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初具成效,他才开始着手招商引资。
果然,高效率的政府,招商引资、规划开发区等事上,效率也空前的高。
而如今,不过是给几个村修公路,简单的会议结束之后,各部门连夜开始干活。
部门领导心里也苦啊:我们公务员没有加班费!
可那又有什么办法?
新任市委书记后台硬不说,还软硬不吃,三十岁出头的小年轻,却比他们这些老油条套路还要深。
总而言之四个字:干不过他!
除了乖乖听话,好好办事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多年之后,当平城经济腾飞,弯道超车,成功跻身华国二线城市行列之后。看到自己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家乡建设的如此美好,他们内心深处不由升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满足。
千秋伟业、福泽后世,那是一种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幸福感。
当然,这都已经是后话了。
各部门高效运转下,修路的时很快敲定。
刘家村是平城周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
村子里平城市区的距离比起东屏村要近上不少,但还是在城乡结合部外围的外围,属于那种地地道道的农村。
不过最近,刘家村上下却是喜气洋洋。
他们村好些地被划入了新开发区,市委给的补偿价格也很公道,而且资金到位也很快。
据说村委会已经拿到钱,正在核算,过不了多久家家户户又要发钱。
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这怎么能不让人开心?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年前他们已经发过一笔钱。
提起先头这笔钱,刘家村这些村民们心情难免有些复杂。
那是村里一个废弃的农贸市场,去年年底市里下发通知要求整顿。村里没人愿意干活,干脆把地给转手。
那会分钱时,大家也都是兴高采烈。
可谁曾想转过年来,没两个月,那块地会被纳入开发区。
市里给得补偿,可比他们当初卖地时的价格高多了。
真是……
村民们也不是傻子,这几天村里隐隐有不平之声。
“要是再等等,晚点卖就好了。”
这还是轻点的,重点的直接开始骂了,“刘庆国那孙子,就是他撺掇着把地给卖了。”
更是有人听到了风声,“听说五里村那边闹了一场,市里好像说要给什么补偿。”
有人动心了,“要不,咱们也闹闹?”
人心浮动,然而刘家村的村长却是明理的。
“当初卖地,可是咱们村里开过会,大家同意要卖的。”
“当时什么情况?才过了几个月,大家应该都清楚。如果不是人家买地的,天寒地冻,大过年的,你们愿意扛着铁锹去整理那块地?”
“再说了,开发区定咱们村边上,那可是大好事。用着咱们村的地,以后村子里大家想打工,怎么都方便些。”
刘村长德高望重、处事公允,在刘家村向来为人所服气。
他都已经开口了,而且一条条有理有据。很快,村里面那些声音消失了。
村民们搬个小板凳,乖乖等着分剩下的地钱。
然而,地钱还没等到,他们先等到了另外一件好事。
这天清晨,村民们从睡梦中醒来,便听到村子中间的打喇叭响。
“村民们,告诉大家个好消息。昨晚刚接到通知,先前买咱们地那家,要出钱给村里头修路。今天上午九点,每家每户都出一个人来大队办公室,商量修路的事。”
第352章、二更
村里要修路!
这则消息如一记春雷,炸醒了清晨迷蒙的刘家村。
刘家村紧挨着省道,离着平城也不算远,交通上其实挺方便的。正是因为这点,开发区选址才会圈定村里的土地。
可那也只是看起来。
方不方便这事,只有村里人最清楚。
刘家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外围的外围,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村里近年来不少人去外地打工,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以种田为主,大多数时间都不会离开村子。
省道修得再宽再方便,跟他们也没什么关系。
他们日常生活中真正需要的,还是村里面、家门口这点路。
村里面的路都是土路,稍微下点雨,踩下去就是一脚泥。而干旱的季节,土路又是另外一番尘土飞扬的景象。
总之,体验极差!
从前几年开始,国家开始号召村村通公路,新闻里也经常报道。
村里不是没动过这心思,可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哪里来钱?
简单的修一修,一两百万打不住。全村两百多户人家,平摊到每家每户,都得拿万儿八千。
八十年代那会,万元户是妥妥的富裕阶层。
前几年城里那些铁饭碗,每月工资也就五六百块钱。
不管八千还是一万,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负担。
干脆打消这个念头。
然而如今,钱来了!
大喇叭里的声音传来,刘家村上下首先是不可置信。
是不是还没睡醒?
在做梦?
村民们的情绪明晃晃写在脸上,然后端着饭碗,走出家门,开始仔细听广播里的内容。
“各家各户,咱们每家都出一个人,九点,来大队办公室商量修路的事!”
刘村长再次重复一遍,平日沉稳的声音中,这次却难掩喜气洋洋。
第二遍,全村上下都听清楚了。
“要修路?”
“是啊,听说是城里买地那人出钱。”
“这种好事落我们头上?”
天上掉馅饼,幸福来得太突然,习惯了吃苦耐劳的刘家村上下反而有些不敢相信。
正好现在地里的事不太忙,吃完早饭,稍微收拾下,各家各户的男丁就赶去大队办公室那边候着。
正好刘村长也在,碰见了,他们也忍不住问。
“村长,真要修路啊?”
人逢喜事精神爽,刘村长笑呵呵的。
“是啊。”
“是城里买地的人出?”
……
心里高兴,刘村长也有耐心。不厌其烦、一一耐心回答村民们的问题。
就这样,时间很快到了九点。
村委会所在地,是建在村子中心的一处稍大点的院落。
此刻面积不小的院子,已经被来自全村近二百号家庭的代表挤得满满当当。刘村长站在屋前台阶上,握住话筒。
“咳咳,”
略带尖锐的音响声传来,院内安静下来。
刘村长略带喜气的声音再度响起,“今天召集大家过来开会,具体什么事,清早大喇叭里我已经大概说过。之所以叫大家过来,是为了详细再说一说;然后咱们大家伙再一块商量下,这路究竟该怎么修。”
接下来,刘村长开始详细说明这件事的始末,着重烘托下买地之人——也就是苏音。
刘村长这人还是颇有几分心计的。不过话说回来,太耿直的人也当不上村长。
年前卖给苏音地,当时他就有自己的小算盘。上百万的钱过手,他又是村里的一把手。全村这么多人,每个人身上刮个十块八块,就这么小个零头,他也能小赚一笔。
私心归私心,大原则上他还是很明确——
为村民们好。
如今苏音要为村里修路,这事不仅可以造福全村上下,同时又能够让他多少捞点。这事办得,简直不要太和他胃口!
反正他看苏音哪哪都顺眼,这会说起她好话来,也刹不住车。
刘村长没多少文化,夸起人来也比较直白。
苏音如果在场,听到这段肯定会肉麻。
总而言之,一段话说下来,成功树立了苏音在村民们心目中高大上的形象。
“原来是这样。”
“苏总这算……把那块地赚得钱都还给咱们了?”
“那可不?”
“不对,按市里给得地价,苏总还得倒贴钱!”
“倒贴?不可能吧!”
“你算算,那块地多少亩,市里给得补贴多钱,苏总拿多少钱问咱们买的……”
……
这笔账不是很复杂,很快便被村民们算清。
苏总不仅把赚得钱全部还了回来,自己还得倒贴二三十万。
这是什么精神?
简直活雷锋!
村民们感动极了。
好人呐!
接下来的时间,刘村长也公布了修路计划等一系列相关事宜。
不过这已经不是重点。首先,计划合情合理,只修主干道,然后各家铺引路连接主干道,这样谁也不吃亏;其次,怎么修他们也做不了主,这种费脑筋的事还是交给村干部吧。
听了一耳朵,确定自家没吃亏,他们很快将此事抛到脑后,然后继续将重心放在捐款的那位苏总身上。
怎么会有苏总这么棒的人?
这是刘家村全体村民的心声。
不仅刘家村,不远处另外一个苏音买地的农村,也经历了差不多一样的过程。
要修路啦,以后彻底摆脱下雨天出门一脚泥的窘境。
苏总真是新时代活雷锋!
得到资助的村子欢天喜地像过年。
两个村热火朝天张罗修路的事,风声很快传到了相隔不远的五里村。
消息传过来的时候,五里村村长正跟小舅子巴明坐在自家客厅里。
流里流气的巴明随身掏出一包黄鹤楼,抽出一根给自家姐夫递过去,顺带给他点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