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柳若依比较奇怪的事,这俩个大少究竟花费了多大的功夫,才能说服家里将这块业务交给他们来打理--目前的柳若依虽然声名在外,但是在赵家和李家当家人眼里仍然没有多大的份量。
这俩家同柳若依的合作,自然只有这俩个二代的意愿在推动。
李二少现在都对柳若依有这么强的信心,这自然是赵少东将柳若依基石投资的期货投机部分成果泄露给李二少。
如果说在当初李二少刚刚知道柳若依准备进军石油期货的时候,还怀着好意劝告柳若依小心谨慎,如今结果出来,证明大家在市场预期看法方面同柳若依相去甚远,李二少是看结果的人,对于现在柳若依在石油期货市场的成绩绝不会视而不见。
李家投行业务,大约是300多亿总资产盘子,其中包括了几只家族性信托基金,占据了200多亿资产,主要投资债券和指数ETF基金一类,对于风险控制很严格,收益方面参照的是银行长期存款利率和恒指综合收益率。
另外100来亿资产是以股市和期市为投资标的的高风险高收益理财,相对来说这才是未来柳若依可以投入操作的资金。
而赵家投行业务规模就小很多,总资产不足100亿港币,其中同样以家族信托基金为主,大概占据了六成以上,剩下的30多亿较为灵活的投资资产,已经被赵少东投入到了极光创投和基石投资旗下的期货基金中。
这俩家的资金量同永祥银行的总资产相比,投资的比重大,而永祥银行资产中大多数是公司和个人的存款为主,真正可以动用来进行投资的资金却远远不如。
所以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将李家和赵家的投行业务收编到永祥银行,正好是互补性非常强的一次融合。
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合作,未来可以将李家和赵家的一部分家族生意的资金往来通过永祥银行进行。
尽管他们俩家现在都有自己的银行渠道,主要的银行业务不会因为这件事进行变化,但是只要有一部分转移到永祥银行,对于这家知名度很低小型银行,在未来银行业务这块不无小补。
有了这种共赢的基础,接下来的谈判就非常容易了,经过核算俩家投行业务的收益和潜力,李家和赵家的投行业务打包后,由永祥银行增发10亿港币的定增新股进行收购。
这次增发过后,柳若依在永祥银行的股份虽然被稀释失去了百分之五十一的绝对控制权,但是手里的股份加起来仍然是永祥银行最大的股东,占据百分之四十多。
而李家和赵家的股份加起来现在都不到百分之三十,柳若依如果发现股市上出现异常抢先下手的话,完全可以扼杀所有对永祥银行的任何图谋。
柳若依同李二少和赵大少计议完这事后,双方商定接下来就按照这个大思路去操作,永祥银行是上市公司,一系列的程序还是要按规定的步骤去走,估计到年底能够完成这些合并工作就不错了。
按照赵家和李家投行业务现在的年收入来说,合计大概能够有4亿港币的利润,定价10亿港币定增收购,溢价2.5倍市盈率,相对来说这个估值不算高,当然这俩家运作公司的固定资产部分很少,毕竟是投行业务,最大的资产就是手里的资金和人才。
加上有赵家和李家这俩大家族名声加成,估计这个消息公布出去以后,对于永祥银行的股价是一个利好消息。
只不过这三人计议确定后,在公开公布合作消息之前却不能在市场上进行股票收购了,否则按照香江股市规定,这就是违法行为了。
正常的流程是在公布这个重大消息之前,柳若依要去联交所提交永祥银行的停牌申请,等待审批下来后,公布这个消息后,才能申请解除停牌重新交易。
正是因为看好定增后具有极强的上升空间,赵大少和李二少才在估值方面没有过分纠缠,按照未来永祥银行的发展规划来看,这部分股票翻一番都是少的,有着这种前景,加上他们事先各自吃进了将近百分之十,等于在这笔生意上一下子就有机会赚二十亿!
这种赚钱的速度,简直不要太爽,尤其是在现在世道并不太景气的时候,这个投资成绩拿到家族内部去说,那也是一个相当亮眼的业绩了。
自从赵少东收拾自己心情开始正经做事以来,不管是极光传媒的事情,还是家族公司旗下的投资公司,赵少东都做出了相当亮眼的成绩。
正因为这样,赵少东在家族内部重新赢得了发言权,这次他将家族投行业务拿过来管理,自然有前期这个成绩打底才能做到。
所以这块家族业务虽然失去了独立性发展的空间,但是未来在增值保值方面赵少东觉得应该是获得了一个全新的机会。
至少合并成功能够在账面价值上直接翻一番,这个成绩家族内没有几个人敢这么承诺。
这个本来就是家族的边缘化产业,同核心产业相比根本不重要。
果然,当柳若依将这个消息公告后,市场上反馈的大部分声音都是看好。
永祥银行在欧文家族的手里,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停滞不前,柳若依这个新人的入主市场原来是看淡的,所以才给了柳若依、赵少东和李二少低吸的机会。
如今这三家手里的股份差不多有百分之七十,已经是高度控盘,再加上这个定增计划,合计股份逼近百分之八十!
当然赵少东和李二少手里的股份是通过几个公司分散持股进来,并没有触及到公告的百分之五公告要求,现在市场上还不知道。
但是永祥银行现在兼并李家和赵家投行业务消息一公布,单单是永祥银行同赵家、李家搭上关系这一条,在股民和市场方面看来就是一个大利好。
对于柳若依背景的猜测一时间再度成为八卦杂志和财经杂志的热点。
仿佛这个神奇女孩已经无所不能了。
流言蜚语也接踵而来,成为这个时期娱乐圈和财经圈最热的话题,不知道养活了多少狗仔和无良编辑。
第463章 开辟新市场
“Annie姐,新一代卫星天线开发成功了,现在一共有俩款小型化的卫星天线,其中最小的已经只有不到40厘米直径,经过测试,只要天气情况良好,内地绝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收看ATV等卫视都没有问题。”
“最关键的是成本降下来了不少,俩款微型卫星天线连带解码系统,更换了一款最新的解码芯片后,据说已经把整套成本降低到了300元以内。”
在《超级女声》总决赛如火如荼的时刻,薇薇安再次传来一个好消息。
“那很不错啊,让他们开始大批量出货,按照之前我们定的销售策略,成本之上只加百分之二十的毛利给渠道商供货,终端市场价一定要低于竞品百分之十五以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方面对生产成本进行再度优化,另外一方面可以降低工厂内部的毛利率。
必要的时候,我们甚至不惜零利润出货,用ATV收入对卫星天线进行补贴。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销售规模快速突破年销售上千万以上,为ATV尽快开辟新用户。”
柳若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样一来,拉抬ATV的收拾群体就有很大的把握了。
之前柳若依投资的一个卫星天线厂家,在充沛的研发资金支持下,很快搞定了卫星天线系统微型化的研发工作--其实这玩意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只是需要理论计算出来最小直径和角度后,进行大量测试。
有了柳若依提供的研发资金同步在多地进行试点测试,很快就找到了俩个较好的尺寸,一个是不到40厘米的微型化天线,能够收到包括ATV和内地卫视台在内的几十套卫视节目。
另外一款是60多厘米的中小型微系统接收器,实现了一锅三星,能够收看上百套卫星电视节目,包括了俩岸三地上星卫视,只不过为了降低在内地推广的打击程度,柳若依让内地销售版本进行了限制性收看,去除了不和谐的电视台。
但是在对亚洲其他地区的销售版本上,根据销售对象进行了有目的的节目频道删减,定制化了不同东南亚国家的销售版本,甚至为了减少被打击的概率,每个国家版本的卫星天线还进行了当地品牌定制,工厂这边只是做加工生产,品牌和销售渠道都开放到当地人去操作。
这个策略虽然说要损失一笔不小的销售收入,但是在扩大市场和减少风险俩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却具有很大的优势。
柳若依开发这个东西原本就不是为了赚卫星天线这点蝇头小利,而是为ATV在亚洲区的收视群扩大而布局。
所以这个生意对于柳若依来说,不亏钱就非常理想了,能够小赚一笔那就是更好的事情。
因为每套卫星天线系统中内置的电视台,ATV都是放在了第一的位置,而且调试出来的效果也是最好的,用户购买了这种天线后,一开机看到的就是ATV卫星电视台!
这种灰色渠道推广方式虽然有风险,但是考虑到柳若依为ATV卫视定位的主要是娱乐类节目,没有不可描述的内容,即便在内地发现这个事情,风险相对来说也不大。
电视剧内容中虽然也可能有些不妥的东西存在,柳若依也清楚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是在内容审查这块,柳若依会给卢步平最清晰的指示,那就是ATV绝不会参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确保每一个电视节目都是娱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