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的粮食是在蝗灾爆发之前买的,当时并不确定,只是提前做一个预防措施而已。
张沁儿虽然也可惜没有抓住这个赚钱的机会,不会提前买了足够自家吃好些日子的粮食,这也算不错了。
东西都收拾妥当了,张志仁也扛了一麻布袋的大米放在车里,大家才依次上了车,关上门,朝富足村走去。
☆、265.第265章 :橡木桶
等富足村的人家收割稻子翻晒碾谷之后,又下了两场秋雨,一场秋雨一场凉,万物也开始萧条起来。
反倒是水库和河流总算多了一些水,水井的水位也上升了不少,村里的媳妇们最是松了一口气,原先河水干的厉害,洗衣裳都得省着洗,得在井边拿水桶一桶桶的打水,多了好多事情,现在河里有水了,洗衣服就方便了很多。
趁着中午太阳舒服,大家三三两两的抱着脏衣服在河边聚集,一边干活一边拉扯着闲话。
男人们则开始砍竹子编竹筐,又到了一年一次上山捡山货的时候了,等竹筐编好,就三三两两相约着上山。
张沁儿家依旧把话传了出去,要收购野葡萄、板栗、茶树籽、乌桕籽等山货,只要有人肯卖,她们就全部收了。
虽然今年干旱,地里的收成不好,但是山里的情况还行,因为树林茂密,又藏有地下水源,水汽比较多,所以山里的山货大多长的还不错。
今年上山捡山货简直是全村集体出发,地里收成不好,大家都把希望放在山货上,心里都想着,能捡多少就算多少,先捡板栗、橘子、枣子、山梨等吃的,再捡茶树籽和蘑菇,至于乌桕籽,大家都不急着捡,这东西能卖,却不能吃。
不过也有人反其道而行,这些都是村里上了年纪,身体又不是特别好的老人以及岁数还小的孩子,他们都不适合爬到深山里去,所以就到乌桕林这边捡乌桕籽,地势不高,活也不累,等背下山就可以直接卖给张沁儿家,一天下来也有不少钱了。
张沁儿和福儿在家坐镇,负责收购称秤给钱以及分类好。
张志仁和杨氏则背着竹筐,拿着麻布袋往山里去捡茶树籽,至于板栗山梨之类能吃的,他们就不打算捡了,还是茶树籽好,只要捡的多,一年的油钱都可以省下来,炒菜又香又健康。
这样忙忙碌碌的过了几日,山里的山货就被人捡的差不多了,渐渐的上山的人也越来越少,张乐儿就过来约张沁儿一块儿去她们的秘密宝地,把那些板栗和香榧给捡回来。
她们的秘密宝地那里十分的隐秘,一般是绝对不会被人发现的,不过这次张沁儿把张志仁叫上,从深山里背香榧回来,人都得累的不行,必须找个体力好的。
张志仁自然是肯的,不过他从来没有摘过香榧,所以一路上跟着张沁儿走,结果发现走了好久都还没有到,等到了香榧树下,饶是张志仁一个男子汉,都觉得累的慌了。
他抬头打量着这株奇异的果树,欣赏着它独特的美,好半响才说:“这里这么远,也难为你们能够找到这里来!”
“这要是不远的话,不早就被人摘光了?哪还能等我们呢!”张沁儿笑着爬上树,然后又教张志仁认果子,香榧果都是三年果,那些没熟的,就不能摘。
张志仁其实一眼就看出哪些是熟了的,虽然他以前没有看过一年果和两年果,但是张沁儿摘回去过,他自然知道哪样的才是能摘的三年成熟果。
秋日昼短夜长,路途漫长,不能耽搁时间,所以大家赶紧手脚利落的忙活起来,虽然只有一棵树,也让他们把带来的竹筐麻布袋都装的满满的了,张沁儿和张乐儿是女孩子,只背着一大筐,而张志仁背着一筐还拖着一麻布袋的,麻布袋下面用山里的藤蔓打结做成一个简易的拖车,这样拖着回去不会损伤麻布袋,人也轻松许多。
等背着东西回到家,太阳已经落去,光线暗淡了许多,西边的云彩已然一片绚丽多彩,上弦月悄然浮在半空,只有一抹淡淡的印痕,镶嵌在墨蓝色的天穹上,和西边的云彩遥遥相对。
接下来的两日,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今年酿酒的装备有所不同,不再是普通的陶器,而是张沁儿花钱让人特意打制的橡木桶子,其实酿葡萄酒最好是用橡木桶子,因为橡木是有多孔性,便于葡萄酒蒸发和氧化,又不至于变质,加上橡木所含的酚类会和葡萄酒发生反应,产生香味和甜味,所以用橡木桶盛放葡萄酒,会使葡萄酒发酵的更好,口感更香更纯。
在前世时,张沁儿所喝的葡萄酒就都是橡木桶窖藏发酵的,那口感比用陶器发酵的实在要好的多。
只不过之前家里条件一般,张沁儿也顾不上穷讲究,能够用陶器酿造出葡萄酒来已经不错了,今年家里宽裕了不少,张沁儿就开始讲究起来,这酿酒的木材不好找,必须要上好的橡木才行,找到木材又得打造出适合酿酒的木桶,可算是费了不少功夫。
家里人对张沁儿时不时弄出来的稀奇东西已经感到麻木了,反正不是什么伤天害理又难寻的,他们都听之任之。
这一次有了橡木桶,整个酿酒过程张沁儿都十分小心翼翼,她对今年的葡萄酒充满了期待,为了使葡萄架发酵的更好,今年的葡萄酒也不是随便放在杂物间,而是特意帮到地窖中去。
地窖口不大,橡木桶又足足能够装二十斤酒去了,所以这搬来搬去的活还得张志仁亲自给做好,也亏的张志仁脾气好,这才没有说张沁儿。
张乐儿也站在边上看热闹,她瞧着那密封的橡木桶,十分感兴趣:“这样酿造出来的葡萄酒真的会好喝一些?那得什么时候才有的喝?”
“也不急着现在就喝,我打算酿造好之后只尝一些,其余的都等过年再喝。”葡萄酒的正常发酵需要一个月,一个月后她就下地窖看看发酵情况,但是并不会把酒启出来,而是继续让酒在橡木桶中慢慢发酵使口感越发醇厚清香。
这些酒若是真的做的好了,也不是自家喝的,而是预备一些送给郑伯景还有知县大人以及晗生的老师何山长等人。
前些年酿造出来的葡萄酒在这乡下是个稀奇的东西,但是酿造的粗糙,也没有拿这东西送达官贵人们,今年只盼着这橡木桶的功能强大,能够给普通的葡萄酒加分了。
☆、266.第266章 :四川粮回
正当张沁儿把今年秋天雨后捡到的蘑菇孢子放进培养皿中培育菌丝,又和张志仁他们商议着榨糖具体事宜时,许多不曾回家的田家兄弟终于风尘仆仆的回来了。
至从发生蝗灾之后,在衙门里干活的田家兄弟就忙的连觉都睡不好,不是在这个乡帮着治理蝗灾,就是在那个村帮着善后,前不久还去了一趟四川买粮,一去就是一个多月,今天才回到家。
村里的人都好奇的很,也很想知道粮食买回来了没有,现在县城里又是个什么情况,蝗灾虽然损坏了庄稼,使得金秋歉收,但是乡下人都有存粮的习惯,不像城里人时不时就得去粮铺买粮食来吃,对于粮价上涨,这会儿乡下人还没有太多的感慨,唯一的感慨怕就是只恨自己手头的粮食只够勉强嚼口维持生计用,不然真恨不得拿去卖了。
这会儿大家听了消息,都三三两两的围到田家打探消息来了。
就连张志仁听了,也打算去看看情况,张沁儿也担心着郑成凯,不晓得他去苏浙可回来了没有,于是跟着张志仁一块儿去田家。
等到了田家,就发现田家的院子里早已经围着好些人了,甚至多的让田老三没法干木匠活,只得回屋抱自家女儿玩去。
张贞娘的女儿田可欣还差几天就要满月了,苗氏找张沁儿她们说过,说是洗三办的盛大,这满月就不必再那么盛大了,到时候请自家亲戚过来吃个饭,热闹热闹就行。
毕竟现在粮食物价上涨,短短时间内大办两次,饶是田家也有些吃不消的。
张志仁他们自然好说话,纷纷认可,而田家则感慨着可欣的两个大伯一直未归家,无法参加田家第一个孙女的满月酒。
这会儿田老大和田老二恰好在满月的前几天回来了,可把田老头高兴的。
一路风尘,旅途疲惫,田老大和田老二似乎都消瘦了许多,满脸的风霜,皮肤被风吹的都干干的,此时正满脸兴奋的对村里人说话:“我们兄弟去的是四川,别看四川那里山地多的很,又高又斗的,路实在难走,但是等进了四川,才晓得那真是一个好地方啊!那里的粮食多和地里的土一样!价钱也便宜的很,我们这回又买的多,更是压了一番价,便宜了好多。”
四川盆地都有天府之国的称号,那里自然肥沃的很,只要没有自然灾害,那里百姓的日子最好过不成了。
张沁儿抿嘴暗笑,不过也因为四川地势险峻,出路不变,可以许多东西无法及时运到外面来销售。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大诗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了,可见那道路得多险峻。
“我都想着以后不做衙役了,就专门到四川贩卖粮食去,保准赚钱,就是路途太远,又没有便利的路,一路上不方便的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