道,他这边欢乐的幻想太子被自己整治的美好画面,而另一边,人家太子已经亲自上阵,给他出色的嫡长子说了门‘好’亲事。
太子做媒,而且还是给魏王的儿子做媒,绝对是劲爆的大新闻。
就是皇后听了,也不由得愣神:咦,大郎这是怎么了?!
PS:嘿嘿,话说今天‘弃妇’要上主站的热点推了哦,某萨好激动,没说的,加更呀!这是第一更,还请亲们多多支持哈!
☆、第178章 王家来人
惊诧过后,皇后便沉下了脸:难道大郎真的要与四郎计较?所以才想插手阿欣的婚事?
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姻亲更牢固的关系?
皇后原就极聪明,再加上她活了两辈子,在人间游荡多年,岂能猜不到大郎给阿欣说媒的真正原因?!
她的两个儿子真的要站到敌对面了吗?
皇后的心里涌上莫名的悲哀,看向太子的目光也充满失望。
太子见状,愈发肯定了崔幼伯的推测,他仿佛没看到母亲指责的眼神,笑着说道:“是呀,阿欣是我的侄儿,他的婚事我也该尽些心的。”
皇后的表情彻底冷了下来,淡淡的问:“哦?这话也对,大郎愿意为弟弟和侄儿帮忙,的确难得。本宫很是欣慰呀!”
最后一句话,皇后几乎是一字一顿的吐了出来,暗示的意味已经非常明显。
但,太子还是一副没听懂的样子,他从袖袋里掏出一个手风琴样的折子,双手捧给皇后,道:“阿娘,这是儿甄选的两个人选,请您过目!”
这孩子!
掩在袖子里的手指动了动,皇后好想抽人!
没好气的接过折子,双手一抖,将折子彻底打开,皇后一看上面写的姓氏和家族背景、以及姻亲关系,就愣住了。
她抬起头看了看太子,又低下头细细的看了一遍,没错,两位小娘子的姓氏、家族等资料,她都没有看错。
那……她误会她的大郎了?!
太子一直关注着皇后的表情,见她露出这般神情,心中更加得意,并且确信,此事已经成了一大半。
皇后缓缓合上折子,沉声道:“这是你的意思?还是太子妃的意思?”
她为何这般问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名册上的两个人选皆是东宫的姻亲:一个是太子妃的嫡亲侄女,一个是长孙良媛的侄女儿,而长孙良媛则是皇后的堂侄女。
太子憨憨一笑,看着很是敦厚,“是儿的意思,苏氏也同意。”
皇后直直的看着太子,良久,她才幽幽的叹道:“我儿有心了!”
说罢,把名册留了下来。又问了问太子妃的情况,这才让太子离去。
太子恭敬的退了出去,回到东宫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嘿嘿的笑了起来。
这两个人皆是按照崔幼伯建议的要求选出来的,崔幼伯列出来的要求很简单:第一,出身名门;第二,与东宫有姻亲;第三。家中无甚得力长辈。
苏氏和长孙氏都非常附和这三点要求,太子给李欣说一门这样的亲事,就是魏王自己也不敢说太子有私心、故意借李欣的婚事算计他们。
但事实上呢,太子还真是在算计魏王一家子。
他选出来的两位小娘子,若单从书面上登记的条件来看,皆是极好的人选。
但实际上呢。苏氏的父亲早逝,如今苏家当家的是太子妃的二兄,也就是苏氏的叔叔。李欣若娶了苏氏,他绝对得不到苏家的任何助力。
而长孙氏的父亲虽还在,但资质平平,靠着皇后堂亲的关系当了个勋职,也就是身份上好看些。没有任何实权。
可以说,苏氏和长孙氏都是花瓶。好看、精致,却不实用。
另外,崔幼伯建议太子选这样的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安抚皇后。
魏王与太子相争,皇后纠结、担心,两人都是她的骨肉,伤了哪一边,她都会痛彻心扉。
有心化解吧,却又为时已晚,魏王身边聚集了那么多的朝臣,背后还有几个世家鼎力支持,就算魏王想撤退,那些人也不会答应。
左思右想之下,皇后终于有了法子,那就是继续扶持太子上位,然后再想办法保住魏王一家。
如何保住魏王不被太子清算?最好的法子就是联姻。
唯有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东宫与魏王府的牵扯越来越复杂,将来魏王一家子才会越安全。
但,这样的话,皇后却不好明说,这些日子,她正想着怎么借李欣的婚事,加深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呢,她也想了几个人选,但都不如太子报上来的这两位更合适。
尤其是长孙氏,一边连着长孙家,一边连着东宫,她的姑姑长孙良媛还是东宫为数不多育有皇孙的女人。
李欣若是有这样的娘子,日后即便太子翻脸,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皇后拿着折子,越想越满意,最后直接去寻皇帝。
皇帝上了年纪,愈发念旧,体现在男女之事上,则是他愈发亲近那些潜邸时就跟随他的女人们。
比如杨妃。
今日皇帝又召杨妃来说话,两人坐在廊庑下,一起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一边悠闲的吃茶。
说着说着,杨妃不知不觉间就把话题引到了另一个姓杨的妃子身上。
说起来那位杨姓妃子的品级极高,虽不受皇帝宠爱,但皇后对她却极好,亲自给她请封贵妃。
只不过,皇后对杨贵妃好,对她名义上唯一的后人却并不好,太过严苛,很不符合皇后一贯的行事作风。
这也是杨妃提及杨贵妃的原因之一。
“……转眼间,贵妃也去了五年了,回想当年,妾身刚进秦王府的时候,贵妃是怎样的风华绝代?”
杨妃坐在皇帝身边的矮榻上,用一种怀念的口吻说着:“贵妃待人也和气、对妾身也极好……呵呵,这么好的一个女子,难怪皇后殿下也看重她呢。”
对于已逝的杨贵妃,皇帝的印象并不深刻,他唯一能想起来的就是杨贵妃那苍白的面容和孱弱的身体。
但是,这会儿听杨妃这么一说,皇帝脑海中那个病弱女子的形象立刻鲜活起来。也猛然记起,杨氏是他的第一个女人,他们年少的时候,也曾经有过甜蜜的日子。
这样一想。皇帝对杨贵妃也怀念起来,叹道:“是呀,她比朕还大着一岁呢,没想到竟早早就去了。”
杨妃见皇帝的情绪有些低落,忙劝慰道:“圣人无需伤感,贵妃姐姐虽然去了,但她走的时候很是安详,临终还感激圣人和殿下呢。”
皇帝点点头,生老病死是上天注定的,他虽被人尊为天子。却一样无法阻止亲人、挚友的纷纷离去。
上个月魏征也去了,当年陪着他一起打拼的老汉又少了一个呀,唉~~~
杨妃见皇帝面露怅然。笑道:“圣人若是想念贵妃姐姐,不妨多给她的家人些恩赏。”
说着,杨妃一副努力回想的样子,随后才有些遗憾的说:“只可惜贵妃姐姐的娘家早在战乱的时候就都去了,她身后只留下一个外孙女儿呢。对了。圣人还封了那小娘子个郡主诰封呢。”
皇帝也想起了,点头:“朕记得那丫头是韦家的女儿?封号南平,对,南平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