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由于这次难得的经历,志高和智茹兄妹俩迷上了自动化机器制造,也成就了狗剩和智茹的美好姻缘。
  农历的四月上旬,韩屯和新石庄的村台终于完工,韩屯村和新石庄的工厂规划设计也完成了。
  新石庄的规划简单,他们村以东西大街为界,北面是住宅区已经开工建设。街道南面是工厂,临街的十亩老防台正好在大街的中心位置,群众搬进新居后,拆了老房子建村办公楼。
  韩屯村就得重新规划了,南北大街东面的二百亩是住宅区,已经规划好了,西边的五百亩是工业和公共设施区。
  五百亩被东西大街从中间分开。靠近南北大街,是公共设施区,最南边是村医院,往北就是村联中。东西街南面门面房,分别是村代销点和食堂。
  东西街的北面是广场和村办公楼,村办公楼的西面是幼儿园,村办公楼的北面新建服装厂,最北面就是现在的面粉厂和面条厂。
  幼儿园的西边是现在的肉联厂,新增火腿肠车间,肉联厂的对面就是新建的速食面厂。肉联厂和速食面厂面积大,各二百亩。
  村医院和村学校都是四层的建筑,还专门为学校建了个二层的教职工宿舍楼,全部是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单元房。


第582章 都是钱啊
  村办公楼六层,是全村最高的建筑。村幼儿园和服装厂,是两层的楼房。
  村台完工前,民工就接到了新的任务。一部分留下来帮助这两个村庄搞建设,一部分帮助其他滩区村庄建房子,争取麦收前,所有的滩区群众都能住上新房。
  民工们领了工钱,第一件事就是去代销点里买东西,特别是去别的滩区村庄的民工,走前更得买。滩区村庄之间距离远,每天都是重体力活,来回跑一趟就得一个小时。
  民工买的不止是生产物资,出来三个月,挣的钱也多,家里老人和孩子都得捎些东西。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门。所有人都要五十元钱的东西,超出一元的都没有,这帐算的是真精准。
  民工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还整洁。每辆地派车上俩大纸箱子,所有的东西都抓在里面。
  民工们撤出去,指挥部也撤了回去,地区和各县的建筑公司驻了进来。速食面和火腿肠都是大型机器,厂房面积大,地区建筑公司资质高,由他们负责建设。
  县建筑公司承担新石庄的工厂建设,他们建纱厂,还是能够胜任的。
  另外四个县的建筑公司,分别负责建设韩屯村的公共设施和住宅楼。
  留下来的民工,主要是帮助建筑公司挖地基,筛沙子,运砂浆。现在建筑工程大部分靠人工,建造楼房技术要求高,不过好些重体力活,还是靠民工完成,地县建筑公司都有自己固定的临时工。
  韩屯这次集中建房,工程量大,所需临时工太多,幸好有民工顶替。
  一个工厂就得几千平方米的建筑,地基下挖三米多,钢筋笼子密密麻麻的排列着,搅拌好的砂浆一车车倒进去,一天填不了几公分。
  韩屯村的人见过肉联厂和面粉厂的建设,只不过规模没这次大。外来的民工没见识过,他们惊讶的说:“这可都是钱啊!这得多少钱啊!”
  村医院和村学校开工建设,村办公室、幼儿园和村服装厂,等医院搬迁后才能进行。
  建房之前先修路,韩屯村除了两条60公分的主街道,其他的街道全部10米宽。路面6米,两旁各2米的绿化带。
  街道铺设比较简单,一米见方的下水道,用方石块垒起来,30公分的沙灰路基,路面用20公分厚的天然大理石铺成,就连绿化带的边缘都是用大理石砌的。
  绿化带砌好了,可院落的建筑才开始,为了方便施工,绿化暂时搁置,等院落建设完毕再进行。
  悠悠和姥姥关注的是住宅楼的建设,借手震宇公司购买的建材已全部到位,好些建材县级的建筑公司也没接触过,得随时给他们提供资料。
  住宅楼的门窗悠悠全部购买的成品,窗户是合金的钢化玻璃,入户门是高密度钢的防盗门。
  内门和包边悠悠全部是纯橡木的,后世的橡木门价格都在万元以上,现在国家定价还不到一百元。
  整套楼房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内门,加上包边,仅此一项,每户悠悠赔进去三十多万。
  全村一百二十套楼房,四千万泡汤了。
  赔习惯了,悠悠也不抱怨了。姥姥反而觉得奇怪,所有的建材都是她看着购买的,知道悠悠陪了多少钱。
  不过在她老人家的认知里,悠悠的电子商城,虚无缥缈的不真实。商城里的东西,赔了赚了都没啥,说不定那天就消失了,只有倒腾出来,才叫赚了。
  建筑工地呆多了,悠悠可真长见识,也发现了许多的好建材。一楼前廊的顶梁柱,是天然大理石的,光滑的刨面,浑然天成的花纹,豪华而浑厚。
  三个楼层的地面和楼梯,全部用的抛光大理石地板。露台和阳台的栏杆,竟然是汉白玉的。
  就连台阶和院落都是大理石的,只不过没有抛光,可真够奢侈的。
  抛光的天然大理石,高档豪华,后世的全瓷地板砖,虽然精致,可也无法和天然大理石相提并论。
  这个年代还没有人造大理石,全部是天然的大理石。天然大理石的价格低廉,比木质地板便宜多了,这也是设计楼房时,用大理石地板的主要原因。
  农历的四月二十,通过振华公司转手的纺纱机器运回临水,悠悠趁机把两台联合收割机,放到了临水火车站的货场里。
  韩爱国带着韩志杰和新石庄的两个拖拉机手,在临水住了三天,看着悠悠提供的录像资料,终于把收割机开了回来。
  新石庄的纺纱机器,也一块运了回来,厂房的地基还没打好,只好暂时放在帐篷里。
  这个时节,已经接近麦收,除了新石庄和韩屯,滩区村庄的新房全部完工,民工也都回家去了。
  在韩屯和新石庄帮工的民工,也结账回家了。今年的小麦长势好,麦收全部靠人力,男女老少齐上阵,半个月也不一定能忙完。
  工钱再高,麦收期间也留不住人。建筑公司的正式工人,家在农村的,也都请假回家收麦。
  大麦生长期短,种的晚熟的早。农历的四月二十五号,韩屯村开始收麦。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联合收割机,没敢带太多的机器,只是单纯的一种小麦收割机,就这一种机器,体积也够大的,比一座房子都大。
  韩志杰平时胆子挺大,敢冲敢闯的,这一次认孬了,推着韩爱国坐到了驾驶台上,他自己甘愿当副手。
  韩屯全村人都去观看,工作组的人也去了。不一会的工夫,石庙村的群众听到动静,也过来了,麦地的周围,集结了上千人。
  “高高三”举着一挂鞭炮,二爷亲自动手点的。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韩爱国将联合收割机开进麦田。
  收割机进地,三米宽的麦垅被收割干净,麦芒和碎叶片从机器后面洒落下来,均匀的铺在地面上。麦秸挤压成一米的方块,整齐摆放成一排。麦粒装在麻袋里,袋口都封好了,摆放在收割机另一边的地面上。


第583章 联合收割机
  观看的人群像炸了一样,感叹声、惊呼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大伙争抢着跑进麦田,全都涌向了麦秸块和麻袋。
  封好口的麻袋被人们撕开了,你抓一把我捏一撮,看过以后又是一阵惊呼:“这可真干净,比淘过的粮食都好。”
  “这大麦带着壳都怎干净,收小麦更好,咱们这机器买值了,省多大的力气啊。”
  “怪不得叫联合收割机,连收割加打场全部干完了。”
  只有二爷例外,他老人家蹲在地上,用手仔细的扒拉,找了半天,捡起几个秕麦粒。
  这才站了起来,欣慰的说:“这机器真好,比咱自己割的都干净,除了这些秕子,基本上没抛洒。”
  走到麦秸块前,拎了一下竟然没拎动,又用手按了几下,高兴的说:“这可真实在,方方正正的还好存放。”
  接着又说:“有了这收割机,咱们的麦场算是白压了,我连着干了三天才压好。”
  “二爷,您可没白压,咱们还得晒粮食哪。这大麦装到麻袋里,可也得倒出来晒两天,不然得晤仓。”
  “装麻袋里才好往外运,麦粒总不能也压成块吧。”
  韩爱国开了个来回,韩志杰就坐不住了,主动换到驾驶座上。
  俩人越开越熟练,速度也上去了。一个小时过去,收割了四十多亩,收割机上自动显示面积。
  开始人们只是感觉快,时间一长就知道大概的面积了,庄稼人对每块地的亩数心里都有数。
  不过真的确定了收割速度,大伙还是感到惊讶:“这也太快了,‘老骡子’年轻的时候,一天才割一亩麦,这一台联合收割机顶四五十个‘老骡子’。”
  马上就有人反驳:“一百个‘老骡子’也赶不上这联合收割机,‘老骡子’扬场可没这机器收的干净。”
  “老骡子”笑呵呵的骂道:“放你娘的罗圈屁,老娘不跟着机器比,可比你这小瘪犊子强,别说年轻的时候,现在比你也不行。”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