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为了给这些新鲜的蔬菜保暖,他们在新石庄的床垫车间,特意订做了一批棉被,把盛放蔬菜的条筐包裹的严严实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山本设计的方便袋,成了来人的抢手货,生产了一批又一批,依然不够卖的。
  方便袋这东西价格虽然低,可成本更低,最大号五十公分的方便袋,也就是二分钱的成本。
  现在国外方便袋普遍使用,制造技术也挺简单。可国内化工产业落后,制塑原料紧缺,产品供不应求,利润居高不下,没人舍得用彩塑机这么珍贵的资源,制造这个普通的生活用品。
  韩屯村进口的彩塑机,目前就一项任务,就是生产速食面和火腿肠的包装袋,开一天机够用俩月的,生产方便袋就是随带的事情。
  韩屯村的制塑原料,名义上是震宇公司从国外进口的,实际是悠悠从后世购买的,价格依照国家的定价,质量绝对是一流的。
  制塑原料的成本低廉,可国内提炼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下,质量相对较差。进口的制塑原料质量是好,价格虽然比国内的高,不过想对产品的价格,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质量再好,也解决不了塑料制品的污染问题。国内大量使用方便袋,是在新世纪的初期,造成了令人头疼的白色污染。
  韩屯村生产的方便袋,比照相应的其他塑料包装袋,价格高了20%。国内现在别说方便袋了,就是普通的塑料包装袋,也没有零售的。
  需要塑料包装袋,基本上都是去塑料厂订做。所以现在的包装,大部分是用包装纸和包装盒。
  悠悠没想到,山本会把方便袋的生产技术,无私的奉献了出来,让方便袋提前二十年进入了国内市场。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方便袋的价格,在这个年代还算比较高,人们对方便袋比较爱惜,反复使用,即便是脏了破了,也轻易不会丢弃。
  别说是批发商了,就是附近的群众,把方便袋的用途,也开发到了极致。孩子们上学,拿方便袋包用。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都是用粗布做的,真不如个方便袋合适。
  赶集买东西,很少有挎篮子的,兜里装俩方便袋,买了东西装里面,提起来就走。
  卖鱼最合适,方便袋里盛上水,活鱼放里面,一两个小时还是活的。就是冻鱼,用方便袋装着,也比用提篮好。
  刚挖出来的莲藕,外面沾满了淤泥,用方便袋盛着,干净卫生。五十公分的方便袋,一个能装十斤藕。
  他们要这么多的方便袋,就是为了鱼和莲藕准备的。
  韩屯村的白莲藕和黄河鲤鱼,在这些人眼里,都是好东西。这两年的春节市场,特别的火爆,大城市的春节消费,每年都是大幅度的增加。
  千亩的荷塘,就不够他们瓜分的。先下手为强,后来的看到买不到,懊恼的捶手顿足,后悔自己来晚了。
  往年韩屯村都是过了腊月十五才开始挖藕,今年提前进行了。
  每年过了腊月十五,各单位就该准备过年的福利了,这个年代过年发福利的首选就是猪肉。
  各单位来韩屯买猪肉,基本上都会捎些鲤鱼和莲藕。来韩屯卖猪和小麦的人们,回去的时候,也顺带着买些。
  现在过年,农村都会在大年三十的上午上供,鱼和莲藕是供菜中的首选,连(莲藕)年有余(鱼),是所有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第659章 心热
  黄河沿岸的人们,上供用的鱼就用鲤鱼这一样,鲤鱼跳龙门,这也是个吉兆。没有鲤鱼用面粉做条红尾巴的面鱼,也不用别的鱼代替。
  再说了,这两年鱼的价格虽有上涨,可比起猪肉还是便宜多了,一斤半以上的大鲤鱼,才0.80元一斤。
  韩屯千亩的荷塘,鱼和莲藕基本上就没在集市上卖过。
  韩屯集中挖藕捕鱼,都是雇佣周围村庄的群众。大冬天的挖藕又脏又累还受罪,村里出的工钱就高,每人一天五元钱,中午还管一顿饭,猪肉炖粉条子随便吃,每人二两散酒。
  这个年代的人干活实在,特别是人多的时候,大家都是膘着劲的干,各种比赛加大了人们干活的热情。
  村和村比,人和人比,大家都是比谁干得又快又好,在这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也是一种娱乐的方式。特别是未婚的男青年,通过比试展现自己,给自己找对象加分。
  这种比试,充满了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惜,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的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淹没,偷工减料、偷懒耍滑的现象比比皆是。
  白莲藕的产量逐年提高,今年亩产首次超万斤。五亩一个塘子坑,仅鲤鱼一种就超过了万斤,亩产量也达到了二千斤。其他的鱼类,加一块也就四五百斤。
  白莲藕零售价0.30元,批发价0.25元,鲤鱼的批发价是0.60元,其他的杂鱼批发价是0.50元。
  韩屯村今年的莲藕和鲤鱼,大部分走的是批发价,就是这样,千亩的荷塘,收入高达三百多万元。韩屯村还剩了五个塘子坑没挖,是给各单位预留的。
  周围的村庄看了,说不心热,那都是假的。新石庄乘机挑选了一批好白莲藕,把属于自己的二百亩塘子坑,全都种上了。他们的塘子坑,和别的队中间用渔网隔开,今年的鲤鱼也是大丰收,卖了二十多万元。
  滩区的其他村庄,看到新石庄的栽藕,也都跟着学,乘机把属于自己村的塘子坑管理起来,栽上了白莲藕。
  张集的17个滩区村庄,村村都有塘子坑,面积虽然没有韩屯村的大,哪个村也有几百亩。
  好好的利用起来,一亩的塘子坑,收入三千元。几百亩的塘子坑,每年最少收入十几万元。
  村里每年有了十几万的收入,架电修路这些公益事业,几年就能完成。村里几个社办教师的工资,更是不在话下。
  耕地承包到户,塘子坑可没法分。即便是黄河不泛滥,每年的夏天,雨水也都往塘子坑里流,一年四季都有水,成了人工湖。
  据记载,黄河中下游的塘子坑,一直到新世纪,出现了泥浆虹吸技术,才被淤灌成耕地。
  现在各村的情况是,村里会捕鱼的,有空就去塘子坑里撒几网,捕到的大鱼卖了,小鱼自家吃。
  滩区的人们,每家都喂几只鸭子鹅,在塘子坑里找些吃食,多少有些收入。
  村里统一把塘子坑管起来,大部分人没意见,别管谁管理,鸭子鹅还是照样。只有少数会捕鱼的人不乐意,也左右不了大的形势。
  各滩区村庄的这个决定,使得滩区和滩外的村庄,差距越来越大,张集公社的17个滩区村庄,依靠这些塘子坑的收入,村村发展温室大棚,成了全国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张集镇的蔬菜批发市场,闻名全国,并且通过山本,出口日本。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援朝舅舅将科技大的师生送到学校,和韩志杰一块把韩屯村赞助的一百万科研经费,转交给校方。第二天就回来了,他直接回了临水,都没顾得往家拐。
  八四年的一百万元,可是比巨款,国家对科技大的投入虽然高,但一百万的赞助,还是在科技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科技大表示,韩屯村以后就是科技大的试点村,随时可以给韩屯提供技术帮助。
  韩志杰回来的时候,把韩德才老两口捎了回来,桂金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只能等过年的时候跟桂金一块回来。
  韩德才老两口下车都愣住了,一年没回家,村里大变样,以前村庄的影子,一点也找不到了。
  他家的房子,就在二爷家的西面,靠着两条大道,出入特别的方便。
  二爷把老俩口接回家,看着布置的妥妥当当的房间,大奶奶拉着二奶奶的手,激动的说:“弟妹啊,让你费心了。”
  二奶奶笑着说:“嫂子,您咋和俺客套上了,这不是俺应该做的吗。您和俺哥回来了,看哪里不合适,就告诉我,咱再重新的收拾。
  也不知道您们提前回来,家里没准备下做饭的东西,一会我就去食堂给您们拿去。”
  “小老妈妈”说:“不用去食堂拿,俺家里啥都有,我回家给大嫂拿去。”她还是那个急性子,边说边往外走。
  韩屯人现在习惯了在食堂吃饭,基本上不在家里做饭,开始还在家里做夜宵,自打速食面生产后,饿了泡碗面吃,很少有在家动火的了。
  家里的沼气,唯一的用处就是烧开水喝。
  “高高三”家四个孩子都小,为了给孩子加餐,家里准备的东西到是非常齐全。
  大爷行动不方便,大奶奶可是上上下下把家里看了一遍。她高兴的对丈夫说:“这所有的房间都带着卫生间,你住那个都合适。咱以后就不去京都了,住这样的房子我自己就能伺候你。”
  韩德才也同意:“行,你要是不嫌累,咱就在家住。省得让老首长给安排勤务员了。桂金的孩子也上学了,离了咱们也可以啦。”
  大奶奶的年龄,其实还没二奶奶大,她一辈子就生桂金一个孩子,大爷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的还是商品粮,一辈子没遭过罪,身体比二奶奶好多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