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生道:“殿下,在下一人智穷力蹙,张先生足智多谋,殿下还是要多多一众张先生才是,咱们有商有量,才好把这个难关给过了!”
太子犹豫了一下,想到自己当前正是用人之际,只好道:“张先生起来吧,先去叫人给你擦把脸,再换件衣裳,孤还要依仗两位的聪明才智,若能平安度过这道难关,从前的事……孤可以既往不咎!”
张先生大喜过望:“殿下仁慈,小人感激不尽,感激不尽!”又十分感激地望了赵先生一眼,这才出了太子的书房,很快洗了把脸,换了一件衣裳回来。
三人重新分宾主落座,太子的目光变落在了张先生的脸上。张先生道:“殿下,这件事小人昨天就想了一夜,如今何孟春,徐原华等人已经被押进了刑部大牢,万一他们熬不过,吐露点儿什么出来,那可就麻烦了。”
太子忙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张先生道:“为今之计,唯有换主审官一条路可走。”和叶邑辰的想法不谋而合。
赵先生也道:“主审此案的刑部尚书魏忠乃是铁杆的赵王党,叫他来审,就是没有事儿也能审出有事儿来……”何况本来就确有其事呢!
太子站起身来,在屋里踱来踱去,“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是这主审官乃是父皇钦定的,又岂是说换就能换的?”
张先生早已想过了这个问题:“咱们想办法尽量先拖着这个案子,派人去刑部大牢里给那几个举子递个消息进去,叫他们什么都不要讲。咱们就趁着这个机会找一找魏忠的把柄,找几个御史言官参他一本,到时候他自己就立不住,有何资格来审这样的大案,皇上自然也就会换人了!到时候咱们再想想办法,把主审换上自己的人,在考官中找几个替死鬼替咱们背黑锅,这件事也便能有惊无险地糊弄过去了。”
太子听了连连点头:“如此甚妙!就按你这个办法,赶快派人去办。”
两位幕僚应声下去办事。
当天下午刑部尚书魏忠就递牌子进宫,请皇上面授机宜,这件案子该怎么审。当然这个说法只是一个套话,正统皇帝对司法系统这些事情,业务并不熟练,魏忠进宫就是和皇帝沟通一下:这个案子我打算怎么怎么审,您老看可行不可行。皇帝点头了,魏忠就按照这个路子来,以后就是出了大事,因为事先和皇帝沟通过了,他的责任也能小一些。免得理解错了圣意,反而把事情办砸了!
魏忠在文华殿和正统皇帝谈了大半个时辰,这才心满意足地返回刑部,就准备第二天就开始雷厉风行地审案子。
哪知道尚未等到第一次提审案犯,第二天的早朝上刑科给事中崔援忽然出班奏道:“启禀皇上,科场舞弊案事关重大,臣以为,由刑部尚书魏大人主审此案并不妥当!”
☆、271 构陷
刑科给事中,掌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刑部之事。就是说所有刑部的公务,刑科给事中都有权干预监督,查缺补漏,就算圣旨下来了,给事中觉得圣旨有问题的,甚至可以奉还圣旨。
所以六科给事中虽然官职只有从七品,最大的都给事中也才是正七品,可是位虽卑权却大。由刑科给事中说这话,最是合适不过。
太子听了大喜,虽然昨天两个狗头军师给他出了主意,叫他搜集刑部尚书魏忠的黑材料,到时发动言官御史告他一状,叫他没脸审案子。可是那魏忠平日里为官清廉,洁身自好,本身并没有什么劣迹,想找到他的把柄却又谈何容易。何况时间上也并不允许他们慢慢查访。
太子正在着急,谁知今天一早,这个刑科给事中就帮了他一个大忙。只是不知道他是谁的人!
太子打起了精神,等着听他说些什么。准备等会儿不论他说出什么,他都要坚决赞同。
赵王叶敏瑜也是目光一闪。连他也不知道这个崔援是受了他人指使还是出于尽忠职守,才出面反对由魏忠主审此案。
皇上听了这话心里又有些不悦。叫刑部主审此案是他的命令,崔援驳了这一条,实际上也驳了他的面子。可是六科给事中本来就有规谏的权力,他虽然是皇帝也不能不叫给事中行使职权,只得问道:“爱卿此话从何说起?”
崔援不慌不忙地奏道:“启禀皇上,臣昨日翻阅了此次科考的举子名单,发现魏大人的一个儿子和两个侄子都在本次会试的名单上,并且很不巧的是,三个人全都落榜了!”
不用再说,众人已经全都明白了。
大楚的司法精神里也有一条“利益冲突回避”的原则,既然魏忠的儿子和侄子们都参加了今科的会试考试,那魏忠就和这个案子有了直接的利益冲突,他当然喜欢审理的结果是科场存在舞弊,给自己的子侄重考一次的机会,如此,魏大人就的确不再适合做这个主审了。
众朝臣听了这番话全都窃窃私语起来。
皇上听了十分不悦:“魏大人,可有此事?”
魏忠不是没想到这一点,只不过他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儿子和侄子们的考试成绩并不影响他断案的公正性。何况他的确也很想接手这个案子,寻一寻姜政的晦气。
魏忠只得出班奏道:“回禀皇上,确有此事!”这件事就是想赖也赖不掉。
皇上气道:“既然如此,你为何不早早奏来?”
魏忠只得道:“皇上,老臣在刑部多年,断案无数,从未有过一件冤假错案,老臣接手此案,也是想着为皇上分忧,为朝廷解难啊。老臣也是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啊!老臣愿对天发誓,此案中,老臣但凡有一点徇私舞弊,叫老臣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竟在朝堂上发起誓言来。
皇上听了这番话,神色稍霁。太子已经出班禀道:“启禀父皇,儿臣以为,律例就是律例,不能因人而废,不能因为魏大人精忠报国,就将这回避制度抛到了一旁,若是此例一开,国家从此令不行禁难止,岂不是要乱了套了?儿臣以为,还是应该遵从给事中崔援所奏,请皇上下令,换一位大人主审此案吧。”
朝堂上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力挺赵王的纷纷出言替魏忠辩解,说此案只有刑部主审最为合适,除了魏忠魏大人谁也没有那个威望,那个资历主审这么大的案子。力挺太子的,则引经据典,认为魏忠必须回避,此案应该由别人代审才是。
吵得正统皇帝一个脑袋两个大。叶邑辰冷眼旁观,崔援就是他安排的,既然现在有太子打头阵,他也不用急着出面了。何况这次他插手此案,本意就是将承宗救出囹圄,至于太子的死活,他才懒得管呢。
正统皇帝本来就是个没主意的人,这些大臣们又个个都是饱学之士,说起话来引经据典,一套一套,正统是听这个说的也有道理,听那个说的也有道理,一时之间,他也有些糊涂了。
只好问现任的内阁首辅申阁老,“申爱卿以为如何?”
申阁老本为内阁次辅,杨培实走后,他顺理成章地接任了首辅的位置。论起治国的韬略和本领,他和杨培实差了十万八千里,可他也有自己的本事,就是最会调停人际关系,俗称和稀泥,他这一手本领炉火纯青。杨老太爷当初就是看中这一点,才推荐他进了内阁,做了自己的左右手,以弥补只有某些方面的不足。
申阁老本来就是个好好先生,太子和赵王他更是一碗水端平,谁都不想得罪。内阁中除了丁阁老投奔了叶敏瑜,剩下的大部分阁老打的都是同一个主意。
皇上问到他,他充分发挥和稀泥的本领,开口便道:“老夫觉得各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这话说了和没说一样,皇帝知道他的性子,倒也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只是问道:“爱卿以为,该有何人做本案的主审最为合适?”
申阁老道:“刑部掌管天下刑名,本案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刑部的。不过魏大人有三位子侄参加了此次的春闱,若是不回避也有些说不过去。若是派了刑部的侍郎去审理此案,一则次案关系重大,天下瞩目,二则姜政本来就是侍郎,三品官审三品官似乎也有些不妥。以老夫的愚见,不若请三法司共同审理此案罢!三法司共同审理,也能彰显本案的公平!刑部方面,还是请魏大人回避,请左侍郎严大人主持。这些都是臣的一点小想法,伏请陛下圣裁!”把大理寺和都察院全都扯了进来,也算是一种和稀泥的手法。
这番话倒也算是有理有据,众人纷纷点头。
正统皇帝想了想,最终也下定了决心,“既然如此,就由三法司来共同审理此案罢!”
当天晚上叶邑辰就把廷议的结果告诉了雨澜。雨澜听得啧啧称奇,没想到古代这么个司法落后的时代,居然也已经有了“利益冲突回避原则”,叶邑辰揪住这一点,硬是把魏忠这个主审给换掉了。
这种“阳谋”自然要比自己那个“阴谋”好得多了。
此前叶邑辰也给雨澜解释过,三法司会审,舞弊的难度就大的多了,因为承宗本身就是清白的,雨澜也就多少放下心来。
结果当天晚上就爆出有人收买狱卒,给牢内几个举子传递消息的事情。正统听了大怒,立刻命令刑部对大牢内的囚犯们严加看管。紧接着三法司开审了几次,不管是考官也好,举人们也好,全都一口咬定自己没有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