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朝女人 金推 (简梨)


  主持人笑道:“不开玩笑,不开玩笑,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不正是因为他们有过人之处吗?都说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是以群体的形象亮相历史舞台的。历史舞台上闪耀的星星,则是那些精英人物。咱们常听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对中国文明启迪,社会文化体系形成的作用不可代替。我觉得化用到这里也是合适的‘天不生英雄,万古如长夜’,历史上那些关键人物、精英人物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说到这里,必须说一个严肃的话题了,那就是历史观。该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从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在关键节点上,也有杰出人物的非凡贡献。看任何问题都该辩证来看,一味强调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否认杰出精英人物的贡献,显然不符合逻辑。只看到精英人物的贡献,忽视慢慢长河中的主力军,也是错误的。咱们学历史,为的不仅仅是猎奇,听一段故事,而是为了那句‘前车之鉴,勿蹈覆辙’。”
  “话题回到镇国公主身上,这位公主在政治上的功绩不仅仅是崇祯五条而已,定安之治和康和之治也有她辅政的功劳。镇国公主从十岁接触朝政,到六十岁才隐退,兢兢业业为她的祖国奉献五十年,不说功劳,就是苦劳也盖过了大多数人。显然镇国公主比她的弟弟更懂得调节压力,她主持朝政这么多年,也没耽误她休养生息,镇国公主也是出了名的长寿,一直活到九十七岁才去世。传说她死的时候,耳聪目明,并无病痛,含笑而终。”
  “镇国公主晚年,我说的是康和四十年,明肃宗朱和坻当政的第四十个年头,他把年号从康和改成了大盛,理由是国家在他的治理下重新繁荣昌盛起来。国家经济飞速增长、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富裕。当时镇国公主曾反对过,后来朝臣、皇帝意见一致,执意改了年号。镇国公主就说‘唐皇旧事,殷鉴不远’。唐皇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他也是改年号的皇帝,开元年间是明君,改元天宝之后就仿佛变成了昏君,后经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镇国公主预言,明朝也会这样。”
  “这个预言没错,虽然明肃宗在位只有四十五年,大盛这个年号只用了五年,可是他的继位者明思宗却走上了唐明皇的老路。宠信宦官,重用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示意杀害文臣武将,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因为给宦官封爵,让锦衣卫转职入朝臣体系是由镇国公主首创的,所以明末文人把国家灭亡的原因找到了镇国公主身上。依我看,这是极其不公平的,明思宗最宠爱的宦官也不敢在镇国公主跟前放肆,是镇国公主死后才暴露了野心,这其中可定有镇国公主威慑压制的功劳。当然明末文人的给镇国公主扣的黑锅,等到新中国成立就被摘下来了。明末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充分,进入质变阶段,经过百年阵痛,才有我们如今的新中国。这些都是后话,与镇国公主无干,这里就不多讲了。”
  “镇国公主一生辅佐四位帝王,挽救国家命运,抵御外敌入侵,发展王朝经济,改革宗室,安抚百姓,让国家重新安定下来,进入高速发展期。晚年投身公益,建立了官督民办的妇女组织、老年人组织和孤儿院系统,鼓励‘百工’发展,督促建立城市卫生系统,为我国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借用著名历史学家君年四的话来说,七分功三分过,卿之功,功在千秋,卿之过,瑕不掩瑜。”


第134章 燕王妃
  1368年, 大明洪武元年。汉人终于赶跑了在国土肆虐九十年的蒙古人, 新的王朝诞生了!汉人再也不是四等人, 再也不用被人无故欺凌。
  正月初四, 过年的喜气还没散净, 京城早已净水泼街, 黄土垫道,街面上清扫得干干净净。有官爵人家也喜气洋洋打扮整齐,静静听着皇城传来的礼乐钟声。
  就在今天, 吴王殿下登基为帝啦!
  徐府众人围坐在正厅, 等着他们的父亲回来。
  这里正是征虏大将军徐达的府邸, 大将军夫人谢氏穿着诰命服端坐上首, 她在默默对丈夫效忠的新王朝表示尊重, 也时刻准备着被宫中贵人召见。
  大儿子徐允恭却坐不住, 在屋外走廊上来来回回的走动,时不时看一眼门口的方向,又看一眼皇城的方向,努力从依稀传来的礼乐声中, 猜测开/国大典进行到哪一步了。
  柳娘端坐在谢氏身边, 握着她汗津津的手道:“娘,你把大礼服卸下来吧,您还怀着孩子, 宫中贵人不会这个时候召您进宫的。”
  在这寒冬腊月的时候,谢夫人脸上却有汗珠滚落,咬牙道:“不行, 我得等你爹回来。”
  “娘,您想差了。”柳娘不着痕迹看了一眼走廊上急躁的徐允恭,靠近谢夫人耳边,如同平常女儿在母亲身边亲昵撒娇一般,道:“在这大喜的日子,您若是能给父亲诞下儿子,比什么礼都让父亲高兴。”
  谢夫人听了女儿这无心之言,心中一动,放松下来,任疲惫一拥而上,不再忍受腹部疼痛。
  “大哥!大哥!快来,娘要生了!”柳娘高声唤道。
  “什么!”徐祖辉而今只是十几岁大半大少年,哪里经历过妇人生产的事情,急得手足无措,“怎么办?怎么办?”
  “大哥,别着急。我先扶娘进产房,你在外面照应着,爹不在家里,咱家只有你一个男丁啊!”
  看着妹妹期盼的眼睛,徐允恭努力让自己镇定,挺着单薄的小胸膛道:“妹妹放心,我就在外面!等娘生了弟弟妹妹,我去给爹爹报喜!”
  柳娘在侍女的帮助下扶着谢夫人往产房而去,且不顾丫鬟婆子的阻拦,亲自入了产房,指挥谢夫人生产。
  “出去!出去……啊……不是你……来……”谢夫人疼得话都说不清楚,还是不停示意女儿出去,未婚小女儿怎么能进产房。不说污秽,看着这血淋淋的场面,日后还敢生孩子吗?
  “娘!你放心生产,爹说过我是将门虎女,有他镇守,什么都不怕。我就在产房守着您,一定让您平安生下弟弟。”柳娘握着谢夫人的手,让她咬着布团,手在她肚皮上按摩,指挥她调节呼吸。
  产房里只有谢夫人和柳娘两个主子,谢夫人已经疼得没有神志了,柳娘在徐府一向威严,说的话几乎和徐达一样有效用。虽然不合常理,但主子怎么说,奴婢们怎么做。才刚刚从蒙古人的刀锋铁骑下侥幸活命的人,无比珍惜眼前的安宁日子。
  柳娘接生已经是熟门熟路了,只是为了掩饰,她只是指挥谢夫人呼吸,帮她缓解情绪。看着谢夫人疼得扭曲的脸庞,柳娘不禁一叹,“做女人真苦啊。”
  柳娘此生有幸,投胎做了大明开国大将徐达的女儿,未受元末明初这乱世的折磨。徐达后院关系简单明了,徐达的原配夫人张氏生育长子徐允恭,后因产后疾病而亡。柳娘的亲生母亲谢夫人乃是谢再兴幼女,朱文正妻妹。在徐达原配张夫人过世后,由而今的皇帝许配给徐达做继室。除了这一前一后连个正妻之外,徐达只有一个妾室孙氏。
  而今府上子女就徐允恭和柳娘两人,或许还要算上谢夫人腹中快要出世的孩子。可孩子少不代表徐达内宠少,常年在外行军打仗,生理需要和应酬来往决定了他身边的妾室犹如过江之鲫。也幸好徐达有着农民儿子的朴素观念,正妻是用来尊敬的,外面逢场做戏的女人绝不带进家门。这样的行为不仅赢得谢夫人一片真心,更引得世人赞他重情重义。
  家中才一妻一妾,比之妻妾众多的朱元璋,徐达是何等简朴,世人皆赞颂他不贪恋美色,是大英雄。
  谢夫人进门之后,徐允恭才一岁,把他从婴儿养育到这么大,连年战乱,张夫人娘家已经找不到人了,徐允恭一直以为他是谢夫人的亲生儿子。柳娘出生之时,徐达在外征战,外面的女人徐达不允许他们诞育子嗣,谢夫人离丈夫又远,长达四年的时间,徐家都没有再闻婴啼。徐府这几年只有他们兄妹两个,感情很好。
  柳娘出生,兄妹二人感情越发深厚,连带着谢夫人和徐允恭之间也更亲密了。柳娘记得,在正史上,谢夫人此时并未有孕,徐达的次子也是妾室孙氏所出。也许是生下来没保住,也许是根本没有怀孕,是知道呢。反正柳娘来了,她就一定要保下这个弟弟。
  谢夫人身体发育成熟,孕期保养良好,有产育经验,又有柳娘这个外挂在,未时,诞下一个男婴。
  柳娘吩咐婢女婆子给谢夫人换装收拾,亲手抱了弟弟去给徐允恭看。
  徐允恭听到婴儿哭声,已经望眼欲穿的盯着产房门口啦。
  “大哥,咱们有弟弟啦!”
  “弟弟,弟弟。”徐允恭激动得手足无措,不敢碰触这小小的肉团子。
  “大哥,你看,弟弟在和你打招呼呢,他的手在动,嘴巴也在动。”柳娘激动的解说。
  徐允恭欢喜得胀红一张脸,最后憋出了句:“他可真丑!”
  柳娘怀中婴儿突然放声大哭,柳娘嗔怪道:“大哥!哪有你这样的,弟弟才不丑呢。笑孩子出声都是红彤彤皱巴巴的,等过几天就张开了,白白胖胖的,肯定漂亮!”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