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价值体系已经乱了。但,你最好不要乱。学会放下一些东西吧,譬如那些不必要的面子,譬如那些无所谓的虚荣。
这样做,你就是最好地疼惜了自己。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他人侵犯的时候,当我们感到对方不合理暗示的时候, 我们内心可能有这样的对话:
“你是谁呀, 凭什么听你的呀, 你分明在控制我,压制我,我偏不?我决不能被你所控制, 让你随意摆弄,我决不能让你如意,更不能让你得意”当看到对方提出所谓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 我们首先愤怒了。 结果我们选择了对方让我们做的相反的方向。 我们由最开始的愤怒转为窃喜甚至得意,但仍然还带有丝丝的不痛快。殊不知, 我们在我们有情绪的那一刻, 已经开始被对方控制了。这种控制一直持续到我们的情绪消失才结束。当我们一定按照对方要求我们的反方向而做事, 表面上是我们在抵制控制,实际上, 我们被对方反方向控制了而已。 我们本来很平静的心境, 瞬间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波澜四起。难道不是对方控制了我们的情绪吗?对方真的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吗?还是我们主动迎合了对方控制我们的愿望了呢?能控制我们的是外界的人和物,还是我们的固有的观念在指挥和控制了我们自己呢?是他人在玩控制我们的游戏, 还是我们自己独自在玩一个内心由他人参与的控制游戏呢?
对方有权利提出他认为对的东西,如果他还是一个正常人。他也有权希望我们接受, 他也有权希望他采取任何形式得到他们的东西,因为那是他们认为的权力。 我们可以不认可他的观点,不接受他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不让他们有那样的想法。 因为目前我们无法做到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 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应对这样思维模式下对方的行为。没有指责,没有愤怒,没有评价, 需要有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我们的愤怒来自于, 我们混淆了事物本身和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区别。 我们可以否定事情而不去做,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他对事情的态度的客观性。我们否定他的态度,是我们内心是不允许他如此的认为,我们想改变根本目前改变不了的东西, 我们背道而驰,虽然我们有所谓的事理,但是,我们却也忽略了另一个理,就是他这样想是有他的理的这一事实。 是我们本身的问题。
举例: 他提出向你要1元, 你可能给他, 当他提出向你要100000元,你愤怒了,甚至嘲讽他,甚至认为他是精神病。 他提出问题是他的事情, 你给不给是你的事情。 你能做到的不给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责怪对方要100000元是错误的呢?内在的核心, 是我们自己内心需要和谐,需要一个理字在先,要求每个人都要讲理。只有合理的,才让我们舒服。 事实上, 真的有那个所谓的“理”在吗?理本身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我们与环境和谐而产生的规则,是人定的,不是必须有的东西。理存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我们按理做事,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舒适,不是来要求他人的。个人和个人的理由于教育环境不同,文化不同, 理也不全相同。 我们用自己的理来要求不懂我们理的人来尊从,对那个人而言, 有些难度。我们可以拒绝他的要求,但是不能不允许他有和我们不同的所谓错的想法。
如果你区分了事情和人的态度是两回事,处理矛盾的时候,结果就有差别了。
当你认为他有权力做你认为的错事的时候, 你不是愤怒,而是平静。 你平静不等于认同他的观点, 而是认同了他提出任何的观点是他自己的事情。
这时候, 你才真正的不会受控于他(外界)。 无论他什么样子, 你内心如如不动,你可以做你该做的决定, 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和他强调的所谓的理上。 因为你们的理本来就是不同的, 否则, 就不会有矛盾。 换句话说, 我们不是在解决情绪,解决对错, 而是在解决面对不同的理的时候存在的问题。
你想想, 我们是什么, 是神是上帝还是佛祖,我们能控制对方去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维?我们能让他们成为一个绝对的符合我们要求的好人?我们能做到不容许他们做所谓的错事?就是上帝,佛祖,也没有要求所有人都做对事。 否则,世界充满都是所谓的好人了。 我们能改变他人最好的方式是改变自己,进而影响他人。
我们在解决问题中,可能不同意对方的观点,而没有满足对方的要求,对方不高兴也是正常的。 我们是否满足对方的要求,不是因为情绪而做,不是为了他而作, 而是为了事情本身而做自己。 持有这种心态, 当我们没有满足对方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才是安静的。而不是看到对方不高兴, 自己就心里不安,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反而责难对方不该有情绪。那时, 我们不是感到窃喜,也不是自责,而是产生悲悯之心,我们的悲悯之心不是以牺牲自己的真实想法来完成的, 而是深感不能达成一致的遗憾。以及感受不能达成一致时候对方的情绪和内心的痛苦。 我们虽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 但是, 我们可以允许对方有情绪,或者尽可能的缓解对方的情绪。 那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允许对方有情绪,只有我们内心安宁,无愧于心,才能由衷地期待对方能早点好起来,或者能尽可能随缘而补救,来缓解对方的情绪。 即便我们做了补救,对方仍不满足,仍不高兴,那么我们也问心无愧,我们不是在救对方,而是在做自己。 相信对方也会有逐渐调整自己的能力。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是相互关联的, 但是不是相互控制的。 真正的控制不再外面,而是我们内心。控制我们的不是外界的人和事物,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固有的不合时宜规则。或者说自己对规则的僵化使用造成的。规则本身无好坏,是使用规则的人本身的问题。
当我们的内心是自由的, 就没有什么可以控制我们。 当我们还有被他人控制那一个想法的时候, 我们就难逃被控制的厄运。 而且, 这个控制, 是在我们主动的配合下而完成的,而我们有被控制感觉的背后, 是我们正在无意识地控制他人,还有我们意识不到的自卑在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被控制的感觉。
正文 第六卷 第一百零五章 分清三件事
天力灵示: 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就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在这个个性彰显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儿女的恋爱和婚姻,令儿女或选择孝道,却独自品尝痛苦和遗憾,或坚守爱情,却在愧疚中挣扎,或左右为难,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这些都是谁惹的祸?这是中国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祸,就如心理没有断奶的孩子,既有独立的愿望,又有着与母亲分离的深深的恐惧,同时很难形成对事物的判别,常处于两难状态。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相似小说推荐
-
御财 (芥末奶昔) 起点VIP2014-09-16完结本书超级超级渣渣,超级超级不好看。 谁看我跟谁急哦!T_T 见着绕道,千万别进来,谢谢。...
-
今夜我怒放 [封推] (米苔米苔处处开) 起点八大分类大封推VIP2014.11.3完结她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女孩子,孤独地生活在异国他乡。一次奇/遇,她掌握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