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穷秀才和他的侯门小夫郎(星懒懒)


十位说书先生又纷纷回话,谢宁尽量忽略他们的口音,分辨出大概有两个说书先生看过大安报纸。
谢宁指着那两个说书先生,问谢十一:“他俩都在哪里说书?”
谢十一回忆了一下,才回道:“较年老的那位,是在醉月楼说书的,来往的都是临安当地的权贵人家。”
“长得比较年轻的,在百戏楼说书,一些闲暇无事的年轻富贵子弟比较爱去。”
谢宁点点头,看来大安报纸到了云南,就是富贵人家的娱乐之物,并没有在百姓间流传。
可能也是因为大安报纸传到了云南,价格比较贵,普通百姓消遣不起。
谢宁只是把他们找来了解一下情况,如今第一期报纸还没做出来,也不急着让他们拿去说书。
不过他给这十位说书先生每人发了一些报纸,让他们回去后照着报纸上的新闻和小说去说书,算是先宣传一下,等他的云南报出来后,百姓们接受起来就更容易。
每个说书先生拿到的报纸都不相同,主要以小说作划分,让他们能够完整地说一个故事。
十位说书先生被谢十一送出门外,看着关上的大门,面面相觑。
所有人手中拿着一沓报纸,看向在醉月楼说书的老者。
老者眉心皱了一下又舒展:“既是知州夫郎的命令,我们听着便是。”
众人一想也是,而且还免费得了这么多报纸,一份报纸可值上百文,怎么说也是他们赚了。
一开始成立大安报纸的时候,找了荣斋先生当副主编,他包揽了大部分的杂事,现在只有谢宁一个,什么事情都要管。
比如和临安府当地的书局联系,谈印刷的价格,又要联系京中的报社,让荣斋先生及时把最新的时策文章和朝廷各地发生的大事消息送来。
云南地处南方,路途遥远,行商三个月才能走一程,谢宁出发前便和荣斋先生约定好了,京中的消息三个月送一次,等消息到了云南,都过去半年了。
但也比之前好,像云南这种地方,若是不特意打听,京中的消息,少说也得一两年才能传到这里。
可能以后修路了,京城来往云南的路程速度才会加快吧。
由于这次办报社只有谢宁一个主事人,哪怕有白玉荷花大河他们打下手,谢宁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正好陆川也忙,夫夫俩常常是早上出门,天快黑才回府,用晚膳的时候各自说一下白天都干了什么事儿,就洗洗睡觉了。
陆川整个七月,没干什么别的事情,就光带着周判官去探查临安府各个地方的耕种情况。
丁同知除了第一天跟随,之后没有一次跟过,但他一直都有眼线在队伍里,知道陆知州每天都干了什么。
无非就是问问百姓们的种植情况,再问问他们种植有什么困难,一副为民做事的架势。
丁同知也慢慢对陆川放下了戒心,新知州看来是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至少表面上看对权力并不热衷,也没有笼络府衙里各个官吏的意思。
如今府衙里众人还是更听他的话,整个临安府,也仍然在丁家的掌控之中。
周判官本来是个大肚腩的中年男人,跟这陆川跑了一个月,不仅肚子瘦了下来,人也变黑了,像个难民一样。
倒是陆川自己,可能是体质问题,他虽然也晒黑了一些,但总体来说,还是比一般人白。
跑了这一个月,陆川摸清了整个临安府的农田有多少,其中百姓占比多少,又有多少是豪绅家的。
他从百姓的言论中,总结出有多少豪绅背后依附的都是谁。
临安府的田地,有将近一半的数量都被丁家收入囊中,百姓们无田可种,大多都去了丁家名下的田庄里当佃农。
不过陆川暂时还没打算动丁家,丁家占了太多田地粮食,他得保证百姓们都有饭吃后,才能有所动作。
否则饿极了的百姓,可不会管他是不是知州,他的政令一条都推行不下去。
“什么?大人您想开一间粮铺?”丁同知惊讶道。
夏耕结束后,陆川就不再下乡,开始常驻府衙,处理一些事务。
丁同知看陆川为农事忙了许久,出于试探的心理,邀请陆川到醉月楼去小酌一杯,陆川欣然同意了。
陆川两杯酒下肚,就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陆川连连否认:“本官是官员,怎么能行商呢?丁同知慎言!”
丁同知像是才发现自己说错了话,朝着嘴巴作势拍了几下,讪笑道:“瞧我,一时口误,还请大人见谅。”
陆川喝了一口酒,摆手表示无碍,丁同知给他续了一杯酒,才继续开口:“大人的护卫怎么突然想要开粮铺了?”
陆川苦笑:“本官的夫郎出身侯府,自小锦衣玉食,到了这里也不肯亏待自己,那么贵的冰,说买就买。”
丁同知想到那个传闻,说知州夫郎每日都要买许多冰,他一人买的冰,能抵得上整个临安府卖冰量的三分之一了。
就算富贵如他丁家,买这么多冰也是会肉疼的程度。
他同情地看了陆川一眼,攀上了侯府又怎样,还不是养不起人家的哥儿。
陆川被他这一眼看得有些莫名,但没想深究,继续说道:“府中开销大,底下人便想在这临安府开个粮铺,赚些碎银,好贴补家用。想问问丁同知,你有什么收粮的渠道吗?”
丁同知问:“大人开粮铺,打算用什么价收?”
陆川说:“本官夫郎的娘家嫂子,家里是走镖的,明年年初会来临安府一趟。本官想着,一边开粮铺一边收粮,收齐了让走镖的押到京城去卖。只要能大量供货,就算比市价贵上几文钱,也能接受。”
临安府产的稻米,味道品质都不错,运到外地去,能卖上不少价。
哪怕卖到京城,也有富贵人家愿意买账。
丁同知心念一动,他田庄里倒是有不少产出,也开了几家粮铺,主要是低价收粮,然后卖给外地来的行商。
由于粮食数量较多,那些行商总是压价,他也卖不上价,除非自己组织商队到外地去卖粮。
但他嫌这太麻烦了,最后还是卖给那几个行商。
如果陆川新开的粮铺,能比市价高几文钱,他也不是不能卖给他,省得那几个行商跟他讲价。
丁同知虽然有这个想法,但表面上没露出一点儿,嘴上说:“下官在临安做做官十几载,还是认识几个粮商的,大人若是要收粮,下官愿意为大人引荐。”
陆川笑了一下,对着丁同知举起酒杯:“那就有劳丁同知了。”
丁同知也跟着举杯:“为大人办事,应该的。”
有了丁同知的引荐,谢六收粮很顺利,谢六为人有些机灵,比谢五更会变通,陆川便把人派去打理粮铺的事情。
这时候刚刚结束夏耕,许多百姓家里的新粮虽然已经卖了,但外地的行商还没来,谢六因此收了不少粮。
入不敷出,这一切都多亏了离京前谢母送来的一万两银票,不然都收不了这么多粮食。
在巡查百姓夏耕情况时,陆川还顺便带人去勘查,百姓附近的山适不适合开垦梯田,并做了标记。
回来一总结,能开垦成梯田的地方还不少。
接下来就进入农闲时候,百姓们一般会在这个时候上山去采摘山货,临安常年温热,山上物种繁多,能采摘的山货也多,很多行商来临安府,除了收购粮食就是收购山货。
陆川得想想,该怎么动员百姓们,用采摘山货的时间,去开垦梯田。
“宣传的事情,你应该找我呀!”谢宁躺着躺椅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吃着龙眼。
来到临安府,最好的一点就是,这里的水果特别多,曾经在京城有价无市的新鲜龙眼,在这里都快烂大街了。
此时已是夜晚,天气凉爽下来了,谢宁用完晚膳在院子里乘凉,顺便吃些饭后水果。
陆川剥了一颗龙眼吃进嘴里,太甜了,他不是很喜欢,吃了两颗就停下了。
“你的报纸不是还没开始印吗?没有报纸,你怎么宣传?”陆川说。
谢宁斜了他一眼,嘴里吐出一颗龙眼核,用手接着扔到陆川额头上。
“笨!没有报纸就不能宣传了?这不是还有说书先生嘛!”
陆川捂着额角,恍然后失笑:“对哦,我竟然把说书给忘了,这些天果然是忙得晕了头了。”
不仅是说书,还可以让人编成戏曲,到乡下去演绎,同时也可以制作梯田的模型,让百姓看看梯田是什么样子的。
相信他们得知可以开垦出属于自己的农田,一定会很积极。
可以卖钱的山货,和属于自己的农田,孰轻孰重,百姓们自己会掂量。

第243章 围观
“唐郢因此离开了青云门,到外面去历练,接下来他会去哪里?我们明天再细说!”
年轻的说书先生合上扇子,敲在手心,接过他娘送上来的大茶碗,里面泡着一朵菊花。
“怎么就说完了?我感觉也没挺多久啊?明小子,你再多讲点呗!”
“是啊,再多说点,我们可以买你家的茶水,你家也能多赚点不是?”
“来来来,祁婶子,来碗菊花茶,让小老儿也降降火!”
“给我也来一碗,这下明小子你能继续说了吧?”
周围听说书的人纷纷开口,不是催着让祁明多说一段,就是转身让他娘上一碗茶水,期望能让他多说一段。
云南地处亚热带,常年湿热,这里的花草树木长得茂盛,就算在临安府里,也随处可见几十年的大树,夏日时百姓行走在路上,也能遮一遮阴。
祁家在靠近城门口不远处开了一间茶水摊子,摊子旁边刚好长着一颗大树,不少来往的百姓,天热时就喜欢在大树下乘凉歇脚。
祁家的茶水摊子虽然靠近大树,但能在大树底下乘凉的百姓,大多都是普通百姓,相比于买茶来喝,他们更习惯带一个葫芦装水来喝,还不要钱。
祁明是祁家的小儿子,打小脑子就灵活,被他爹娘送去了私塾学识字,但相比于读书,他更喜欢听说书。
识了几年字,后来实在是学不下去,他就回了家里帮忙,但家里的茶水摊子生意一般。
于是他就想了个法子,去学人家说书,然后在摊子旁边的大树底下搭几块木板,站上去说书。
他还真有点子天赋,听说书的百姓还真不少,一般说到兴头时,他就会停下让大家去买茶水。还别说,就因为他的说书,茶水摊子的生意都好了不少。
之前他说的都是一些话本子上的故事,或者是从别处听来的,他加以修饰,当故事说了出去。
但一个月前,他被请去了府衙后院,说书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那本《修仙传》,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男女老少,孩童们更是黏在大树边不肯走,非得让父母扯着耳朵才肯回去吃饭。
最近夏耕陆陆续续结束,不少乡里人进城来买东西,摊子因为靠近城门,不免吸引了不少进城的百姓。
围在大树底下听书的百姓越来越多,外三层里三层的,有些人占不到里面的位置,宁愿拿着张叶子挡太阳也要听。
祁明在大家的催促声里,喝了几大口茶水,稍微解了渴,润了润嗓子,才继续开口。
“大家别急,好故事不怕晚,咱们等明天再继续!不过看大家这么有兴致,祁某也有个好消息要和大家分享。”
周围人一听不是要继续说书,俱都有些丧气,但还是没有离开,想听听他嘴里的好消息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吧,一个月前,咱们临安府新来的知州大人到任了。”
一说到新来的知州大人,乡下来的百姓可就来劲儿了,纷纷开口发表言论。
“这个谁不知道,我们在乡下,都见着了知州大人,顶着个大太阳,也要来巡视我们种地,可见是个关心百姓的好官!”
“长得可年轻嘞!相貌又俊俏,要不是知州大人看不上,我都想把我家大丫送给他当丫鬟!”
“当丫鬟?你想得美哟!知州大人府里的人,个个都是从京城里跟来的,仪态大方,哪里是一个农家丫头比得上的?”
“这不就想想嘛!”
底下人讨论得起劲儿,完全忽略了祁明,他咳了几声,还是没人搭理,他只好大声喊话:“大家安静一下,请听祁某一说!”
大家这才慢慢安静下来,抬头看向祁明,看他能说出什么好消息来,听着好像还和知州大人有关。
祁明清了清嗓子,扫视了一遍周围的人,说道:“知州大人这一个月以来,看完了临安府的山林和田地,深感临安府可以耕种的田地太少了。”
“所以,他想了个办法,可以把一些没那么陡峭的山坡,开垦成农田。他发布政令,凡是百姓开垦出来农田,一律归开垦人所有,而且前三年不用交农税!”
在山坡上开垦农田?
山上也能种田?
这怎么可能?
听到这话的百姓,心里都闪过这个念头,这知州大人,莫不是把种地想得太简单了吧?
“不可能!”,“山上怎么可能开垦成农田?!!”,“你小子是不是在耍我们?”,“就没见过在山上的农田!”
一阵沉寂过后,大家都纷纷出言,表示这个想法不切实际。
祁明做了个手势,示意大家安静,等大家安静下来,他才继续说:“知州大人也知道大家没见过在山上的农田,所以他打算,在三天后,也就是初五这天,到城外的李家村去开垦农田。”
“大家若是有意,初五那天可以去李家村观摩,看看他是怎么在山上开垦出农田的!”
大家心里虽然觉得不可能,但都有些蠢蠢欲动,万一真能开成农田呢?
不止是这一处说书点,其他几处能接触到普通百姓的说书点,也是这样的情形。
一时间梯田这个词,在临安府百姓口中频繁被说起。
丁同知也从手下人那里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一时不知是什么感受。
一边觉得不可能,一边又希望传言是真的,真能开垦出农田来。虽然他丁家的田地已经不少了,但谁也不会嫌弃田地少。
易判官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一时间热泪盈眶,他觉得这个新来的知州是个干实事的。一到临安府上任,先是关心百姓们的夏耕,如今又鼓励百姓开垦农田。
完全不像上任知州,只知道收受商人的上供,一点儿都不干实事。
他此刻对陆川充满了期盼,期盼他能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期盼丁家这座大山能倒台!
因为抱着期盼,在初五那天,明明陆川没让易判官跟着去,他还主动跟在身后。
其实不仅是易判官,府衙里的其他官员,对这个所谓的梯田也很感兴趣,比如游巡检。
二丫是唐家村的一个小女孩,她家里的田地因为她阿爷生病没钱治给卖了,平时都是靠爹娘去地主家干活养活她和哥哥。
今儿她照常背着背篓去打猪草,她哥哥则是跟村里的小子去山上捡山货,她在稻田边拔猪草。
但今天好像和平时不太一样,陆陆续续有不少别村的人经过,她觉得有些不对劲儿。
恰好这时,村里的叔婶也步履匆匆地出门,她把人叫住,问道:“五叔五婶,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
五婶说:“咱们这儿来了个新知州,听人说要他在李家村的山上开垦梯田,我们打算去看看,要真是能在山上开农田,我们能种的地就多了!”
虽然五婶也不太相信,但还是满脸喜色,想去凑一凑热闹,万一真成了,她家岂不是也可以在山上开农田。
她家比二丫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家里地少,平时也得去地主家干活,才能养活全家人。
二丫一脸惊讶:“在山上开农田?”
五婶点头:“没错,我也是听人说的,横竖李家村也不远,就过去看看。”
李家村就在唐家村隔壁,其他村子的人要到李家村去,一般都要经过唐家村。二丫刚才看到的人就是去李家村的。
五叔倒是有些不情愿:“要我说这就是骗人的,山上哪能开农田啊?有这功夫不如上山去。”
五婶瞪了他一眼:“万一成了呢?我们可以免费开垦,三年内还不用交税,你就不想家里多点农田?”
五叔被五婶瞪得不敢说话,只好随她去。
二丫被五婶说的免费农田给吸引了,当即站起身来,让五婶等她一等,她飞快地跑回家把背篓放下,然后跟着五叔五婶一起去李家村。
他们到李家村的时候,李家村的山脚底下,站了满满当当的人,有穿着富贵的、也有穿着麻衣的,一看就是村民。
明显是城里来的人,都自觉地站在左边,普通百姓也不敢去那边挤他们,都聚在了右边,泾渭分明。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