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七零] 完结+番外 (湖边的小豆豆)
- 类型:都市言情
- 作者:湖边的小豆豆
- 入库:04.11
“妍妍你啊就是人美心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那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拍出这么好看的照片儿呢”……
被赞美淹没了的古明妍都有点儿飘飘然了,这些城里来的小青年们就是嘴甜,这一通话说下来,谁听着不高兴啊。
可是古明妍自己静下来仔细想想后,又觉得这帮人也是坏,听听这话说的,也不知道是真夸她技术好呢,还是变相夸他们自己长的好看呢,哈哈哈。
跟这些知青们一番接触下来,古明妍觉得这里大多数的人都还是挺不错的,性格也挺好的,算是可以交往的那一类。
知青们也是很喜欢这个小妹妹的,帮他们拍了这么多好看的照片不说,他们说起什么她也都能接得上,能看出是个聪明学习好的孩子,这样的小妹妹大家都是喜欢的呢。
从这之后,古明妍跟村里的知青们算是有了点儿姐/兄妹之情的意思了,之后回村小住的时候,她也会偶尔去知青点儿玩儿玩儿,帮着这些哥哥姐姐们带点儿城里的吃食啥的,彼此之间相处的很是融洽。
当然了,古明妍跟知青们建立的这一段良好的友谊关系,最后倒是便宜了某人。只不过这会儿这人他还没出现,古明妍也不会知道就是了。
------------------------------------------------------------------------------
时间就在古明妍忙碌着给大家拍照中静静的划过,转眼就到了1970年的冬天。
在这个冬天到来不久后,古建国就收到了他在蒙省当兵的曾经的战友的来信,说是之前古建国托他帮着打听的关于周晓军的消息,终于有了眉目了。
当初周晓军被他的前妻孙芳刻意针对,动用了跟她勾搭在一起的委员会二把手孙红进的关系,把周晓军下放到了蒙省。
当时离开京都的时候,他是以知青的名义走的,只知道是去蒙省下面的一个生产队,具体安排在哪儿了谁都不得而知。
估计也是孙芳给那边打了招呼了,要把她的这位前夫给安排在最艰苦的地方,而她估摸着也不知道哪里合适,就任人家蒙省那边给自行分派了。
蒙省那么大,而且还因着有大量少数民族聚居,情况比较复杂,一时半会儿的,就是古建国宁荣臻他们有心打探吧,在没有足够多的信息的情况下,还真是没办法找到什么线索的。
直到这么长时间过去了,这位在蒙省当兵的古建国的战友,才打听到了一些消息给古建国传了回来。
因为周晓军本人到底因为跟周老他们断绝了关系了,他本人在政治身份上只要没人刻意提醒追究,是不太有大的问题的,所以古建国也就比较放心的找了人帮着打听了。
据这位姓张的战友说,周晓军的确是被安排在了蒙省一个特别偏远,条件特别艰苦的旗下的生产队做知青。
这次能叫他给遇上,还是那个生产队最近起了狼灾,不知打哪儿来了一大群狼,祸害了好些羊群不说,还伤了好些队员。
生产队上自己没办法了,就向部队求援了。
现在已经是张副团长的这位战友,就是带着手底下的兵去这个生产的帮着打狼去的。
这去帮了半个来月的忙,跟生产队上的人慢慢的就熟了。这才知道了那个胡子拉碴,衣衫褴褛的,看着得有四五十岁样子的不怎么说话的汉子,就是打京都来的那位知青。
也是孙芳有本事啊,为了给这个前夫支得远远的,愣是把一个三十多了的中年男性说成是知青给安排了过来。张副团长是没想到古建国托他给找的,竟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因着张副团长也不太知道这里面具体的事情,就只各方打探了一下周晓军的各方面情况。在确定了这个人就是古建国要找的人后,他也没有主动跟周晓军说有人在找他,就直接给了古建国这边生产队的地址和周晓军现状的消息。
看到信里战友说到周天宇的爸爸在那边意志消沉的样子,加上那里条件着实算不上好,而且远离曾经熟悉的环境,身边也没有个亲戚朋友的,甚至语言上都跟当地人有很大的隔阂,不用细想就能知道他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应该都受了不少的苦的。
古建国也没瞒着这个事儿,等周晓淳回家的时候,他就连带着信件还有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她和周天宇。
二人知道后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沉重的心情。想着当初那样意气风发,对生活和艺术充满了热爱和激情的一个大才子,如今过成这样,作为至亲,心中的酸楚可想而知了。
宁荣臻在一旁也很是为他的这位大舅哥感到惋惜,就因为遇上了那样一个女人,就因为这个特殊的时代,一个这样有才情的人就这么陨落了。叫他这个在一旁看着的人,都不禁唏嘘感叹了。
作为周天宇的姑父,看着这个已经十二岁了的大孩子埋头沉默的样子,宁荣臻伸出手摸了摸他的发顶,出声劝道:“天宇啊,姑父知道你心里堵得慌。但是这有消息总好过没有消息吧,起码现在我们知道了你父亲到底在哪儿是不是。哪怕他过的不那么好,但是还是好好的活着呢是不是。只要人活着,这就有希望的。你也别太难过,赶紧调整好自己,给你父亲写信吧,说说你现在的情况,也好让他放心。相信他知道你过的好,也能振作起精神的。至于生活上,你也不用担心,之前那是咱们不知道他的下落,现在知道了,以后吃的穿的多给他寄过去些就是了,别难过了啊。”
宁荣臻的话句句在理,现在的确不是他们能沉浸到悲伤的情绪里的时候了,人既然好好的活着,这就比他们曾预想过的最坏的情况要好上许多,能在这茫茫人海中找到人,他们都应该感到感恩才是。
当下,被劝着慢慢缓过来了的周晓淳和周天宇两人再不多说,马上回房给他们的哥哥/父亲写信去了。
随着姑侄俩的信件一起寄出的,还有集全家之力给周晓军准备的衣服吃食这些。
包括一些细白面、大米、腊肉在内,什么麦乳精啊,挂面啊,糕点啊,加上周晓淳给准备的两身儿冬衣还有棉鞋什么的,当然也少不了钱票这些,整整包了两个大大的包裹,才勉强装下给邮寄了出去。
这个时候周晓淳他们也顾不上考虑这些东西能不能完完全全的寄到周晓军手上了,大家这时候心里想的,都是希望这些东西好歹能多少给他的生活带来点儿安慰。这么多年失联下来,都积攒了许多的情绪,这种对亲人的牵挂和忧心,如今都是通过这两大包满满的包裹给展现了出来。
事情到底没有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
掰着指头算算,周天宇来安城也已经三年了。这三年中间,也不知是孙芳这个周家最大的敌人自己过得太好,甚至有点儿把周家人都给忘记了还是什么,总之,没有她再在从中作梗,周晓军即便被发配到了最艰苦的地方,但也正是因为这地儿太过偏远,连那个被孙芳和江红进找到并且有所交代的蒙省当地的领导,都逐渐忘记了有这么一号人的存在了。
那边跟陕省这边的情况不同,地广人稀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骑马在外面,或是搭帐篷或是幕天席地的,也没有固定的聚居地,大致也就是在生产队的范围内放马牧羊的工作。
平时大部分的时间里,像是周晓军这样没家没口的人,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的。
所以他也称不上什么刻意被针对,毕竟连人都不好找到,上哪儿针对人去。
因为环境的限制下,大家都是四处分散的,这就造成了通信十分不便。但这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因为这里的人口大多是流动的,不方便邮递员送信送包裹的,所以大家都是去最近的县城里的邮局寄取信件包裹的,而不是通过生产队。于是这就少了一层可能被生产队上领导剥一层皮的可能。
周晓军是没想到他有一天也能收到包裹信件的,毕竟他在这地方也没什么人知道。
他最初来的时候,也不是没想过给周晓淳他们去信的。只不过在连着寄了半年的信后都石沉大海,没能收到一点儿回信。
那时他就知道了,因为孙芳的缘故,这是有人刻意盯着他呢。他寄出去的信还不知道被谁给截下了呢。
自打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周晓军便也自发的自我封闭了起来,不再试图跟家人通信,生怕自己在信里漏出了什么叫外人知道了,或是有人拿着这东西再做出什么文章,再害了家人。
后来,他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去再检查他的信件,只是他也没有再做尝试就是了。
一个是这里条件艰苦,被刻意针对的他在被记工分的时候本就会被压的比较低,一年下来手里也剩不下什么钱,没有那么多寄信出去试探的资本。
另外,周晓军也是被这日复一日荒芜的生活打磨的失去了希望。
他觉得自己就是全家的罪人,在这地方受苦就是为了补偿他曾经所犯下的识人不清的错误的。
因此,在这样的认知指导下,他也便再没想着去联系家人了。
直到这突然有一天,跟他勉强能说得上几句话的另一个从京都来的知青告诉他,在城里的邮局看到他的信和包裹了,周晓军这才又时隔两年多,再次踏入了邮局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