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生八十年代小女当家 (暖金)


  “以后小心点儿,这个镇上往西不远处,有一个军营,这边经常过车,也很正常。”林应辉道
  “军营?”上一世她在这住了一个月,也没听说有军营
  “建成没几年,你不经常出门不知道很正常,挨着山林,人也不多,驻地还很简陋呢”
  “…。哦”
  林宛今天本来要回家的,所以今天就没准备东西。
  三人商量了下,妈妈准备过来帮林宛的忙,哥哥前几天在她们镇子上跟着阿志哥干扛木头的活儿,一个月六块钱。
  哥哥不想干了一半就不干了,老板黑心,一个月少一天都能扣你五毛钱。好歹也有六块钱呢,怎么着也得坚持干完。家里舅舅一家还担心着林宛呢,林应辉还要回去和家里报个平安。
  “哥,今年大学我不想上”林宛看着还不到一个月,哥哥本来消瘦的身子更加消瘦了,她知道,哥哥为了这个家,也很努力,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有什么苦,都是自己咽到肚子里,在苦在难也从来不会告诉她和妈妈。
  “为什么?你不是一直想去上大学吗?是不是因为生活费的事?哥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干活的。听说大学可以申请助学金,我…”
  “…。哥,这次大学我报的设计专业,这几天我想好了,学设计不靠谱,设计需要天赋,也需要时间,还很费钱。其实我对这个专业并不那么热衷,当初报专业的时候,觉得以后拿着笔坐办公室写写画画,挺高人一等的。现在想想,一点儿也不切实际,我想好了,复习个一年,我准备学金融。和哥一样,考个金融大学,我和妈在家一边做着买卖,一边学习。等咱们条件好了,我一准儿的要考个好大学。”
  “小妹,你可想好了?哥是男的,有力气,就算是高中毕业,在外面找工作也好找。哥其实…”
  “哥,我说的都是真的,我想了好长时间,现在上大学的年纪都比我大,我复习个一年在上也不算晚,哥哥尽管好好学,妹妹以后还需要你教呢。”林宛给了林应辉一个轻松的笑容。
  她不想去上学,主要的原因是不想遇到李亮,有了一世的记忆,该学的都学的差不多了,也就是个文凭而已,在过个几年,就流行上夜校,她随便上个夜校拿个文凭就行了。
  “…好,哥哥会的”林应辉一时间红了眼,上前搂着林宛,哽咽不已“谢谢你,小妹”
  林宛拍了拍哥哥的背,给了他一个爽朗的笑。
  一旁的梁红梅看着儿子女儿这么懂事,高兴的落了泪
  林宛给了林应辉几张粮票,嘱咐他不要饿肚子。送走林应辉后,林宛带着妈妈在附近转了转,走到西面的街口,抬头,果然不远处隐约的有几排瓦房和二三层的小楼和一个很大的围墙。
  这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掂的,怎么在这里驻扎个军营?
  有了妈妈在,林宛轻松许多,晚上自己和好面,炕好十几个烙馍。第二天一早的菜都是妈妈做的。
  她的爸爸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出去当了兵,后来就在也没了音讯。
  爸爸是很早一批的共青团员,那个时候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
  爸爸就是从城市最早一批来的知识青年共青团员,从十五六岁来到了他们村子,听妈妈说,当年爸爸身高一米八零个头,凹深的双眼,皮肤白皙,身材颀长,每天沉着脸就知道干活,和其他来的知情不太合群,就算这样,也迷煞了不少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
  那一年是1960年,那时候时候从城里来的还不叫知青,都是共青团员或知识青年,到后来几年才有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口号。
  下乡是大势所趋,据说一是为了战备疏散,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力量。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扎根到了农村。大部分知识分子在经历了繁忙劳累的农村体力劳动后,最初的热情逐渐被浇灭,他们渐渐有了返城的想法。


第七章 那些年
  返城的途径很少,得出身好,表现好,还得有村里的推荐,最后经过组织的批准才能回城;要不就是有关系走后门的。当时他们那一批同时下乡的知识分子中,凡是有关系有门路的,有的办了病返回城,有的招工回城,还有出去当兵的,剩下的就是那些家里没能耐的了,他们虽然没有关系,但也阻止不了他们想回城的心。
  可爸爸是个例外,听妈妈说,爸爸家里没什么人了,爸爸对妈妈说他在哪儿都一样。反正都是孤孤单单一个人。
  爸爸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又和别的知识分子不合群,大部分时间都是独来独往的。
  有一次爸爸干活干的晚,遇上了大暴雨。淋了一身的雨后,第二天就发起了烧。
  当时正好和妈妈分一个组干活。没干一会儿人就昏了过去。他们一起的知青用架子车拉着他去了卫生所。
  随后的几天,妈妈背着外公外婆偷偷的给爸爸藏些吃的,帮他洗洗衣服。
  妈妈就那样整天的在爸爸眼前晃来晃去,晃着晃着就晃到了爸爸眼里。
  外公外婆就妈妈一个女儿,也没个儿子,他们见着爸爸一个知青,家里又没什么人,来了这几年,也没见上面有召回的动静,八九不离十就要在农村扎根了,如果娶了妈妈,和上门女婿差不多。
  老两口也乐意这门婚事。那年,爸爸二十,妈妈十八的时候,两人简单的办了个婚礼。
  他们家里有了爸爸后,外公的腰板儿直了许多,村里没人敢小看他们家。爸妈婚后不到一年,就有了哥哥。妈妈说那段时日是她和爸爸最快乐的时候。
  在哥哥两岁的时候,我出生了。那个时候想发家致富,也没那个条件,那两年文化大革命闹的正凶。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整天红卫兵们批斗完这个批那个,闹的人心慌慌,人心变了个样,不过有爸爸这个大队的组长在,他们家倒是没人敢动,过了正盛的风头,爸爸每天拼命干活,一个人挣的公分抵得上三个人的,为的就是想让他们和妈妈吃的好一些。
  爸爸一直有个梦想,想去当兵。在她三岁的时候,看着她和哥哥都大了,当兵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这些年不太平,当兵弄不好就等于去送死,可这个年代,你不去当兵啥时候能出头,当了兵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挣个好前途,她的男人不该在这个小山村里被埋没。思来想去,妈妈终是下了决心,鼓励爸爸去当兵。
  正好那个时候村里有名额。外公给大队里的支书送了两瓶的好酒,还有五尺布的布票。
  支书把当兵推荐的名额给了爸爸。因为外公给支书送礼,没给村长送,这事儿就被村长惦记上了。后来爸爸走了以后,村长没少为难他们家。
  全家人欢欢喜喜的把爸爸送上了招兵的车后,没过半个月,就收到了爸爸的来信。
  外公外婆心里的那点儿担忧也放下了。
  当初送爸爸去当兵的时候,村里的人不少说外公不要让爸爸出去的话。说爸爸毕竟不是这里的人。万一走了被外面的世界迷花了眼不回来怎么办。
  没想到的是,这事儿还真背他们说中了,爸爸没多久,果然没了信儿,村里人没少因为爸爸的事儿调侃外公。后来有了叶青她妈妈的事儿以后,村里人更是把妈妈和叶青她妈拿出来对比笑话。经常在后面指指点点
  叶青她妈的事儿,她也从村里大概听说些。
  他爸爸走了没两年,城里一大批一大批的知识青年又开始往农村插队,大部分都是自愿来的,刚开始还干劲儿十足,到后来就疲乏了,感觉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前途就这样遥遥无期的浪费在了农村里。于是这些知青们就开始想着办法回城。这些年村里人眼睁睁的看着那些知青一个个的返城,用尽了手段。
  就说叶青她妈吧。知青里有一个z州来的吴国栋
  吴国栋的父母就是钢铁厂的普通工人,靠家里关系返城那是不可能。
  恰好这时,上面组织通过做工作,促使大专院校招生政策有了一些变化,可以从基层招收大学生,这些知青们就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当时的名额很紧张,这次也就招一两个人。
  政治形势比较复杂的,未来招生政策很可能会有反复,所以这一年招生招生很难得。如果哪天说不招生了,没走的人也许这辈子就走不成了。
  所以,他把主意就打到村支书的女儿邱兰花的身上。他想着,要是得了邱兰花的芳心,让邱兰花在村支书面前说说好话,他再使点劲,说不定就能早点回城了。


第八章 挣钱
  叶青的妈妈那时也是村里最美的一枝花,长相好,出身好,家里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她是老小,一家人都宠着她,这就造成了她单纯热情的性子,人家要是对她好点,她恨不能掏出心窝子给人家。就因为她这脾气,被邱兰花给坑惨了。
  吴国栋开始有意识偷偷摸摸的接近叶青的妈妈。
  在那个年代,男女关系是大忌,没人敢明目张胆地谈恋爱,稍有不慎,就会传出不好的流言。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