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也好,哭骂也罢,到底只能暂时丢开手。只盼着那小子在外头逛够了,能早一天收心,回来安安稳稳娶个媳妇过日子,却不知道,这一放手,就是好几年。
王爱花这次回来倒是不张扬,手脚也算勤快,只埋头跟着嫂子们在灶间刷碗择菜干活儿,新娘子进门,倒是拉着这亲姑妈上去坐了一回席。等第三天小两口回门,王爱花也要回家,魏爱梅做主拿了十对白面馍馍,又有做席面剩下的炸丸子炸肉段包了一包,装了一篮子让王爱花带回去。
成岭走了没几天,成峰也如影随形地进了京城。
听老三成岭说,远没有他亲眼看见震撼。他到了厂子里,恰好遇上刚进了一批电器,好几名经销商跟不要钱一样疯抢,为了名额多少甚至主动叫价,都不是一块两块提,而是十块十块的提,成峰亲眼看着,不过十几分钟,较劲的两个经销商就自己把提货价抬高了一百多块钱。要知道,这会儿的电器大多也只是二百三百的,提高一百,可就是提高三成、甚至一半了!
受到震撼的成峰,只觉得满心里火热,脑子里有一种冲动,恨不能冲上去把那些人手里的货都抢下来。
当然,他没有失去最后的理智,也知道,一时半会儿,他那一点儿微末本钱还干不了电器生意。他跟利民叔商议之后一直认定,县城和农村的消费有限,电器、电子产品这些先不管,就从印刷品下手。别的不说,对联、画报、四联年画,过年可不正好是旺季,价钱又不贵,几毛一块的买上一副往墙上一贴,喜庆又热闹,老百姓就爱这个。
当然了,最要紧的是赶在元旦前,弄一批挂历回去,成峰进京,王利民却已经去地区和县里的企业联系这个了,要不然,他早跟成峰一起进京看小秋了。
第五百一十一章
自家亲爹和堂哥要货,小秋自然给备足,价格还放到最低,之后的补货、打款,都交待过专人负责,一定做到保质保量及时供货。
不出所料,成峰带回来的一批挂历大受欢迎,企业单位用的那种画报也卖的不错,某局就订了一大批,用来慰问之用。其他企业、单位也有订购,或慰问客户,或发放福利,竟成了地区、县城的一种风潮。
可是,被王利民和成峰两人看好的四联年画、对联,却意外地遭到了冷遇。
七九年底,农村的集市陆续恢复。
占县县城更在这一年发了通知,腊月廿开始,到腊月二十六结束,赶六天‘大会’。没赶过会的人不太了解,赶会在某些地方,是何等热闹神圣,令人向往的事情。
此大会,非彼大会,不是某机关枯燥发言、套话连篇的会议,而是指某地某时召开的物资交流集会。届时,主办的机构(一般是政府机构)发出消息,各地的经销商就纷至沓来,售卖各自的货品。这些货品来自天南海北,就说占县的大会,来赶会卖东西的可能有沪城、江南的人,也可能有蒙地、东北的。
来共襄盛会的还不仅仅是售卖商品的,还有各色的手工艺人,吹糖人的、捏泥人的、捏面人的、扎灯笼的……以至于耍把式卖艺的,耍猴的玩蛇的,再开放几年之后,又有各色歌舞团,露胸的卖大腿的……不一而足。
当然了,这会儿还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赶会除了令人目不暇接的丰富商品外,还有各色的玩意杂耍,还有品种丰富,各种各样的民间美食小吃……
赶会的消息一出,全县沸腾。老百姓立刻捂紧了自己还不充实的钱包,吃的穿的用的,各色年货,只等着赶会时,上会上买去。会上的商品品种丰富,式样新颖,可别提前把钱花了,到了会上看到更好的(更便宜的、更合心意的……),没了钱,干后悔。
这架势,倒是与后来的双十一大促,有那么一点儿异曲同工的意思。
赶会,对老百姓意味着一次买买买的盛宴,对于卖货的人来说,也绝对是一大空前利好。
王利民和成岭面对着积压在手中的一批画报、对联、年画,商量了半宿,第二天恰好是星期天,爷俩就往京里打了个电话。电话说的不少,但主旨就一个,就是希望降低成品,降低价格。农村人贴年画、对联这些,不讲究纸张、清晰度这些,只讲究一个够鲜亮、够喜庆、够便宜!
只要花色看上去还可以,纸张不会一戳就破,贴上也能坚持半年一年,就成了。这些东西,本就只有一年使用期限,最多明年过年,就又换新的了嘛!谁会考虑,贴上对联能不能用上个十年八年的……这些玩意儿可不兴新三年旧三年的!
小秋接了电话,也有些顿悟之感。回头啪啪地给了自己脑门儿两巴掌,然后就立刻拨了电话给负责这一块的三哥成岭,交待下去,连夜重选纸张,再联系普通印刷厂,赶着印一批价格便宜,却色彩艳丽的年画、对联出来。
好在,这会儿只是临近元旦,隔着过年还有将近两个月,还不算太晚。
有了之前的经验积累,他们这一批货出的很快。第一批货很快出来,小秋过去看了,色彩、纸张都还不错,价格却降下来不少。比如一张年画,成本只有几分钱,批发价一毛出头就可以,放下去,代理商加价二分三分,可以卖到一毛五,零售商卖给老百姓,最便宜两毛钱就能出手。
两毛钱买一张漂亮的花回去贴一贴,屋里就能鲜亮一年,赶在过年这样的节日,想必大部分人都不会不舍得。家境好一些的,还可以买些四联画,那些也只需五毛、六毛钱,比之前的一块钱便宜了近一半!
这批货发到王利民和成峰手里,还没进腊月门,离着赶会更是还有小一个月,却很快被闻风而到的小贩一抢而空!
八十年代初还是十亿人民八亿农民,农村才是最广阔的市场,农民老大哥的需求才是最大的。自从推出廉价的年节印刷品后,印刷品的销量突然暴涨,很快超过了所有产品的总和,成了主流产品。
小秋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加大印刷量,一次次跟印刷厂协调,让工人加班加点帮忙把产品赶出来。为此,不但春梅嫂子养完了一批鸡雏接着养第二批鸡雏,还特别从村里招了十几个念过书识字的姑娘小子来,就为了应付年前超大负荷的印刷品出货量。
他们这边如此,王利民和成峰在老家的情形也基本相同。
他们原本将货接回来,就存在宋胜书老两口的小院里。可出货量太大,来往的人太多,进进出出挤挤攘攘的,明显到了影响正常生活和孩子们学习的地步。
恰好县农机站门前冷落,又正逢冬季,找了老大王成山帮忙,将农机站朝外闲置的五间临街房借了来,三间当仓库,两间当门面,中间拉条帘子,晚上就在这里睡,也好看着货。
因为找了成山帮忙,王利民看大堂侄子闲的没事,天天跑过来帮忙,索性让他也干脆拿些货去卖。
成山是弟兄三个里最老实的,之前就只知安稳上班挣工资,没想到,半推半就带了些年画、对联什么的去赶了一趟集,回来都高兴的快傻了。
拉着二弟成峰的手说个不停:“我都卖完了,不到晌午就都卖完了……你知道我挣了多少钱?我挣了整整二十三块六毛七,都赶的上我半个月工资了!一天啊,一天挣的钱就赶得上我半个月的工资了……”
成峰被大哥拉着说个不停,真是哭笑不得,好在半下午了,没有上午那么忙了,他索性耐心听着大哥说了个够,然后才问他还要不要继续,要继续的话就去给大嫂说,商量好了,赶集是小事儿,赶会时多备点儿货,到会上去卖才是大头。
他还说了,只要大哥大嫂敢卖,他还负责给大哥大嫂要一批电子表、帽子围巾啥的来卖,那些东西真卖起来,比印刷品来钱更快!
第五百一十二章
老实巴交,一直只知道按时上班、按月领工资的成山的人生,仿佛被一下子推开了一扇门,门外的世界没有按部就班,没有领导管理制度约束,却充满了诱惑。
他没有被兴奋冲昏了头脑,高兴过那一阵子去,倒是冷静了一些,按着成峰说的,回家跟妻子商量去了。
成山媳妇郑伟伟是县小学的老师,看上去文文静静瘦瘦小小的,却比成山胆子大得多,听成山一说,竟是二话没犹豫就决定:干!
“……到时,我也放了寒假,孩子送回去,我陪你一起去赶会!”
有了妻子的支持,王成山心里那点儿犹豫也只能丢下了,第二天一早就过来跟成峰说了,夫妻两人的决定。
大哥大嫂肯跟着一起干,大家伙儿一起朝着好日子奔,成峰自然是乐见其成,要不然,他也不会强按着大哥去卖画儿了。只不过,赶会还早,他索性又拿了一大卷年画对联出来,往大哥怀里一塞,推着他出门:“再赶集去……”赶会那么多人,说是人山人海也不为过,不提前练熟了手,到时候摆了摊子也守不住,那不是白瞎呀!
还别说,成山虽然老实,但自有一股子韧劲儿和钻劲儿,干什么都特别认真,高中毕业又不怕算账识字,每天去卖年画,竟很快干的上了手,从第一天为了二十几块钱欣喜若狂,渐渐练出了手也壮了胆气,进了腊月之后,一天比一天卖的多,从上百,渐至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