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王和姜修远的关系亲近,作为女眷,荣王妃和魏馨的来往水到渠成,魏馨自小在边关长大,帮着荣王妃适应这干燥的环境,荣王妃给魏馨讲京都的繁荣昌盛,两人性子不同,却真心实意处成了姐妹。
荣王妃现在回想,在边关的那五年,特别苦,但也无比值得,她的夫君把她捧在手心,有了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偶尔还可以出格的换上男装去看外头的风景,比她在四四方方的王府里待着可畅快多了。遇到的刺杀也不计其数,荣王妃根本分辨不出是太后还是外寇下的手,魏馨有些拳脚功夫,救了荣王妃好几回,最惨的一次,两人躲在满是腐烂淤泥的废井中瑟瑟发抖,魏馨把自己的衣物给了荣王妃,嫌弃她身子骨就是弱,荣王妃抱住她无声落泪,魏馨的手轻轻在她背上拍着。
魏馨有孕,荣王妃第一时间去佛堂还愿,她一直认为是在废井之下由于自己的缘故,让魏馨伤了身子,以致魏馨子嗣困难。
眼看苦尽甘来,日后都是好日子了,谁知世事难料。
荣王妃深深叹了口气,魏姐姐的女儿,她会当成亲闺女疼爱!
想到自己不成器的儿子,荣王妃恨铁不成钢,有本事混成第一公子,连小姑娘的芳心都得不到,要他何用!
她沉声吩咐伺候的丫鬟,“去跟世子说,若是我听到一丝于姜家小姐名声有碍的传言,他的饕餮楼等着关门大吉。”
宣朗听到他母妃的威胁,深深怀疑,他和姜家那姑娘可能是弄错身份了。
......
不提宣朗的怀疑人生,清扬没在宫中久待,一上马车,念冬便急切问道:“小姐,您的婚事是定下来了?”
“不出意外。”清扬肯定道。
念冬双手合十,“佛祖保佑,奴婢回府就跟老爷夫人说这个好消息,对,不能忘了老太爷。”哪怕姜修远封侯,念冬也延续着以往的称呼,清扬停在耳里,倒是有种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感觉。
“念冬,你有没有想过以后?”在女子及笄嫁人的年代,念冬二十又一的年纪偏大,但是仔细寻摸着,找个好归宿应是不难。
念冬正想着该如何跟老爷夫人交待小姐的婚事,听到清扬问话,茫然了一瞬,很快理所当然道:“我一辈子跟着小姐。”
“傻丫头。”清扬无奈,“我本就耽误了你,现下我的事情定了,你也该考虑自己了,找个知冷知热的人,有个人说知心话,你觉得呢?”她不觉得女人得嫁人一生才完整,只是对于念冬而言,这丫头上辈子最后的心愿,她还是乐于实现的。
念冬脸色大变,不顾在马车上,重重跪下,低落道:“小姐是不想要念冬伺候了吗?”
清扬赶紧扶起她,“我哪里说这样的话了?你事事以我为先,自己的事情反倒不甚在意,我就是想知道你有什么打算?再说了,谁说嫁人后就不能伺候我了?就算念冬你想离开,我还舍不得呢。”
一听清扬不是不要自己,念冬脸上有了喜意,想了想自己的打算,大大方方说道:“小姐你觉得好的人奴婢就嫁,不好奴婢就不嫁。”她又补充道:“您说的,嫁人之后奴婢还是伺候您,可不能忘了。”
“不敢忘。”清扬见她坦荡清澈到底的眸子,就明白还没开窍呢。什么叫小姐觉得好的就嫁?清扬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啊。虽说她自诩看人有两分本事,但也不敢保证给念冬找个千好万好的夫君!一切以念冬的意愿为主吧,她有想法清扬自会出手,但她若是没有念头,让她下辈子富贵顺遂,清扬也是可以做到的。
不管哪种总比上辈子好就是了。
姜修远救下念冬的一条命,念冬用她短暂的一辈子还清了。
原主是个值得宠爱的女孩子,她没见过父母祖父,一个人住在偌大的侯府,但是她从不寂寞,因为皇伯伯皇伯母给她请的先生除了教她知识外,更多时候是在给她讲她的祖父姜太傅、父亲姜修远、母亲魏馨,她知道祖父是个顶顶厉害的太傅,父亲是守候景朝的大英雄,母亲在边关长大在边关与父亲相爱,她的家人都是特别了不起的人。而她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家人而骄傲,她也想念父母,她想变得更出色,和父亲一样。
原主也知道皇帝皇后真心对她,但是总归有一些不自在,皇子公主看她的眼神,让她觉得自己抢了旁人的父母,所以渐渐的她不太愿意进宫。听到自己要与荣王世子订婚的传言,原主确实是被刺激晕过去了,但不是因为荣王世子的风评,她内心一直有个念头,不想让姜家绝后,她想招赘,继续把姜家的香火传承下去。
但是对方是王府世子,想也知道不可能满足她招赘的心愿,原主郁结于心,本就身子虚,这下更是直接躺在了床上,皇帝命令整个太医院的太医就诊,得出结论:这是心病。眼看原主气若游丝,皇帝起了冲喜的心思,他赐婚宣朗和原主两人,希望能让原主好起来。
原主确实清醒了,但不是冲喜的结果,是她觉得姜家传承无望绝望了。皇帝大喜,原主试探着提出她想去边关看一看,见着她渴望虚弱的模样,皇帝再不放心,也难以拒绝她的期盼。说来皇帝还是自信的,边关安宁,他觉得能护住原主。
离开的前一天,原主约宣朗去酒楼谈话,直言她不喜他,祝宣朗日后能有个红袖添香的美娇妻,原主预感到自己的身子可能只能撑到边关,她对宣朗的一番话其实是好意,她不想耽误另一个人的一辈子。至于皇帝的旨意,只要皇帝不为难,原主死后这道旨意等同虚废。
让原主没想到的,这一番话被外人听到了,宣朗做事随心所欲本就招了不少人的眼,这下有奚落他的由头,瞬间京都传遍荣王世子遭未婚妻嫌弃的风言风语。原主怀着一腔歉意出发,她想赶紧赶到边关,想去看看父亲母亲生活近十载的地方,想要感受那里有没有她父亲母亲的存在。
她终究没有成功到达边关,出发第十日,大雨滂沱的夜晚,原主患上了风寒,队伍没能及时赶到驿站。随性的太医把脉开了药,但是其中却差了一味药引。原主的身子偏偏又不能少这味药。皇帝批的五百精兵,一百人分散去就近的医馆买药材,原主的身体不适合颠簸赶路,余下的人找了个空地迅速搭起帐篷。环境天气恶劣,精兵迟迟没有带回药材,太医说原主的病情不能再拖了,又拨了一半人去寻药材。
变故就是此时发生的,谁也不曾料到会遇上匪徒,精兵虽然及时反应过来,但是架不住匪徒人数众多,而精兵有所顾忌,竟然节节败退。
原主虽然被精兵护送着上了马车,但是漆黑的夜晚,泥泞的道路,马车翻了,她和念冬滚下来,被杂乱的马蹄来回踩踏。昏昏沉沉间,原主问念冬有没有遗憾未做的事?念冬努力把原主护在身下,说她还没嫁人呢。
最后,原主似乎看见宣朗的脸庞,便闭眼而去。
原主逝去的消息传回京都,皇帝荣王大恸,荣王亲自带兵,全灭匪徒,可是原主却再也醒不过来了。
那伙匪徒把精兵当成要剿灭他们的队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主动出击,原主遭了无妄之灾,死的莫名其妙。
她的尸体是宣朗帮着收殓的。
这还不是结束,原主的死亡就像一根导火线,她太低估自己在皇帝荣王心中的地位了。皇帝是和太后对抗的十年耗费了很多心力,荣王在外征战身上的暗伤也不少,两人好生养着可能没大事,但原主的去世大大刺激了两人,到了景朝后期,皇帝身体明显衰弱,底下的皇子们攻讦争权夺利,把朝堂弄的一团糟,皇帝想压制他们有心无力,偏偏有震慑力的荣王也显了老态,不愿掺和进皇子之间,底下大臣各自站队一派乌烟瘴气,皇帝残留着无尽的遗恨驾崩。
景朝乱起来,邻边各国跟闻到肉味的狗一样蠢蠢欲动,被荣王姜修远镇压下去的边关再度动荡起来。
大概经历了死亡,原主想的通透,只要她在姜家的传承便在,嫁人招赘无所谓,她的孩儿始终有着姜家的血缘。她这一生过的有些糊涂,竟不明白不要辜负活着的人,原主的愿望有三。
一希望边关安宁。
二愿皇帝荣王身体康健。
三便是关于荣王世子了,她不想因为自己使得他陷入难堪的境地。可能是最后一眼看到的是他,原主想心甘情愿接下赐婚圣旨,试着和宣朗走下去,或许不会让她失望。
在清扬看来,第一和第二完全可以合二为一,皇帝是个勤政英明的统治者,有他在,朝堂稳得很,而荣王则像定海神针,两人好好的,边关想乱也乱不起来。
至于宣朗,清扬对他也有详细的认知,喜欢玩喜欢吃,她也喜欢啊!
想到皇帝的五个皇子,清扬有些不知说什么是好,怎么说呢,能力不相上下,没有特别突出者,也没有非常差劲的,关键是,每个人都有野心!这就难办了,谁也不服谁,占了长的大皇子骁勇善战却不善谋略,优势也没了。清扬揉揉眉心,不管了,反正她只要保证皇帝活的长久,这些皇子不敢在皇帝面前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