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里面还得整点个名堂打个擦边球才行!
这时候的土地承包制可不敢直接就叫家庭承包制,家庭承包制那是后来的叫法!因为那时候已经通过无数成功的案例证明,土地还是直接承包到个体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但是这个时候还存在很多的争议的,比如张如珍拿到的文件就没有具体或者准确的说明这个土地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承包下去!
人们刚刚走过那个动不动就要挨批斗的特殊事情,于是便养成了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处世态度,就连政府颁布的政策文件,都是写的含糊其实不清不楚的,人人都是不求有功但求别被人挑出毛病来!
而张如珍在文件正式下发之前就被叫到了县委参加学习,她在那里得知了如今的土地承包有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模式。
其中一种比较不容易踩雷的方式是承包到组,就是以十到二十人不等的自愿成立的小组模式来承包土地,这叫小组联产计酬。目前少数已经开始试验的地区都是这么干的!
而另外一种则是充满了争议的承包到户,承包到个人!这一种就很好理解了,后来几十年一直就是这么执行的!
但是在现在,很容易就被扣上破坏集体经济,复辟小地主的大帽子!
可是作为一个过来人,哦不,作为一个见识过未来的人,陈秀娟当然知道这两种方式落实之后会有多大的差距了!
一开始张如珍还转不过来弯儿,她固执的认为承包到户那农民就都成了解放前的地主剥削阶级了!这可不是进步!这是在倒退!
当时张如珍老激动了,她一急起来说话的声音都跟吵架似的,陈秀娟就安静的等着她发作完,然后拐了个弯儿先说了别的事情,最后再又绕回到这一件事情上面来。
那时候张如珍已经没有那么激动了,于是陈秀娟就按耐住了性子慢慢的给她解释这两种承包方式的区别。
承包到组说白了就是炒剩饭,将从前的大锅砸了,捡吧捡吧又弄成了小锅饭!
一二十人一组不承包到个人,这里面难保不浑水摸鱼的钻进来好吃懒做想便宜的人,该劳动的时候人家不好好劳动,最后收成计酬的时候指定跑的比谁都快呢!
而承包到户就不一样了,土地在农民自己个手里,剩余的又都是归自己的,谁还不豁出去命卖力的侍弄庄稼呀!
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张如珍不是不明白,不过她还是拗不过来那个弯儿,始终认为这样会破坏集体经济。
于是逼急了陈秀娟就给她打了个十分生动象形的比喻。
陈秀娟说:“不是这样的,就好比过年的时候你家没有像样衣裳穿了,你来问我借一件衣裳回去穿,那你不管你借去了长时间,这衣裳该是我的还是我的,这你是赖不掉的呀!”
“土地也是一样的,永远都是集体的!”
张如珍当时听完才恍然大悟,不过接下来她就又为政策落实而发愁了!土地分配方式有了,可是这个直接承包到户,附近几个村可还没有这么干的!
这时候陈秀娟就又出了个点子。
正文 483章亲戚上门(7更)
那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对谁都咬死了说是承包到组,但其实这个组呢,可以由家庭成员组成!
文件上说的最明确的不就是小组人数么!
最低十人嘛!那就按照十人一组的模式来,这十个人里面可以有你家的爹妈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都可以,反正都是一家子的,一个家的干起来活儿,那都是给自家干的,谁还能真的不尽心呢?
这就是披着分大组的外皮,实际上却是承包到户的内里!
并且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若是有人闹到上边去,那也是不怕的!就是承包到组呀!一组一组的没错!
张如珍按照陈秀娟给她出的点子,很快就将土地承包到了村民手里,于是罗村就成了整个新安头一份正式落实政策的先进村!
陈秀娟给张如珍帮了这么大的忙,张如珍更加为陈秀娟着想了,于是她来找陈秀娟,是认为自己也能够给陈秀娟帮个忙!
张如珍早就想好了要怎么和陈秀娟说。
“娟儿啊,是这样的,我去询问了大家伙的意见了,大家都觉得你这个工钱日结实在太麻烦了,每天下了工以后都要算账领钱,很不方便,不如换成一个月结一次吧!”
做生意的最忌惮被人质疑资金不够雄厚,这一点张如珍是多少懂一些的,所以她在和陈秀娟说的时候,方式很委婉,还十分谨慎的盯着她看,生怕她往坏处了想。
但其实陈秀娟并没有,张如珍刚说完她就体会到三姨的一片苦心了!张如珍是真心为她好,她怎么能不知道呢!
之前采取日结的方式那是因为合作社刚刚成立,怕大家伙不敢相信她不来给她干活,所以才用了日结薪酬的方式来拢住人心。
现在看也差不多了,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陈秀娟发现罗村人其实全都心思简单的很!他们就是想过好日子!
放眼整个新安,就没有比罗村更穷更落后的了。
这里的人家,十户里头都找不出一张像样的吃饭桌的!吃饭从来都是端着碗没处搁就蹲在门口吃,要么就是端着饭碗东家西家的串门子,看到谁家这一顿吃上了咸菜,那都要眼馋上半天!
想过好日子,想吃饱饭,想顿顿有肉!几乎成了每一个罗村人心头最迫切的愿望!
陈秀娟在这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之后,不说别的,给她干活一天平均能有一块钱工钱呢!刚开始犁地的时候还不止,那是重活儿,按亩计算,一个劳动力一天下来,要是手脚勤快干活的能拿到两三块呢!
当然还得看这活儿干的质量好不好!那要是没给人家好好的把天地都翻整一遍,那人家也是不会愿意白瞎那个钱叫你占便宜的!
而且在农业合作社干活还是现钱现给!一天一块钱,一个月就能拿到三张大团结了!现在的钱可值钱了,猪肉才多少钱一斤?大米才几分钱!一块钱,一块钱可以够一个家庭买多少东西了!
农业合作社成立以后罗村变化最大的就是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了!
从前罗村人出去被人问到是哪个村的,都不敢承认自己是罗村的!
现在呢?现在可不一样了!现在的罗村人可光荣了!
走哪儿都是挺直了腰杆,不管是去赶东门嘘(集市)还是从前嫌弃罗村穷八百年不愿意来往的亲戚忽然来串门,那罗村人都是腰杆挺的直直脸上填满了笑容的!
陈秀娟很高兴看到罗村的变化,当然,她也很乐意接受张如珍的建议,说到底日结的方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她是个生意人,做生意资金压力当然是越小越好啦!
于是陈秀娟对张如珍千恩万谢了一番之后,就开始将原先日结薪酬的方式转换成了月结,而对于这一点给她干活的工人是没有什么意见的。
他们总共有三十个人,每天放了工以后排队等着领工钱还真是耽误时间,倒不如一个月领一次来的方便,而且这样还更能存住钱!要不然一天一块的拿回去,总是忍不住想要花掉!
就这样,罗村农业合作社有声有色的办了起来,从正式成立到声名远播,只用了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半年里,陈秀娟的名字几乎伴随着罗村农业合作社崭新的农业模式传遍了整个新安的大小村庄!
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无可避免的重复上老轨迹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陈秀娟的名气如日中天以后,麻烦也就都上赶着找上门了!
最先找上门的是张丽华的大嫂黄琼春!
说实话,回到新安半年时间了,陈秀娟就是故意不想让张丽华再和以前那些对她不好的亲戚来往的,好几次张丽华想要回娘家去看看。
陈秀娟都特意托了和盛凯哥帮忙,叫他事先踩好点,专门挑着黄琼春不在家的时间去的!
不是陈秀娟狠心不让她娘跟娘家亲戚走动,而是她来了新安以后专门去调查了一下这位大舅妈的人品,多番调查下来,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啊!
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够拿来和这位大舅妈作比较,那绝对就是陈秀娟从前那个假婆婆邵母了!
真的是!好想默念一句草泥马!怎么走到哪儿都躲不开极品呢?说好的南下幸福生活呢?
不过陈秀娟抱怨归抱怨,黄琼春真的找上门来的时候,她还是客客气气的招呼着的!
初次登门,黄琼春不敢把一大家子都带来,只来了她自己跟大儿子大儿媳,大概是担心张丽华会介意,所以她坐地招夫上门来的那个男人也没敢贸贸然的带来!
张丽华见到黄琼春情绪还好,也是有些激动了,毕竟几十年没见了,前几趟去又多那么赶巧,不是遇上他们一家子出海捕鱼了就是碰上他们赶嘘去了,阴差阳错的,总是没见上!
这一次总算见了面儿了,张丽华自然还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的,不过她激动也不至于激动过头,毕竟当年她还是个小妹仔的时候,黄琼春这个大嫂对她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