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农村的计时喜欢用农历,为了便于区分,今后文中阳历就用阿拉伯数字,比如1975年6月10日。农历则用大写的一二三,如六月十日。


第8章 家庭背景
  晚上,为了省煤油一家人都聚在姥姥的房间里,点了一盏用墨水瓶改的煤油灯。豆粒大的火苗跳动着,给整个屋里带来了朦胧的亮光。
  迪迪玩着哥哥的玩具,木头枪和木头刀,一会舞刀,一会弄枪,嘴里不住的喊着:“杀啊”、“叭、叭”。
  悠悠看见一个用子弹壳做的小坦克,拿起来仔细的欣赏。弹弓被哥哥宝贝似的藏了起来,怕迪迪给拽坏了。
  姥姥和妈妈继续纺线,姥爷和爸爸轮流着给兄妹仨人讲故事,都是些启蒙小故事。
  悠悠装萌扮嫩,缠着两位探听自家的事情,将话题成功地转移到痛说革命家史上来,姥姥和妈妈也不时地加入进来解说几句,让悠悠大致了解了家里的情况。
  姥爷艾震宇,农历1908年12月25日出生,是京都没落的王族子弟,在家人全部移居国外时,一腔爱国热血的他留了下来。和平解放结束了他40年的悠闲生活,娶了服侍他十多年小他20岁的丫鬟姥姥后,在故宫博物馆从事文物整理工作。
  姥姥韩秀芹,1928年出生,从小父母双亡,和大她7岁的哥哥相依为命。战乱逃亡时和哥哥失散,被人贩子卖到姥爷家给姥爷做丫鬟。在思想进步的姥爷的影响下,认字学文化,帮姥爷撑起了破败的家族,得到了姥爷的敬重。动乱开始后,姥爷被冲击和批斗,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姥姥丫鬟出身,哥哥又是立功的军人,暂时没有受到影响。在革命小将动员她和姥爷划清界限时,毅然带着姥爷、女儿女婿,回到了黄河边上的故乡韩屯村,到农村落户。
  爸爸吴卫华,1943年十月初八出生,是姥爷故交的儿子,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熟读中医,一心向往西医,在英国留学5年,学成后回国效力。却不料恰逢文革,他出国学习的经历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海外关系、敌特分子、反动学术专家,一顶又一顶的大帽子压垮了知名家族,父母在动乱中相继离世。姥姥顶着巨大的压力,为情投意合的女儿、女婿举办了婚礼,将二人带回了家乡。
  妈妈艾婉莹,1948年四月初八出生,从小被老来得女的姥爷倾心教养,品学兼优的她在高三时赶上了文革时代,受家庭影响失去了升学的资格,和大她五岁的娃娃亲青梅结婚后随母亲下乡。
  哥哥吴昊七岁,1968年十月初九出生。
  弟弟吴迪两岁,1973年十月初十出生。
  悠悠五岁,1970年三月初三出生。虽然是女孩但自认为是全家的宝贝,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姥姥疼舅舅爱,父母的甜心。哥哥是妹控,就连弟弟也以姐姐马首是瞻。
  姥姥的娘家韩屯村位于黄河下游滩区,是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庄。姥姥自小离家,在解放后几经查找,终于在1955年找回了家乡,找到了亲人。从部队转业的哥哥成家有了4个儿子,并在村里任支部书记,这也是姥姥带着全家回村的依仗。
  舅姥爷个大力不亏,在部队作战勇猛,和战友结成生死相交的革命友谊,并救过两位首长的生命。用鲜血换来了十几枚军功章,但是身体里也留下了十多处伤疤和两块弹片。
  抗美援朝胜利后,舅姥爷已经是旅长了,但他一心惦记遗失的妹妹,怕自己不在村里,错失了妹妹的信息。放弃了部队的一切,转业回到了家乡,还真的让他等着了,兄妹俩得以团聚。
  国家不仅给了他一笔安家费,还每月固定的发放五十多元的生活补贴和各种票证,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富裕户。他在部队的战友有好几个当了首长后也没忘记他,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几个舅舅参军、上大学都是他们给办成的。
  舅姥爷性情豁达,为人热情,乡亲们谁有了难处他都伸手拉一把,回村不久就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在公社甚至全县也算是见多识广的村干部。他为人公道,一心带领乡亲奔富路,韩屯村地多人少,土地肥沃,渐渐成为周围的富裕村。
  即便是动乱期间,有舅姥爷这个国家功臣挺着,加上村子是地处偏远的黄河滩区,村里受到的影响不大。好的年景一个工值达到了5毛钱,大多数村民的生活都能吃饱穿暖,舅姥爷的威信也与日俱增。
  舅姥爷对姥姥一家倍加照顾,安排到生产队的公用房里居住,对上汇报说是牛屋。乡亲们淳朴,村里耕地又多,姥姥回娘家不仅顺利落户,大伙还把姥爷和爸爸当成文化人敬重。
  爸爸吴卫华精湛的中西医技术,在缺医少药的偏僻农村大放光彩,名声越来越大。舅姥爷趁机在村里办起了卫生室,给爸爸争取了个赤脚医生的名额,尽管是大材小用,却也是学以致用。
  妈妈艾婉莹从小没干过农活,舅姥爷舍出老脸到公社给要了个民办教师的名额,就在本村小学教书。为此,村里不少人说他自私,有好事先给自己人。
  姥爷艾振宇的身体在爸爸的精心调理下,虽没留下大的隐患,但到底年纪大了体质较差,被安排到队里的菜园种菜,和妇女劳力一样,每天七分。空闲时间在黄河滩上削荫柳条(一种丛生的野生柳条)编些筐、篮,卖了补贴家用。姥姥在家看孩子做家务,还养了一大群羊和十几只鸡。
  爸妈虽然每月只有几块钱的补贴,但俩人都挣整劳力的工分,每天十个工分。而且爸妈是一年365天,天天挣工分。再加上姥爷挣的,一家人尽管老的老小的小,生活虽不富裕却也能过的下去。
  悠悠睡到半夜,被“呜呜”的响声惊醒,姥姥拍拍悠悠“别怕,刮北风了。”


第9章 烧锅
  早上,在小广播刺啦啦的《东方红》乐曲中醒来,天才刚微亮。家里就剩下悠悠和弟弟两个,弟弟也睡到了姥姥炕上。
  人都去哪里了?也没地方问去,悠悠趁机给小萌宝迪迪增加点营养。
  悠悠赶紧起床,先到院子里撒了一地的鸡食,用意识吩咐空间里的机器人,准备好的热牛奶和蛋糕,把弟弟摇晃醒。迪迪打着哈欠,半睁的眼睛看到悠悠就精神了:“姐姐,糖。”
  “给你糖。”一边把小蛋糕塞他嘴里,一边帮他穿上棉衣。
  把弟弟带到厨房洗干净手脸,拿出小蛋糕让弟弟吃着,又把热牛奶倒进碗里给弟弟喝。
  “姐姐,这是什么东西,好吃还好喝,你尝尝。”
  “乖,姐姐用奶糖化的糖水,你赶快喝了,凉了肚子疼。”
  悠悠想帮着大人做饭,无奈个子太矮够不着锅台。她搬了个小板凳踩上去,掀不动锅盖就往一边挪,挪开一小半,刷干净锅,添上水再把锅盖挪过来盖好。
  悠悠坐在灶门口,学着姥姥的样子烧火,手忙脚乱地费了半天劲才点着了火,真心的不容易啊。
  算了,姐作弊,把锅里的温水舀到脸盆里,悠悠直接从自己的仓储园办公室里,拿了热水放了半锅,省柴又省闲,还顺手把盛牛奶的碗刷个干净。
  姥姥回来,看到厨房里只有悠悠姐弟俩,吓得拉过悠悠上下仔细打量,着急地问:“烧着没?磕着没?祖宗哎,你吓死姥姥了。”
  “姥姥,我好好的没事,你快看我烧好水了。”
  姥姥掀开锅盖,看到半锅开水,吓得声都变了:“好孩子,姥姥知道你懂事,以后可不敢了,你还太小,栽锅里能淹死你。都怨姥姥,咋就舍得把你俩留在了家。”边说边擦上了泪,还后怕地拍着心口。
  得,为了姥姥的心脏着想,以后远离一切危险,还是做个乖宝宝吧,不符合这个年龄的事情一概不做。
  “姥姥,我错了,以后不爬锅台了,我只帮你烧锅。”悠悠满口的保证。
  姥爷爸妈和哥哥先后抱着一大捆干棒(枯死的干树枝)回来,冻得脸颊通红。原来都起早去拾柴禾了,昨夜刮大风,刮掉了许多干枯的树枝。
  看到初三早饭还是杂面饺子,是姥姥早早包好冻起来的,悠悠问:“姥姥,过年得吃几天扁食?”。
  “除了年三十晚上的一顿,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和初三,初五捏鬼头,初七送火神,初十石头过生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过小年,二月二龙抬头,总共吃十次扁食。现在过得好了能吃的起,以前过年有时连年初一的扁食都吃不起。”姥姥一脸满足的告诉悠悠过年的习俗。
  我的个姥姥,这就叫过得好了?那以后的生活咋说啊,怎一个好字了得!不过,这个年代的环境质量那真是刚刚的好,吃嘛嘛香,用嘛嘛放心。可惜的是,吃嘛嘛不足,用嘛嘛缺少。
  大年初三,吃过早饭,姥姥带着全家去舅姥爷走亲戚。虽然在一个村里住,但每年兄妹两家也只在年初三吃顿团圆饭。年初二一般是小媳妇走娘家的日子,几个舅妈都回娘家。
  爸妈拿着年前就准备好的礼物,两瓶酒、二封果子、两只鸡、满满一提篮白面馒头。
  舅姥爷家在村子中间,一路上姥姥和村里人热情的打着招呼,还没到门口就听见孩子们的喊声:“俺姑奶奶来了,俺姑奶奶来了”。十多个大人孩子闻声从院子里迎了出来。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