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天幕剧透我是太宗(织鹊)


晋王眼神奇怪地看向姜衡:这就是你的不知兵?
姜衡:我是不知兵啊,所以我只负责他们的后方。
【这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待遇,除此外,还有思想方面的建设。】
又是思想?
朝臣们想到了宗室教育中的,太子提出的思政教育课程。
【弘德十五年,在荀子孟子被追封为圣人之后,兵家原有的圣人也不能忘了。】
一向冷静自持的孙平冷静不下来了,一眼不错地盯着天幕,快说啊!
这一刻,他终于共情了好友孟怀书。
丁俊擦了擦没有眼泪的眼角,三个好友,只有他家没有圣人可以显摆,太心酸了,祖宗怎么就不能争气一点呢?
【在原本武庙的基础上,把兵圣孙武给提了出来,在京城郊外起了一座兵圣庙,并在四周建造了一所兵家学院。】
“大德!”
圣君大德!
武将们一个个眼巴巴看着太子和元泰帝,弘德朝有的,陛下,我们元泰朝也要有!
【武皇开设了武举,用以选拔军事人才,其内容,涵盖马射,步射,举重等多个项目,到启朝,又增加了策论,要求军事人才必须通晓兵法。】
【但有个很大的问题,科举上的书目大多能在市场上买到,但是兵法不好买。
所以武举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实则还是将领之后,二代他们自己玩儿。】
“这天幕有失偏颇,怎么不说武举比科举低一头呢……”有武将小声嘀咕,却谨慎地没有冒出头。
【鹤仙先暂停了兵法策论一道,武举便单纯考个人的武学能力,考上的,统一送到兵家学院进行深造。】
“这个不错,科举的进士要去翰林院实习,武举的进士也该有相应的实习。”
“这样也不会耽误一些学不精文化课程的天生武士。”
“不过天幕说是暂停,那就是以后还会打开这一通道?”
【而在弘德十五年后的逐年形成的科举分科中,分设了“武科”,武科便需要考兵法策略,不需要比试武功。】
“妙啊!”
兵部尚书情不自禁赞叹出声,如此一来,军队方面,哪些可以作为统筹管理型人才,哪些可以作为武将类人才,清晰明了,且不易遗漏。
天下英雄,尽入弘德帝彀中啊!
【而这些科举武科的才人,同样需要尽入兵法学院统一实习。】
【这家书院不仅是专门培养将领的,还是培养导员的。】
“导员?”
“导,引导?指导?还是领导?导谁?兵家学院,兵士吗?”
姜衡眼睛不禁眨快了些许,他还挺能折腾,看样子似乎还本土化成功了?抄了。
【培养将领,有兵书,有武勋,与武将可以教导,但是导员不同,兵法谋略相关,他们只需要合格线以上,不需要门门优秀,不过都是武科出身,也差不到哪儿去。】
“这还怎么指导?武科出身,也没实战呐?”
弘德帝也不像是会干这种事儿的人啊?
而朝臣们瞬间抓住了之前的重点——思想建设。
【他们不干涉主将的行军思路,只需要熟悉将士们的生活习惯,能吃得了苦,能在军中常驻,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忠君爱国的思想不可动摇,并且不自傲,能做一个幼师,也就是能灵活处理各种将士造成的烂摊子,并让他们听话。】
一些将领瞬间头皮发麻,不是因为什么思想建设多么可怕,而是最后一句话,能灵活处理各种烂摊子和将士,这手段得多了得啊,当大帅都可以了吧?这导员含金量,真高啊!
“这得是全能型人才了吧?”
“不干涉主将思路,思想上做指导,与以往朝代的监军大为不同。”
“监军怎么能比?”
以往朝代的监军,那是监军吗?那是主将头顶的刀,是祖宗,是麻烦。
但是导员一听,就是一个冤种……啊不是,是一个军中爹妈呀!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军中,并且做好导员的职责——让军中的将士,有目标,有理想,有精神,成为真正的,不可阻挡的,国家的,百姓的军队。】
“理想?”军营中,有不少底层的士兵一脸茫然,问旁边的同伴,“你有理想吗?”
“啊?能早点回家老婆孩子炕头热算吗?”
什么理想不理想的,日子能好好过就是老天爷开恩了。
【再说得直白一点,古代当兵是好事吗?】
“怎么可能是好事!”
“我家大哥就是被征兵了,回来腿都瘸了!”
“好歹保住了命,知足吧,我娃儿现在还没回来呢……”
天幕下的百姓七嘴八舌,但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
【在现代,普通人想当兵都达不到要求,当兵也是光荣的。
但是在古代,兵源是什么?是朝廷抽调劳动力,是家里负担不起开销不得不送人从军混口饭吃,是被俘虏的,是饥民,是无业混混……
总之,各式各样,但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当兵,他们有选择吗?问他们理想,那什么是理想呢?】
“后世十分富裕啊……”
当兵光荣,对兵源的要求严格,后世的朝廷,显然各方面都十分有底气,百姓生活也很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莫非后世的百姓,都已经脱离了温饱层面不成?
“陛下无须羡慕,后世那都几百上千年后了,等三大作物一回来,我们也有盛世,我们的百姓也能解决温饱。”
武将的话虽然直白,但后半句,元泰帝喜欢听。
“哈哈,说的是,说的是!”
不过羡慕也是真的羡慕啊,放在他们大梁,也就只有禁卫,能经得起严格筛选,因为关乎皇帝的安全。
而普通的军营,就照常了,也只能“照常”。
【理想也好,精神也罢,底层百姓和士兵是没有的,那是将军考虑的,因为他们脱离了温饱等初级层面,他们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开始追求于理想目标,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不少士兵双眼渐渐亮了起来,却不知究竟为何而亮,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期盼什么。
【至于普通底层士兵的心理状态,精神需求,这重要吗?似乎不重要,但鹤仙觉得,这很重要。】
【保家卫国的将士值得尊重,值得敬仰,他们同样应该值得更好的自己,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战,知道自己拥有怎样的前路。】
“圣君,这是真正的圣君。”
别看似乎文武相对,互相看不起,可真正的文人风骨,又如何不敬重保家卫国的将士呢?他们甚至能自己提刀上阵。
【于是鹤仙专门培养出了放在军营之中的导员,导员每天的任务是什么呢?】
朝臣又开始抄答案,这次武将们一个个也认真了起来。
【在军中进行基础的文化课程教学,让军中底层士兵都跟着学,至少最基础的三百千要学会,提高士兵的文化素养。这是基础。】
“识字?我们这些大老粗识字?”
“每天训练那么累,还要识字,这还有休息时间吗?”
“我们是兵,又不是弱唧唧的书生,能提刀就行了,提笔能有什么用?”
“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
读书识字是好事,可军营中听到这一点的大部分士兵,第一反应却是闲得慌折腾他们,少部分觉得免费读书识字的机会不能错过的,见到大部分同伴抗拒的模样,也只能不说话。
有些军营的军官当时就让他们安静,听天幕讲。
有些军营的军官不动声色观察哪些人没有反对,暗自让人记下,至于吵闹声,只要不打起来,问题不大。
有些军营的军官则忙着记天幕的重点想要进步,哪里还管得了其他。
【游走于底层士兵之间,收拢他们的信息,及时发现他们的情绪问题并予以解决,保持军营中的士兵能做到无后顾之忧,安心训练。】
“这是监察还是老妈子?”
前半句有点像绣衣卫的军营化,但后面……这可是个大工程,怪不得这导员要专门培训学习。
【不定时开展军中晚会,共唱军歌,共做游戏,提升他们的凝聚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军歌很有用!”
不少将领表示赞同,别以为古代没有军歌,有的,最出名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是。
【朝廷有相关的军事政策变动,及时告知并解释给士兵,让他们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充分的了解。】
“嗯?这也要告诉兵卒?”
有将领感到不解,告诉他们能有什么用?他们只需要上战场,赢了,活下来,就够了。
旁边的副将看到将军的疑惑垂下眼帘,将军不懂,他懂,将军他也能做得。
想必太子殿下不会喜欢思想还守旧的将领。
【每次作战之后,与所有将领一起进行复盘,导员进行战役的总结上报,若遇到败仗,复盘之后,每个将领都要亲自手写一份报告,其内容必须是自己的想法,不可代笔。
报告由导员代为上报到朝廷,留存底本。】
所有将领倒吸一口凉气。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事结束后正常的将领自己就会总结复盘,但是……
但是免不了有输的时候,这个时候到大家倒是会请罪,然后要么继续戴罪立功,要么等上面的结果。
结果弘德朝……
手写败仗的报告,分析原因,这就罢了,留存底本这话……他们有了一种不妙的预感……
这是脸面啊!
【领导层的复盘结束后,等士兵们休息一天安稳下来后,召开大会,给士兵们讲解胜败的原因,失败了,让士兵们明白,这不是大问题,还有机会,哪里败了,大家一起避开,赢了,这是大家共同的功劳,希望继续保持,让大家都有足够的参与感,荣辱感。】
“这要是输了,面子里子都没了吧……”
谁敢不认真啊?
“这是在培养将才啊。”
“参与感……”
自然是参与国家的建设。
这样的重视,谁能不用心?谁能不忠心?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通过上课,和平时的接触,明里暗里向他们灌输保家卫国的概念,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认知:
他们是守护自己小家,守护大梁这个大家的军人,不是卒子,而是军人,他们是人,他们是值得敬佩的英雄,他们的家人也会因他们而骄傲,他们会被铭记。
让他们的从军,从被动,转化为自我意识,转化为主动,转化为追求。】
【当然,这一切能成的前提,是士兵的待遇自鹤仙亲政后一直拉满,是他们知晓他们的补贴真的能到他们家人手中,是朝廷做到了一切,所以他们自然能够相信这些导员,相信朝廷,从而也相信他们自己。
朝廷与将士,从来都是双向的。】
“空口白牙跟人谈理想,那就是耍流氓。”
元泰帝作为一个自己打下江山的皇帝,见过了太多人,也经历了太多事,最明白拿到手里的才是能信的。
“导员教导士兵认字识字,也是为了给他们启智。”
蒙昧的状态,可以灌输思想,却也能被轻易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谈退役后老兵的安排,来看看鹤仙,是如何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的。】

【老兵不是年老的兵才是老兵哈,一般上过两三次战场的,都能算老兵了。】
“这不也是常识吗?”
大梁民众不理解了,“之前天幕说,征兵要求高,参兵为荣,按理后世应该武德充沛,怎么连这种基础都要特意提一下?”
后世总有在某些时候,突然变得奇奇怪怪的。
【什么情况下会退役呢?一个是年纪大了,到了正常该退的年纪,军营也不会白养着,自己不退军营也会清退。】
“这种,只能出现在京营中吧?”
要是在边防的军队中,安稳到清退的年龄,那简直是个祥瑞。
【第二种呢,就是家里能有人接替自己服役,但必须得是真的家人,尽量减少“被自愿”,相对来说还是挺人性化的。】
元泰朝臣子有些不甘心了,“这不就跟现在没区别吗?”
怎么全给弘德朝了?
“这天幕偏心!”
他们元泰朝老臣,为数不多的能上天的机会,就提都不提一下的?
就算后面还有改良的大招,他们这些打基础的,就没功劳了?
【第三种就是老弱病残,但家中无人,就算退役了也没有人可以照料,在元泰朝,是走流程交由当地的养济院。】
提倒是提了元泰朝了,但怎么感觉是给弘德朝当踏板的?
元泰君臣一个个,看起来正经得不得了,心里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鹤仙在此基础上,给了退役的老兵,更多的保障。】
确定了,就是拿他们当踏板的!
元泰帝没忍住,看向了姜衡。
姜衡:……
这让他说什么?
【没有自理能力的,当地养济院负责养老,当地县官对此有连带责任,军部和绣衣卫每年都会派人探查,确保不遗漏一个老兵,也不冤枉一个官员。】
这是把压力都给满了,让养济院不得不尽心,也不敢吞了朝廷给退役老兵的每月补贴,当然,这流程上的每一个人,都得想想能不能躲过军部和绣衣卫的双重探查。
【而部分有自理能力的伤兵,则鼓励他们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
对于雇佣伤残老兵做工的商铺,享受一定比例的免税政策,提高因病因伤等退役的士兵,重归正常社会的概率。
朝廷的补贴不变,但自己做工养家,与一事无成,对于这些士兵而言,心理状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
“可是伤残的士兵,身有残缺,这样还在外做工,岂不是会吓着了店铺客人?世人的眼光能让他们好受?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吗?”
固然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增加收入,可异样的眼光如何能避免?
以及还有一句话,有些臣子没说,连伤残人士都要外出做工了,我大梁朝成什么了?大国脸面呢?
这天幕怎么还是一副赞同并夸奖的语气?
“连死都不怕,还怕眼光?”
兵部尚书夏渠冷不丁的,不轻不重地给顶了回去。
还没来得及反驳的武将与被顶回去的官员四目相对,是不是哪儿不对呀?这不该是武将方反驳的吗?
倒是朝堂上,前排的那些个鬼精的老大人,有的眼中闪过了然,有的与兵部尚书夏渠对上了视线,一脸你竟然也不要脸起来了,都是同僚,还不知道你?不就是看着兵圣也被挪出来建庙了,建造了兵家学院,自己想挪屁股了吗?
夏渠不示弱的抬了抬眼皮,一株独秀,哪里比得了百花齐放?
如今朝堂上的一二品大员们,大半都是有跟着元泰帝一起打天下的“资历”在的,但元泰帝不是世家子出身,只是小地主家庭,在乱世什么也不是,一起造反的兄弟,跟着他混的,身家又能高到哪儿去?
只不过他们成功了,所以现在一个个也有家底了。
但底蕴,说实话,不多。
虽说儒家占绝对的主导,但兵家,哪一个朝代不用?只不过兵家必学保命技能,让他们都十分低调而已。
而现在,天幕已经证明太子是个容得下武将的性子,看看给士兵的待遇,士兵尚且如此,武将只会更好,更别提那兵家学院,竟也不担心武将趁机结党营私叛变,何等的气魄?
他身为兵部尚书,体恤将士不是很正常吗?
他身为兵部尚书,熟读兵书,顺水推舟推一把兵家,承一个孙家的情,不好吗?他总得给后代筹谋不是?孙家,也不会拒绝一个兵部尚书的交好。
夏渠的心思,相熟的同僚能猜到几分,但也就调侃一下,不会多加插手,谁让人家位置在那儿呢。
当下更关心的,还是天幕。
【他们不再是只能躲在家里的“废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外出做工,他们不需要怜悯。】
【而当有一个残疾的士兵走出家门,自然会有无数个跟上,渐渐的,普通百姓也会习惯,当残疾者与百姓能和谐地相处在市集,怎能不说是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呢?】
“圣不在其名,而在其行。”
“有此圣君,堪为中原之幸。”
“弘德帝虽在天幕中看似偏向法家,实则还是仁德为本,大善!”
“嗤,那太子也将荀子给法家了。”
“可不是,把荀子给了法家,还让你们名家去当讼师给法家作配,对法家可这好啊~”
“嫉妒我们强强联合了?”
“……满口胡言。”
“我说,经业书院马上就要开课了,你们这样让学生瞧见了?你们不怕丢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