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廷菲飞快的看了一眼苏明和,发现他搭在膝盖上的双手微微蜷缩起来,轻哼了声:“不行,鸾儿,做人必须言而有信,既然答应了嫁给苏大人,你岂能出尔反尔,传出去岂不是被人笑话。再者,我如今有身孕,住在公主府,还有皇后在,怕是不好招待你们。
你们就暂且住到苏大人府上去,相信有他在,没人能欺负你们。好大姐,鸾儿,你们就答应我,可好?”李鸾觉得权宜之计才答应,苏明和未必就乐意,那是他祖母临终前唯一的愿望,他若是个孝子的话,势必会娶李鸾过门,这场婚事怕是不能轻易就改变。
身为局外人的顾廷菲,倒是乐见其成,调查苏明和的时候,发现他府上并没有任何通房和妾室,是个洁身自好的君子。若是李鸾能嫁给他,未尝不好。只是他是否知晓李鸾曾经嫁过人,还和离,这件事得找个时间试探一下苏明和,免得李鸾再次受伤。
眼下似乎不是机会,外面兵荒马乱,还是等一切结束后再说。顾廷菲也有她的难处,能怀着身孕出城来迎接她们,便不容易了。
顾廷珏微微颔首:“好,廷菲,我答应你便是。苏大人,这段时间要到你府上叨唠,多有麻烦。”李鸾也心不甘情不愿的答应,她总不能回镇国公府,母亲都不在了,祖母怕是不乐意见到她,谁让她跟万梓齐和离了。姑母势必去告诉祖母,是她一门心思要跟万梓齐和离,罢了,过去的事不提了。
马车很快便在平昭公主府不远处停下,顾廷菲和春巧等人下了马车,再三感谢苏明和,她才缓步离开。望着顾廷菲离开的背影,顾廷珏眼眶湿润了,廷菲还那么小,她还怀着身孕,不应该承担那么了。住在平昭公主府那么惹眼,不自觉的眼泪就流淌下来。
李鸾将丝帕递给她,轻声道:“好了,大姐,别哭了,廷菲是个有分寸的人,想来不会有事。别哭了,对腹中的孩子不好。快些擦擦眼泪,苏大人还在,被让他瞧了笑话。”没办法只能拿苏明和来威胁顾廷珏了。
苏明和闻言:“。。。。。。”一口血憋在胸中,他何时笑话人了。丞相和几位尚书已经进宫了,兵部尚书周奇领兵去福建跟琉球决战,兵部的所有事宜暂且是兵部侍郎苏明和暂管,他一回到府,刚吩咐管家两句,给顾廷珏和李鸾找两件上等的房间安排住下。
音刚落,就见宫里来人,太后请他速速入宫,商议要事。没有半点耽搁,苏明和便急冲冲的入宫。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管家快速收回小心思,低声道:“两位姑娘请,老奴这就带你们去看看院子。”顾廷珏和李鸾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笑道:“好。”
宫里正在如火如荼的商量该如何应对霍光义一事,在短短的十日内就聚集了五万兵马在城外安营扎寨,还有为数不少的将士还在匆匆的往京城赶,一旦兵马会合了,对京城那是巨大的威胁。
霍光义在大理寺监牢里假死脱身,大理寺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在李东阳等人的示意下,将大理寺卿打入天牢等候发落。
-
第448章 扶植新帝(一)
且不论他是不是霍光义的同谋,就单凭霍光义在大理寺监牢逃生,如今造反,那便是大理寺无能,看管不严,必须严加处置!太后对此并没有异议,李东阳等人做了决定,个个都支持,她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失去人性。
太后轻咳了两声,道:“你们都是朝廷老臣,两朝元老,哀家有话也就直说了。如今情势危急,霍光义虽说是哀家嫡亲的兄长,但是自从哀家知晓他私造兵器、结党营私,哀家就跟他断绝关系,再也没有这个嫡亲的兄长。
逆贼的兵马正在赶来京城的路上,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保重黎国的江山,不能让京城失守,被霍光义占领了,成为他的俘虏。”亡国奴有什么好下场,前朝那些例子不就是最好的结果吗?
太后绝对不能让黎国的百年基业毁在霍光义的手上,她的确喜欢权势,但她并不乐意霍光义成为一国之君,百年之后,她没有颜面去见皇家的列祖列宗,更无颜面去见先帝,那是他的江山。
李东阳和几位尚书,你看我,我看你,对太后的话颇为认同。其中吏部尚书主动作揖道:“太后,各位臣工,请容老臣说两句,如今皇帝在江南中毒,已经半个月不曾传出消息来,加上后宫凤妃娘娘小产,皇后腹中的孩子还有好几个月才能出世,老臣提议暂且另立新帝,若是皇帝和皇后腹中诞下皇子,都必须禅位,各位觉得如何?”吏部尚书乔老是两朝元老,科举出身,乃是林太傅和先帝一手提拔上来,做到如今的位置,靠的自然是他对黎国的忠心耿耿。
此言一出,李东阳衣袖下的双手紧紧攥起来,不可否认乔尚书的话说的没错,眼下京城没有皇帝坐镇,百姓们人心惶惶,将士们更是觉得群龙无首,没有士气跟霍光义决一死战。可皇帝是他的女婿,万一他有朝一日平安的回来,见到京城已经变天,易主了,说禅位就禅位,哪有那么容易?
自古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到时候谁也不会做这个恩人,得罪新帝。此外便是皇后李天舞,乃是他嫡亲的女儿,李天博病逝了,膝下只有这么唯一的血脉,她腹中的皇子就算平安生下来,也未必能继承皇位,他一人恐怕势单力薄,权衡思量之后,李东阳最后表态赞同乔尚书的决议。
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及苏明和都觉得是个好提议,只是眼下谁是最好的人选,这就得好好商议了。
太后欣慰道:“各位大臣们在这个时候,能提出这样的想法,哀家很高兴,黎国必定能逢凶化吉,哀家有个人选,不知道各位觉得如何?”在这个时候太后有个人选,各位都是人精,怕不是一日之功,想必早就有了打算,不是吗?不过如此也好,大家伙都想到一起去了,最好。
太后口中的人选便是先帝的庶子,惠太妃的所生的儿子湛王,惠太妃和太后年轻的时候,便为了争宠,闹的非常不愉快。如今太后居然能放下对惠太妃的成见,主动提出让湛王入京,领兵对付霍光义。当下一合计,便觉得合适,湛王驻守陕西,手中自然握有重兵,若是他能率兵,自然能让逆贼霍光义剿灭,到时候京城之围可解?
只是事不宜迟,太后就将此事交给了提出另立新帝的乔尚书,接下来就是拖延时间,等待了湛王的援兵。太后一声令下,都退下了。她揉捏着发胀的眉心,这一日总算来了。惠太妃如愿以偿了,她突然释然了,霍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都被霍光义给败了。
给湛王去信自然得在暗中秘密进行了,绝对不能大张旗鼓,万一被霍光义察觉了,那将立刻攻入京城,后果不堪设想。殊不知,湛王早就接到惠太妃的书信,正在带兵往京城赶。
程子墨带去十几个太医去江南,至今一点消息都没给她,能不着急吗?她怀着身孕,也只能耐着性子待着,要不然的话,她真的会不顾一切的去江南,查探究竟。
霍光义正在帐篷里跟几位心腹商议接下来该如何布局,何时动手,当然他既然出来了,那便要争上一争,这么多年,一直都养精蓄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也是时候了。他这一次被逼的走投无路,也只能最后放手一搏,为了皇位,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势,必须要用尽全身的力气。
京师附近的驻兵不多,且不少都是他的旧部下,对霍光义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其次,他这么些年对于京城了如指掌,之所以迟迟没有攻入京城,那是希望京城封锁城门。
一段时间过去,京城内的百姓们弹尽粮绝,那便会乖乖的请他入城,坐上那最高无上的宝座。行军作战,最好的法子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上上之策。他且等着,京城内何时能自乱阵脚,另外他还得等着陆陆续续赶往京城的将士们,等到集合了,他自然会直捣黄龙,攻入京城,成为新帝。
几个心腹都提议给太后送信,不管怎么说,太后都是霍光义嫡亲的妹妹,先对她许下诺言,若是太后极力促成霍光义登基,便可以不杀太后,反而让她依旧享受如今的荣华富贵。
太后不是愚蠢自然,与其让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成为皇帝,还不如让她的亲哥哥做皇帝,还能少了她的权势不成!当下被霍光义竖着手否定了,道:“这件事往后不许再提了,太后已经放话,从今往后没有我这个兄长,那我何必自取其辱,行了,太后一个深宫里的女人翻不出什么大浪来,你们且安心,去四处巡查一番,走!”
太后对他怕是恨之入骨,是他用亲女的下落威逼太后才使得太后亲手放虎归山,此刻太后恨不得能亲手杀了他,又怎么会帮助他,根本想都不用想。这些事不需要告诉心腹们,这是他和太后之间的秘密。
正月过去了,迎来了二月,今日便是二月二龙抬头,原本该大肆庆祝一番的京城,却因为霍光义率兵五万将士在城外安营扎寨而使得京城人心惶惶,眼下京城已经紧闭城门,不许百姓们随意进出。想来这是站前要做好的准备,霍光义迟迟不动手,怕是想让他们自乱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