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益看过范导的所有作品,觉得这不像范导以往的风格。
太轻巧了,所谓的痛点,所谓的敏感题材,应该不仅仅只有那么一点。
范导的风格应该会更锐利,更冷酷。
不过,既然范导不想明确地说出来,只能自己感受理解了。
李益垂下眼眸,看着手中的剧本。
让我来试试吧,能不能找到范导真正想拍的那个“痛点”。
于是,开拍前准备的一小段时间里,李益开始钻研手里的剧本。
甚至着手为“麦阳”写起了人物小传。
手边是已经翻到起边的剧本,关于麦阳的部分李益全都圈了起来,甚至做了密密麻麻的标注。
李益像个学生一样,端坐在桌子前,手中是笔和本子,落笔,为麦阳写下了第一段字。
麦阳是个悲剧。
但一开始并不是。
麦阳生活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父母都各有自己的工作。
父母都是吃公家饭的,但可惜,生下麦阳没多久,母亲又怀孕了。
在特殊的年代,二胎是不被允许的,因此父母都丢了铁饭碗。好在他们又找到了可以糊口的工作,只是不如以前清闲稳定。
不久后,麦阳的弟弟,麦升出生了。
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对麦升有很大的期望,从小就给了麦升最好的教育,甚至砸锅卖铁给麦升报了很多辅导班。
麦阳理所当然地被忽视了,但他性格很好,就算被忽视了也无所谓,反而很会给自己找乐子。
玩泥巴,捉虫子,他呼朋引伴玩得很开心。
还觉得天天上课的弟弟很可怜,于是经常带些小礼物给弟弟。
麦阳的成绩不好,但父母并不在意,只要弟弟成绩好就没关系了。
弟弟尤其擅长画画,甚至小小年纪就开始拿奖。
父母虽然重视弟弟,也没有完全忽视麦阳,所以小的时候,麦阳过得很幸福。
但所有的一切,在初中的时候戛然而止。
麦阳和弟弟坐大巴去亲戚家,路上遭遇车祸。
很老土的剧情,二选一。
父母没有犹豫,选了弟弟。
但可惜,现实情况是,弟弟已经没救了,但麦阳可以用弟弟的器官活下来。
等到麦阳醒过来的时候,父母已经疯了。
“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升升?”
是啊,麦阳也想问,为什么是他。
从那天起,父母的眼里再也没有了麦阳。
但麦阳,坚持和以前一样,继续生活,甚至要照顾眼里没有了他的父母。
这就是故事发生前的背景。
李益停下了笔,家中随处可见署名为“麦升”的画作,麦阳生病时,父母眼中才会短暂地看到他的剧情,只有这样才会合理。
那么,父母为什么会这么在意麦升呢?这种在意,甚至到达了病态的地步。
李益翻找起了资料,也许和年代有关?
作者有话要说: 转发这个李哥
让你考前压题压到真题!
范导的片子很有逼格
所以应该是个致郁片
李哥是个成熟的偶像
他已经学会给自己找工作了
可喜可贺
上班的时候发现公交车上只有我一个人
包车了哈哈哈哈哈哈
不过外面人真多呀
大家出门玩耍小心哦
作者躺在被窝里为大家祈祷
第77章 进组
李益给人物写小传的进度并不是很快。
尤其是发现和父母的年代有关以后, 他更是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查阅当时的资料。
查过关于特定年代的资料后,他终于有点明白那对夫妇的奇怪态度了。
跟身世无关, 跟乱七八糟的猜测也无关。
只是意难平而已。
在特定的年代, 铁饭碗的工作代表了一切。
所有人的羡慕,甚至代表了部分特权。
但麦升的降临, 让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
不管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胸口的那股气,他们必须证明, 换来的孩子,绝对比得上他们失去的工作, 而且必须超过工作可以带给他们的利益才行。
于是他们倾尽全力去培养这个孩子。
事情一开始没有什么问题, 麦升品学兼优,甚至展露出不凡的绘画天赋, 证明了他们的牺牲没有问题。
但所有的一切在车祸中都破灭了。
放弃了一切换来的孩子, 最后什么都不剩。
于是, 他们疯了。
麦升是个试验品。
麦阳是祭品。
在麦阳醒来的那一刻,他就被这个家庭死死得捆绑住了。
以上,都是李益通过剧本的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
导演的剧本里并没有那么多详细的背景描写, 毕竟《破茧》主要还是要讲麦阳被救赎的成长故事, 成长才是主题。
顺带一提, 他在写完前半段小传后,不确定自己写得对不对,就把写完的成果发给了范桦,不要求全对, 但错误不能有,那影响他整个表演的。
导演或许一直在忙,一开始没回复。
李益一直等到了晚上,手机才收到了简短的回信:“可以。”
李益皱眉,可以?
是夸这个工作做得可以,还是写的背景没问题?
说实话,李益在表演上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尤其是上次的《五三》,他觉得自己演得非常差,已经完全没有自己是个合格演员的自信了。
以前他做事情就有点强迫症,类似于,上台前一定要做好百分百的准备,没有百八十次的排练,他连舞台都不想上。
这种强迫症反映到电影上,就是在开拍之前一点要背好所有台词,练习走位、说话的语气甚至包括与人物贴合的小动作。
提前就能完成的工作,李益绝对不会把工作带到片场。
理想状态中的工作,就是他一个人做好所有准备,然后到现场,所有的表演都一次过。
得到了导演模糊不清的回答。
李益犹豫了一下,决定乐观一点,就按自己写的背景继续揣摩。
毕竟这已经是他能想出来的最合情合理的剧情了。
在李益挠着头发继续写小传的时候,“态度模糊不清”的导演正在夸他。
他的感慨,在之后无数次采访时,都会被问起,而他每次的答案都一样:“木一闵的天赋很好,非常聪明,但我更喜欢他的态度。”
“拿到剧本的第二天,他给我发了一份人物小传的背景。”
“他完完全全由剧本里面提到的细微末节,推测出了整个人物的成长背景。”
“非常可怕,我拿到的时候甚至怀疑写剧本的编辑跟他透过底了你们知道么?”
“我没肯定地回复他,怕他骄傲,但他写的是正确的,甚至很多编辑没想到的细节他都补上了。”
“你们问我他为什么演得这么好?我为什么对他赞不绝口?”
“我只能说,他值得。”
————
时间过得很快,李益琢磨琢磨把人物小传写得差不多,背熟了所有台词,甚至一个人在镜子前演过几个小片段后。
《破茧》终于开拍。
他握着卷起毛边,几乎看不出原样的剧本,带着不多的行李和尽忠职守的小夏,出发!
《破茧》的故事发生的场景并不多,尤其李益饰演的成年麦阳,只需要在筒子楼附近的居民区,打工的超市和油菜花田出现就可以。
剧组为了省布景的钱,真的找了一个包含所有场景的小镇。
不是很发达,但有筒子楼肯定也不荒凉。
好处是远离热闹发达的地方,可能会遇到的粉丝或者记者会比较少。
坏处则是住的地方不是很好,更何况剧组自称资金有限,只定了快捷酒店。
李益没有太在意,他是来拍戏的,住处好不好都一样。
反正肯定比他以前租的地下室好。
收拾妥当,李益正式进组,他先跟演员们见了面。
饰演他父母的是圈内很出名的两位演员,许曾老师和丁琳老师,也许他们其貌不扬,但国内叫得出名字的奖,他们都拿过。
因此李益打招呼的时候格外注意,非常尊敬地跟老师们问好。
许增老师看着不苟言笑,只是点了点头。
但丁琳老师要热情很多:“小木呀,别那么拘谨,我们要演母子的呀。”说完还很热情地招呼他吃些她自己带来的水果。
李益腼腆地笑了一下,不敢多做动作,而是坐在了小板凳上,乖乖地陪丁琳老师聊天。
不过丁琳老师私下里看起来挺年轻的,演他妈妈是不是有点太年轻了。
丁琳老师看李益只坐在那边愣神的样子,笑着问他:“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额,在想丁老师你这么年轻,扮演我妈妈会不会不像?”
话一出口,李益就觉得要遭。这不是在怀疑丁老师的演技么?都怪自己刚刚愣神了,不然也不会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了。
而且丁老师才四十几岁,怎么能提年龄的事情呢!
没想到丁琳老师不仅没生气,还特别高兴地笑了。
神采飞扬的样子,让人看着就感觉她心情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