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程听完,盯着小秋看着,却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秋满心兴奋,就这么在小舅舅的注视下,一点点低落下去,直到坚持不住,忍不住开了口:“小舅,我哪里说错了,你直接指出来嘛,这么盯的我,心里直发毛呀。”
“指出来?”宋秀程哼了一声,漏洞百出,还沾沾自得……唉,小秋毕竟只是个十一岁的孩子,有没经过什么大阵仗,即便平日行事周全,但心智还是不成熟。
算了,算了,也不能太苛求她了!
宋秀程目光倏地一冷,紧盯着小秋道:“这事儿我找人去办,到了时候,再找你要东西。”
自从进了京,不管她做什么,小舅舅只是不时地关心一下,却从没插手过,至今,他连纸盒厂那边都没去过……突然如此霸道地插手,小秋很有些意外,愣愣地看着宋秀程,反应不过来。
“怎么,信不过我?”宋秀程又紧跟了一句。
小秋这回反应过来了,连忙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没,没,怎么会啊,我信不过谁也不能信不过小舅舅您呀,您可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惊才绝艳、貌比潘安、才比子建、风度翩翩、风流……”
“嗤!”宋秀程一记爆栗敲在小秋脑门上,却还是没办法再板着脸,只能笑着摇头道,“进京没几天,嘴皮子倒是利落了不少!”
小秋不敢叫屈,只能揉着脑门儿,眨巴着眼睛,努力传送自己的委屈。
宋秀程被她看的也有些心软,不再训斥,只问道:“你手里大概有多少粮油?给我个数,我也好安排。”
小秋暗暗估摸一下,道:“米面差不多有两三吨,油有花生油和豆油两种,都有一吨!”
既然要拿出来,小秋就想着再买点儿容器进去,多复制一些。故而,把数量略抬高了些,却也没有虚报太多,米面没有三吨,两吨是有的。花生油和豆油没有一吨,也有七八百公斤。另外还有不少芝麻香油各色杂粮等,不过,那些东西都算小路货,市场需求小,小秋干脆没说。
即便想到小秋手里有不少东西,可听到她报出的数量,宋秀程还是给吓了一跳。两三吨的粮米,上万斤啊,还有上吨的食用油……
片刻,宋秀程才平复了自己的情绪,起身进屋,临走留下一句:“你安心等着吧,别胡思乱想,到时候,我给你要东西的时候你再拿出来就行了。”
小秋看着“惊才绝艳”的小舅进了东厢,她默默坐了一会儿,然后,叹了口气,也进屋休息了。
她只知道小舅舅可以信任就够了,至于他怎么去做,又找谁去做,她都不管了!
与吴戈秦戎打过招呼,第二天小秋没去厂里。
吃过早点,灌了一瓶油让宋秀程带走之后,她就骑着车子去了派出所,给自己的‘小凤凰’落户上牌。
将户口本、购车发票、自行车出厂合格证递上去,窗口里边的内勤民警回头在格子装的文件柜里拿出个账簿子来,郑重地将‘小凤凰’的出厂日期,发票号码,购买日期,购买金额等身份信息记录上去,又填了一个墨绿色皮面的自行车证,咔咔咔按了几个印章 之后,连同一个蓝底白字的铁皮自行车号牌递了出来:“五毛钱工本费。”
小秋付了五毛钱,又被告知,出门左转,去办公室东边儿的棚子里,在那里给自行车打钢印。
到了那棚子里,小秋又交了五毛钱手工费,然后看着人拿着钢钎一样的东西,一手抡锤,咔咔咔,在崭新光亮的车把横梁上刻下了一串号码数字,心疼的小秋嘴角直抽抽,哎哟,她的新自行车哎,这还没满月呢,就被毁了容啦!
忍着心痛道了谢,小秋骑着车子出了派出所,到底是办完一件事,也算松了口气。
回到家,小秋将自行车证和户口本等证件放好了。拿了两瓶子油放在菜篮子里,挂在车把上出了门。油是给厂子里带的,她还想顺路去一趟副食店,买一些盐和酱油。
青菜倒是不用买了,经常下乡的好处就是青菜不用发愁了,这个季节,村子里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都有不少,村里人没有稀罕这个的,花一块钱能买一大筐。不仅厂子里和卷棚胡同这边吃,小秋每天还让吴戈和秦戎带些回去,刚从地里摘回来的菜水灵鲜亮,吴奶奶也喜欢。
刚一出门,迎面看见秦大妈买菜回来,看见小秋就给她提醒:“赶紧去,赶紧去,今天百货里处理残次人造棉布,不要布票。”
小秋正好要买布料,一听这话自然欢喜,谢过秦大妈,匆匆往百货赶。
到了那里,就见买布的人早就排成了长龙,一直排到大街上来了。这样子,不说等多长时间才能排上,说不定,不等排上就卖完了。
第三百四十四章
她略一犹豫,也没去排队,而是径直往队伍前头走,想去看看通知,看每个人能买多少,若是能够问一问售货员,货品充足不充足就更好了,货品充足她再排队,也不至于瞎耽误工夫。
眼看快走到前头了,突然有个人出声叫她:“小秋也来买布啊?”
小秋回头一看,就见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妇人向她打招呼,看着有点儿面熟,却记不得在哪里见过的……不过,人家能叫上她的名字,大概也是认识的,只是她给忘了。
“是啊,是啊,阿姨来得早,我来晚了……”小秋胡乱答应着。这个时候不兴往小了叫,稍大点儿的叫阿姨叫婶婶都是尊重,叫姐姐反而会显得轻慢了。
那年轻妇人却笑起来:“小秋不记得我了?我们一个胡同住着的街坊啊,我还去你家拿过鸡蛋和牛肉,我姓王……”
她这么一说,小秋算是想起来了。这位也住在卷棚胡同里,不过住在最里边儿,与小秋家隔着四五户人家。她两次卖鸡蛋和牛肉都是在晚上,光线黯淡的,小秋也没记住模样。人家倒是把小秋记下了。
“对对对,王阿姨好!”小秋讪讪地重新叫人。
王淑琴就道:“你买布料做什么用呀?着急用不?”
小秋点点头:“我哥哥考上了清大,过几天就进京,我准备给他收拾收拾屋子,要买点儿布料做窗帘门帘什么的。”
“那还真是急着用……”王淑琴一沉吟,然后很爽快地把小秋拉进了队伍,不等后边的人有意见,她已经从队伍里退了出来,“我倒是不急着用,索性让给你……”
小秋哪里好意思白占这个便宜,就想着推辞,王淑琴却凑到小秋耳朵边儿低语道:“你不用跟阿姨客气,阿姨家的弟弟妹妹都小,你要是再有鸡蛋,记得给阿姨留一些就好了。”
小秋瞬间恍然,然后就问:“王阿姨需要多少?你给我说个数,有了鸡蛋我好给你留着。”
一听这话,就是有门,王淑琴也欢喜起来,不枉她排了半天队,连忙道:“听说一个孩子每天吃一个鸡蛋最好,一个月能有四五十个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了,若是没有这么多,老大可以不吃,只给小的也行……”
小秋没让她说完,就笑着应了:“阿姨放心吧,这事儿就包在我身上吧!”
要别的没有,要鸡蛋么……别说一个月几十个个,就是一天几十个,对她来说也不算事儿。
王淑琴都没想到居然真的成了,喜得简直合不拢嘴,连连谢了小秋,这才脚步轻快地回了家。一路上都在心里欢喜,这下好了,俩孩子再不用发愁没鸡蛋吃,营养跟不上了。
借了王淑琴的光,小秋只排了不到二十分钟就买上了布料。说是处理的,其实就是边角有些许破损或者印花不太规整,拿来做门帘做窗帘根本不妨碍。遗憾的是,这种布料也不是敞开卖,每个人限买五尺。户口本上只有小秋和郑秋实两个,一共只买到一丈布。
小秋合计了一下,做长门帘、长窗帘不够,只能做半截门帘和窗帘了。
算一算日子,京城各所大学就要到新生报道时间了,廖辰也应该快到了,不管廖辰会不会在卷棚胡同长住,小秋都想着替他收拾出一个房间来。她和师傅占了正房,小舅舅住了东厢,廖辰只能住西厢了。
不知怎么的,她突然想起曾经在网络上见得一篇资料,说古代的妾室一般住西厢,再一想廖辰的‘花容月貌’,也算是实至名归?放飞思想的后果就是,因为她笑得太过诡异,招来了无数白眼儿。
要给廖辰收拾房间,自然要买些必须用的家什儿。
小秋灰溜溜地逃离布匹柜台,转战去了日用品柜台。这时候买个脸盆、刷牙缸子都要工业券,好在小秋在黑市里换了不少,买完洗衣机后还剩了些,这东西还有期限,一年一清,到年底用不完就作废了,所以小秋花起来是一点儿不含糊,直接替廖辰买了一套:洗脸盆、喝水杯子、刷牙杯子,外带一直红色牡丹花的搪瓷痰盂儿。
那售货员一见小秋买这么些东西,又买的都是单件,就好心地提醒她:“小姑娘家里有人结婚吧?我给你说啊,结婚置办东西可不能买单数,都得买双份儿才吉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