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其实五十元钱的拼单也容易,一套运动服就是35元,海魂衫3.50元,劳动裤7元,解放鞋3元,2元一双尼龙袜子,还有一些散碎的东西,稍微凑合一下,就够了。
  拼单的民工有个默契,买运动服的要纸箱子,塑料袋够十元钱的给,多余的归炊事员。
  悠悠家的代销点,人流量小了,可销量大增。特别是香烟,都是成条的买。每个民工队几十个人,烟民凑一起就是好几条。姥姥也从悠悠那里,又学了个新词:拼单。
  姥姥拿货,姥爷算账,俩人就能忙的过来。
  能提的塑料袋,别说民工喜欢了,就是工作组的人,也特别的喜欢,用它装资料,比牛皮纸的资料袋方便。
  小李特意的过来购买塑料袋,姥姥不仅无偿的给了他们五百个塑料袋,还给他们送了五十个纸箱子,让他们装个人的物品。
  有了纸箱子做收纳箱,工作组里顿时整洁了好多。
  随后,姥娘又给指挥部送过去一些,不过数量没有工作组的多。指挥部的同志纳闷,问姥姥哪来这么多的塑料袋和空箱子。
  姥姥告诉他们,为了方便民工,特意在深南订制的。指挥部的人大为感动,给代销点送了一面锦旗:民工的贴心人。
  悠悠闲了下来,一个人跑到黄河大堤外面,可劲的收集盛开的槐花,今年韩屯吃食堂,根本没人钩槐花。五六华里的黄河大堤,连个人影都没有。
  几千斤槐花收进来,悠悠忍不住的乐,几百万元到手,关键是提高了自己商城的名气。
  滩区村庄的建设全面展开,地区建设局和县建设局临时抽调人员,对滩区村庄进行了实地规划,街道宅基定点定线。
  原来的居住格局也重新打破,宅基重新分配。各村庄都是抓阄分宅基,关系好的共用一个阄,关系差的,即便是父子,也是各人抓各人的。
  号码靠前的,先挑选宅基。号码靠后的,只能要最后剩下的。
  各村多余的宅基,都是成方连片的集中在一起。这次重建有个统一的规定,男孩子十八岁才可以分宅基。
  盖平房和盖楼不同,自己村的建筑队就能建,住不着没必要提前建。
  宅基分配到位,建房就开始了。各家各户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确定购买建材的数目,把钱交到村里,统一上报工作组。
  工作组根据各村上报建材数目,全区调配,各种建材源源不断的运了过来。
  这次滩区重建,农民的智慧得到了充分发挥。都想乘机多要宅基,特别是家中有成年男孩的。
  建材供应充足而且价格便宜,建筑队也不用自己操心。尽管去年发大水,各家财产都受到了巨大损失,存款还是有一些。
  自家没有找亲朋借,没有现钱借梁檩,千方百计的打兑,也要借机把房子建起来。
  条件好的建完整的院子,主房配房加院墙一块建。条件差的只建主房,条件再差的先建配房,各种情况都有。
  好多人家为了成年的儿子好找对象,给孩子建套完整的院子,自己只建配房。
  别管先建什么房子,都是按照规划进行,整个村庄看过去,横平竖直,规规矩矩,高低一致。
  清一色的砖瓦房,就连门窗的规格都是相同的,不过好多人家为了多建房子,根本不按窗户,还有的连门都没有。
  在人们的心目中,门窗以后可以随时置办,建房可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机会难得,最起码买砖瓦容易。
  农村建房砖瓦是大头,滩区村庄护村林面积大,不缺梁檩,门窗可以自己做。
  十五元的建筑费,人们都能接受,比起管饭的费用也不算高。建筑队能挣上钱,自己吃的差些也乐意。
  各建筑队为了多挣钱,起早贪黑的干,还学会了流水作业,前一家留下几人扫尾,后一户开工打夯,建设进度非常的快。
  其实根本不用打夯,垫村台时,经过大型的履带式拖拉机反复碾压,整个村台比七五年垫的黄河大堤都要结实。
  可盖房打夯已经成为习惯,嘹亮高亢的打夯号子飘出好远,几个建筑队同时打夯,简直成了拉歌比赛,今人振奋。
  一个村庄十几个建筑队同时开工,谁都想挣个先后和好孬。各建筑队都是血气方刚的壮劳力,垫村台飚着干,建房子都想出人头地。
  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兴起的,滩区刮起了一股送锦旗的风。
  给工作组送,给指挥部送,给建筑队送。村里送,各家各户也送。
  做个锦旗十分容易,扯上二尺红棉布,缝上边就做好了。找人用油漆写上内容,再找根白木棍穿上,就算完成了。
  工作组和指挥部收的锦旗多了,态度很淡定。各建筑队就比较重视了,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荣誉,收了锦旗挂到帐篷外,干劲更足。
  锦旗成了民工帐篷的一大景观,火红的锦旗一目了然,远远的都能望到。谁家的多,谁家的少,成了民工们议论的新话题。
  一面不到一元的锦旗,鼓舞了各建筑队的士气和干劲,加深了建筑队和村民的友谊,整个工地一片祥和。
  上梁放鞭炮,搬家住新房也放鞭炮,每天都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滩区村庄到处喜气洋洋。


第575章 利益最大化
  人们赞誉最多的还是共产党,说的最多的就是:“共产党真好,时刻想着咱老百姓。”
  “只有共产党,才能垫起来这村台。有了这村台,咱滩区再也不是鸡蛋过活(家产)了。”
  别的村建房子,韩屯村搞规划,石庙的两个队楼房也开工了。
  盖楼房村级的建筑队办不了,县级的建筑公司才有这个能力。为了加快进度,工作组调来了五个县的建筑公司。
  一车车的建材运了进来,各种建筑工具安装起来,高高的吊车立了起来,在黄河大堤上就能看见。
  这两个队高压电通了,就开始打井建水塔,赶在盖楼房前,水塔完工,群众盼望了两年多的自来水,终于实现了。
  不过石庙能用上自来水的,也就这两个队,他们俩队在一个村台上,现在又合在一起。外村人说起来,都称他们是新石庄。
  石庙村这次垫了四个村台,石庙也被人们按照村台的方位,自动的分成了四个村:北石庄、南石庄、西石庄和新石庄。
  农村人大部分没见过楼,听说新石庄盖楼,离的近的都跑过来看。
  看见什么都新奇,建楼房和他们印象里的盖房子天差地别。
  建楼房的地基和建平房不同,往下挖了一米深,全部用钢筋笼子和水泥沙子填了起来。
  搅拌机轰鸣,一袋袋的水泥倒进去,沙子堆成了山,粗细不同的钢筋堆的比屋子都高。
  人们看了楼房的地基,就说:“这楼房可真结实,住多少辈子也不会毁。”
  石庙村的人说:“这两万元钱,光是地基就得一万。看了这地基,两万花的可真值。”
  最后还是那句话:“共产党领导的就是好,咱农村也能盖楼了。要不是共产党,咱们有钱也盖不起楼。”
  石庙村其他的队,个别群众也有后悔的:“早知道俺也盖楼,钱花了可以再挣,盖楼没有国家帮助,咱有钱也不会盖。”
  “建材能买高价的,国家的建筑队可不接私活,再说了,咱们盖一两个楼房,两万元钱都不够人家来回运机器的。”
  “唉,早知道咱们就不分队了,两年多的时间,咱们就比人家差了一大截。”
  “这和分队没关系,关键是咱们的心不齐,别的不说,架电每家二三百元,都兑不起来。分开还好些,再继续一块混,吃饭都成问题。”
  石庙村还是有经济实力的,他们村所有的院子都是成套建的,就连后院的牛棚和猪圈都是用砖瓦建的,而且家家建了沼气池。
  半个月后,艾建业寄的联合收割机的资料到了,为了便于阅读,他找人翻译成中文,资料中还有其他的农机具。
  看完以后,悠悠算是明白了,他联系的收割机为何高出来二十万。
  可真是联合收割机,不仅能收小麦,还能收大豆玉米,连棉花都能收割。当然了,一种作物一个机器,用大型的拖拉机带动。
  有了这大型的拖拉机,配备上其他的大型农机具,耕地,粉碎都能完成,可谓是一机多用。
  悠悠想到做到,依照建业寄来的资料,在商城里订购了两套联合收割机,还加购了其他的农机具,连各种播种机都购置了。一整套的农机具,价值三百多万元。
  一快寄来的还有面条机的资料,建业帮助购买的面条机,已经发货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到达。
  方便面和火腿肠的机器已经签订了合同,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就能到达,想关的资料正在翻译。
  姥姥庆幸的说,幸亏悠悠的商城里有联合收割机,要是让建业购买,今年的麦收是用不上了。
  悠悠没想到的是,现在的面条机自动化水平这么高。面粉和各种辅料放进去,出来的是包装好的面条。
  十几个程序连续作业,根本不用人工。只有投料和装箱两道工序,需要人工操作,极大的节省了人力。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