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大舅妈的堂侄不听劝,接了东西,俩人各奔东西。大舅妈一直忙着卖药,年前没顾得回娘家,对这事情不知道。初二回娘家才听说了,就想到了桂金。
  侄子是个孤儿,桂金就她自己,她父亲又是国家荣养军人,以后对侄子也是个助力。
  关键是,桂金本人也出息,自然条件好,还是高中生,在队里也是个干部。
  大舅妈的娘家人也觉着俩人合适,就让大舅妈操心。因为姥姥和二爷家关系好,就找姥姥出面。
  姥姥去了二爷家,二爷家因为桂花生了个儿子,正热闹着那,他们正在准备送“粥米”(娘家给生孩子的女儿送礼物)的礼物。
  这里的习俗是,生儿子五天娘家送“粥米”,姥姥进门就用小棉被,把婴儿捂住,防备孩子得“七风”(破伤风)。
  现在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婴儿死亡率高。特别是“七风”,得了孩子基本上救不过来,孩子得病浑身抽搐,好像受凉风打哆嗦,加上没活过七天的,因此大家就称它为“七风”。
  其实,“七风”就是常见的败血症,农村妇女生孩子都是在家里,只有难产才往医院送。找的就是附近的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卫生条件可想而知。
  因此,孩子感染破伤风的几率就大,造成婴儿死亡率高,这也是韩道伟的娘说孩子收了一半的原因。现在生了孩子打一支破伤风防疫针,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不过娘家五天送“粥米”的习俗保留了下来,还有个原因就是娘家疼闺女,提前给闺女送些好吃的,好给闺女补充营养。
  因为隔着年节,二亲家商议好了,九天再去送“粥米”。桂花被婆婆待见,加上生了男孩,二奶奶家也不惦记她受委屈。
  而且在桂花女婿送喜讯时,就让他捎回去一百个鸡蛋,十斤白面,二斤红糖。
  姥姥把大舅妈的意思给二爷说了,二爷爷觉得合适,就和姥姥俩人去了他哥韩德财家。
  桂金一家三口在家玩纸牌,韩德财离不开轮椅,个子又大,桂金从小就帮着照顾父亲,因此,他一家三口基本上不出去串门,都是在家里活动。
  韩德财是一等残疾,每月都有工资和补贴,为了照顾他,国家每月还给他妻子二十元的护理费,而且在分口粮时,吃村里的平均数。
  因此,他家的生活还是不错的,不是为了照顾二爷一家,估计他们应该不会回来。桂金高中毕业后,怕母亲一个人照顾不了父亲,就回家务农。
  桂金是村里学历最高的女孩子,又是军人的后代,回村就当了记工员,还兼着妇女队长。一家三口,过得温馨安宁。
  按说她五五年出生,年龄也不小了,早该订婚了。可她惦记父母,舍不得离开他们,亲事就耽搁了下来。她自己想着找个上门女婿,不过一直没有合适的,她本身条件好,也不想凑合。
  大舅妈的堂侄今年二十六,当兵也十年了。如今,算是大龄青年。虽然是连长,婚事也不易。年龄小的差距太大,况且家里人还急着给他结婚。年龄大的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合适的也不好找。大舅妈提起来桂金,她娘家也觉得合适。
  姥姥把男方的情况说了,况且周楼和韩屯就隔着一个大堤,各村的情况大体上也知道些。就是男方一走十年,在部队的表现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韩德才说了:“人家孩子在部队准时个好的,不然提不了干,爱军再怎么照顾他,在提干上还得靠自己的本领。”
  桂金听父亲这么说,也没意见,她娘凡事都听这爷俩的,高兴的说:“这样的正合俺的心思,没父母不要紧,俺把他当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说倒插门,也和倒插门一样。年龄大几岁不算啥,桂金爸比俺大十好几那,这不也过的挺好。”
  姥姥听他们都没意见,就征求韩得才的意见:“大爷爷,男方的假期到正月十八,俺让孩子明天上午来,您和大奶奶先看看,了解一下。”
  韩德才同意了:“行,俺行动不方便,别惊动旁人了,你直接让孩子往家里来吧。”
  这里的习俗是,男女说亲,第一次见面一般在村外的路边,先是女方的家人相看男方。要是看中了,再让男方的家人趁赶集时相看女方。
  双双都没意见了,才让男方来女方家,两人相互相看,说上一会话,要是没意见,就算定下来了。
  “行,俺听大爷爷的,这就和爱国家说去。”二爷推着哥哥,也跟着悠悠姥姥往外走,他们去找二舅打听男方的情况。
  大舅妈听了姥姥的回话,马上就去了娘家,给她堂侄回话去了。
  二舅非常赞同这门亲事:“胜英是个好样的,和桂金般配。”接着对他哥俩介绍起周胜英的情况。
  周胜英从十六岁参军起,就跟着爱军舅舅,那时二舅已经是排长了。他在外人面前,从来没有提过两人的关系,也没想着利用亲戚关系,给自己谋福利。
  他为人正直,勤奋勇敢,在部队是出了名的标兵。而且注重学习,硬是把初中的课本给啃了下来,现在竟然成了连长中的秀才,各种报告都是自己动手写。
  二爷哥俩听了都非常满意,就看明天桂金他俩的缘分了。


第226章 新旧习俗结合的婚礼
  初三上午九点,大舅妈就领着周胜英去了桂金家,陪着去的还有爱军舅舅。桂金家住在村南,村里人都不知道,也没人去看。不像以前,谁家有点事,恨不得半个村子的人都去围观。
  周胜英来时带了四样礼物,麦乳精、冰糖、酒和点心,这在农村可是贵重礼品。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家里对这亲事的重视,虽然是孤儿,可家里没把他当外人。
  周胜英不愧是大舅妈的娘家人,相貌堂堂,身体健壮,再穿上一身军装,更显高大魁梧。和桂金站在一起,看着就般配。
  周胜英长得人高马大的,性格却非常温和。进门看韩德才出来迎接他,就上前接过轮椅,把他推进屋里。
  俩人的亲事进行的非常顺利,当天中午,周胜英就留在桂金家吃的午饭,二爷一家也去了。
  下午,大舅妈的爹娘亲自上门,就把亲事定了下来,婚期定在正月初六,速度快得令人咂舌。村里人也知道了,桂金家被看热闹的村民围了起来。
  初四,桂金就跟着周胜英去了县城,俩人去买结婚的东西。去时,他俩骑了一辆自行车,回来时,俩人一人一辆,还带回来一个缝纫机。
  原来,周胜英从部队回来时,就准备好了自行车和缝纫机票。比他原来对象的要求,少了手表和收音机,他觉得这两样东西,在农村用处不大,就没费劲淘腾。
  除了这两样,他们还买了被面、布料及其他的东西,自行车的后架上驮着好多东西。毕竟桂金家就她自己,她爹娘给她攒了好几年的布票,钱财也富足。
  周胜英在部队,各种票证也比农村多,而且是全国通用的军票,他本来是回来结婚的,准备的也富足。桂金比他小了几岁,条件又好,他就想在物质上补偿一下,故而买的东西就多了。
  初五,俩人去了张集公社,领结婚证,援朝舅舅也跟着去了,顺便给他们帮个忙,公社里还没正式上班,就留了几个值班的。
  看到俩人骑着车子出双入对,韩德才两口子高兴的合不拢嘴。女儿找到满意的归宿,他二人解决了个大心事。
  韩德才家的院子里,找了好多帮忙的,套被子的,做衣服的,准备结婚用品的。由于时间赶的紧,打家具是来不及了。
  不过桂金也没准备在周楼常住,结婚后她还住在娘家,这是定亲时就说下的。周胜英没意见,反正他家也没其他人,那里方便就住那。
  韩德才妻子拉着大舅妈,让她帮着给桂金做一件她身上穿的棉袄。村里人不知道舅妈穿的棉袄叫唐装,其实叫唐装也不准确,这只是后世人们的习惯叫法。
  桂金昨天在城里买了块红色的织锦缎,也没想着结婚能穿上,说是以后有时间了再做。她娘看出闺女喜欢,就求到大舅妈头上。
  大舅妈其实和周胜英的亲姑一样,这未来侄媳妇的要求,当然得尽量满足。于是她把二舅妈也拉来,俩人一起动手,还真给做了出来。
  村里的妇女见了,都围着学技术,准备自己也做一件。做不了织锦缎的,做件棉布的也好看。智慧和悠悠穿的棉布袄,她们看着都喜欢。
  桂金回来看见做好的棉袄,高兴坏了。赶紧穿上试了一下,引起大家一片惊叹声。
  “真好看,桂金姑奶奶穿上这衣服,就和画上的仙女一样。”
  本来桂金准备穿军装结婚,看到做好的棉袄,就改了主意,接着央求大舅妈帮她把纯毛的裤子也做了,她昨天就把布料买了。
  大伙和她开玩笑:“桂金姑奶奶,您喊她声姑姑,她就给您做了呗。”
  接着就有人起哄:“就是,您得改口了,得叫姑姑。”
  还有人喊:“志远娘,你给侄媳妇准备红包了吗,赶紧掏出来,让桂金改口。”一句话,把桂金羞回屋了。
  晚上,桂金娘和二奶奶来找姥姥,她们想让悠悠明天跟着去送亲。这里的习俗是女方送亲,必须跟着男女两个孩子,分别抱门帘和包袱。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