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恒和他那几个儿子都爱跟蜜蜂打交道,每个人都被蜜蜂蜇过无数次也不在乎,大家要吃蜂蜜都会跟他家买。
段玉恒说:“养这么点都不好卖,养多了也是枉然。价格是不低,但镇上买的人也不多。并且现在什么都能做假的,就咱们镇上都有假蜂蜜卖。听人说他们用青菜杆挤出水来,加上糖水还有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灌进蜂巢里,就做出蜂蜜来了。那种假的价格便宜得很,你说说,缺德不缺德?”
“嗯,缺德。”唐嘉木道,“段叔,以后您的蜂蜜,我来帮你卖好不好?”
“你咋卖?卖给谁啊?”段玉恒问:“我听说你自己的大公司都不要了,跑回你们唐家村来给大家送钱?是不是真的?”
“哈哈,是啊。”唐嘉木道:“我今天来也是想来给您送钱。段叔您要不要?”
段玉恒掏出他的平头纸烟,点上火吸了一口。大家生活都变好了不少,他们家也不例外,但他还是舍不得买带过滤嘴的香烟。他说:“咋送啊?白给我可不敢要。”
“不白给,我请您去唐家村养蜂。”唐嘉木道,“按产出的蜂蜜给您钱,给您比市面高五成的价格。不过您现在的蜜蜂太少了,你得多养一点,所以我建议您把几个儿子喊回来。”
“你还真是送钱啊,”段玉恒道,“我不想占你的便宜。”
他还挺坚持原则,唐嘉木道:“这样吧段叔,您跟我走一趟,到我们唐家村看看,看看您就知道我为什么要请您去养蜂了。”
“好啊,我也很久没去你们村了。”
唐嘉木带着段玉恒来到唐家村,带他在花海中走,边走边跟他讲他打算怎么卖蜂蜜。段玉恒看这里这么多果树和作物,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还有山上采不完的花蜜,他对蜂蜜产量有了把握。
只是对唐嘉木说的蜂蜜能卖出高价半信半疑,他说:“嘉木,你确定你能高价卖出蜂蜜?你可想好了,到时候我给你那么多蜂蜜,你要是卖不掉就砸在手里了。”
“卖不掉我也按约定价格给您。”唐嘉木想给他打消顾虑。
“我相信你,”段玉恒道:“但是你要是卖不掉,我也不忍心要你那么高的价格啊。”
唐嘉木突然有一种小人之心的尴尬感觉,他说:“那要不这样吧,您一个人先来养蜜蜂,要是以后不够卖,您再喊儿子回来帮着养。”
“这样可以。”段玉恒道:“一步步来稳妥些。”
第二天段玉恒就在田野周边搭起了木架子,要开始一个个把蜂箱搬过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陆续就有游客来了。为了他们上马的这些项目能够正常运转,同时还要接待游客,村里的劳动力几乎都动用上了。这还是游客不多的情况下,以后游客多起来村里的劳动力势必不够。
唐云终于看到了希望,他对唐嘉木和苏小芹说:“还是你们稳得起,为了长远发展敢于投入,这才是电视上天天说的可持续发展啊。”
满脸愁云很长时间的唐庆丰也喜笑颜开,“还是你们年轻人看得远,有创造。我们果然老了。”
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唐嘉木他们不得不长期招劳动力,很多村民也把在外打工的子女喊了回来。在家里能挣钱了,谁也不愿意外出漂泊。
趁着送李秀英回市里,唐嘉木和苏小芹给小山村的旅游业注册了商标。已经开始经营了,得有一个品牌。
村口小河边有两间瓦房,一间里面摆放的是水碾,一间里面是水磨。在通电以前村里人一直用它们来碾米磨面粉,现在已经废弃了。
唐嘉木他们把它们又清理干净,破旧的地方做了修缮,作为给游客观赏的同时也可以重新利用起来。不论是村里的老年人还是城里来的游客都说用水碾碾出的大米要香一些。
他们还把海子湖也承包了下来。海子湖本来是当年响应号召建起来的一个灌溉湖,现在灌溉功能逐渐减退,当地镇府对外承包,可以用来养鱼。他们承包后投了不少鱼苗,又建起了钓鱼台和水上娱乐项目。
没过多久,油菜籽成熟了。收了菜籽,唐云准备拿到镇上卖。菜籽价格不菲,镇上就有专门收购的。他喜滋滋的说又有一笔不菲的收入了。
却被唐嘉木阻止了。找来了村里做过古法压榨菜籽油的老人,又把这项民间技艺搬了出来,建了一个古法榨油房。供游客参观和卖油两不误,收入能提高到直接卖菜籽的好几倍。
有了商标,很多产品就进行了精心包装,现场和线上同步销售。包括当年唐嘉木做的烤野生菌在内都纳入了他们的产品系列。
游客多了,产品丰富了,工作岗位大大增加,在外打工的人全部回来都满足不了劳动力需求。周边的村庄也有很多人来到唐家村上班。
别的村庄也都纷纷效仿,但他们能学表面却不懂内在之道,运营不起来,都来投靠唐嘉木他们,以股份制的方式加入。
使得原本走向衰落的这些山村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异常活跃。
人多了,产业也大了,基础设施就得跟上。别的不说,光垃圾处理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要是一时的繁荣带来了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就得不偿失了。唐嘉木和苏小芹决定引进垃圾处理设备。
看着账面上刚刚挣了点钱又投出去一大笔,唐云那个小心脏又是一阵巨痛。他捂着心窝子道:“哎呀,又是一笔负增长。要是画一条收入曲线,今天就是跳崖式的下跌啊。”
“你别太心疼,这笔投入是有必要的,”唐嘉木道:“前段时间你不也说了么,要可持续发展。”
引进设备时,唐云正好有事去了市里。等他回来时唐嘉木拿着一袋食盐袋子大小的东西给他看,“唐云你来看看这是什么。”
唐云好奇地接过袋子一看,“有机肥?这玩意多少钱一袋买的?你买了多少?”
他那副紧张兮兮,生怕唐嘉木又“乱花钱”的模样,苏小芹都被逗笑得前俯后仰。
“看把你紧张的,”唐嘉木说,“我就只会花钱吗?我怎么就不能挣点钱?十五块钱一袋,卖给你要不要?高科技产品。”
“不要。我拿它干啥?你怎么卖起肥料来了?”
“走,我带你去看。”唐嘉木把唐云带到垃圾处理点,指着新上的设备说:“这个就是那些新机器生产的,变废为宝。厉害吧?”
“厉害厉害。就是投入不小,还费电。”
“不投入能行吗?你希望唐家村很快就变成垃圾场啊?”
“倒也是,唉,没想到好不容易能挣钱了,时不时又要投入一大笔。”唐云有些无奈,他又拿起那袋有机肥看,“这玩意真要卖十五块啊?”
“是啊,量大包邮。”唐嘉木说。
“这可不便宜啊,真有人会买吗?”唐云直皱眉。
“当然了,买花买草的都多的是。这肥料还环保,种花种草用再合适不过了,这一小袋能用很久呢,十五块不算贵。”
“你这么一说也有道理,种花种草不差那十几块钱,还能用很长时间,环保有机,划得来。”唐云心想你还真是有办法,“我还以为买去种地呢,那成本就太高了。”
“哈,你别不信,买去种地的也会有的。走吧,我要回去给新产品上新了。”
“真的假的?买这么贵的肥料去种地?”唐嘉木都往回走了几米远了,唐云还在后面追问。
“爱信不信。”
虽然唐嘉木他们的旅游加电商的收入在稳步上升,但村民们都不怎么关心那些,他们每天正常上下班,工作量也不算大,钱还没少挣,比在外面干苦力活强多了。
他们几乎都忘了还有分红这回事了。
直到到了年底,唐庆丰在大喇叭里喊大伙开会,大家到了村公所就看见唐嘉木和苏小芹站在村公所院子里,正准备给大家发钱呢。
拿到了分红,村民们一个个开心得合不拢嘴。也有人诧异,问道:“嘉木,村里改造花费了不少吧?这么快就回本了?还能有分红?”
唐嘉木道:“要按你这么算,还没回本呢。不过最近半年挣钱了,先给大家发一点,让大家记住还有分红这件事。要知道你们都是在为自己干活,活干得好了,分到的钱也就越多。”
大家都有些感动,佩服他会办事。
他们终于把事做成了,唐庆国和苏永胜很为他们感到骄傲。李秀英也很开心,因为她儿子和准儿媳终于要兑现诺言去领证了。
只是唐庆国例行上山来视察老茶树时,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坏消息。他说:“你们的事情倒是蒸蒸日上了,我却有点走下坡路。”
唐嘉木道:“起起伏伏很正常,哪是走什么下坡路啊,您别着急。”
“可能是前两年炒得太热了,”唐庆国说:“今年古树茶冷下去了,收入要少三分之一。”
唐嘉木道:“要不我们给您创点收吧。”
“咋创?”唐庆国问。
“我们试试呗,”唐嘉木道:“把您那些茶地稍微弄一下,搞个茶园观光,采茶体验什么的。您再研发几款茶叶,包装搞好看点,适合游客带走的,就放我们这里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