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希望与图腾 (常兆)



“好了,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刚才我们介绍了石阡的由来,下面请跟随我一起开始游览万寿宫。”

导游黄桂蓉边走边开始讲解:

“万寿宫是江西会馆的别称,顾名思义,也就是江西人在省外修建的一种公共建筑物,供赣籍人士在当地聚会或寄居用,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办事处。石阡万寿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占地3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地就势而建,由西向东渐次升高,为二进封火山墙四合院式院落。建筑由东、西两个部门组成:西部为戏楼、大门、倒座及长廊;东部分三路建筑,即北路的紫云宫,中路的过厅、正殿,南路的圣帝宫。形成了院中带院,宫中套宫,墙内有墙,较为独特的平面布局。金碧辉煌的戏楼与三宫殿遥遥相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均凝聚于此。

“大家一定会问了?万寿宫,很多地方都有,石阡万寿宫到底独特在哪里呢?这首先要说到万寿宫的历史沿革,明清时代,大批赣籍军民纷纷涌入贵州。军人原为屯兵,尔后安家落户,与当地土民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西客商溯都柳江、清水河、阳河、锦江、乌江、赤水河等大小江河扶摇而上,深入黔山大地,寻求发展机遇,形成新的人群。他们为了自身利益,集资修建江西会馆,并供奉许真君(许逊)和杨泗将军,习称“万寿宫”。石阡是一个历史非常久远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当时就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元代,置石阡等处军民长官司于今治所。明代,改置设石阡府,为贵州布政使司下属的十三府之一,也就是说,石阡府与贵州省同时诞生。历史上的石阡,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是一个交通要道。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江西客商与日俱增,石阡万寿宫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修建的。据万寿宫内保存的修建碑文记披露,明万历初年,在石阡始建万寿宫,时称“豫章阖省会馆”。清雍正十三年,知府赵之垣重修,乾隆三年,知府杜理复加修葺,这个进修的万寿宫还没有现在这样的规模,格局是坐北朝南。

“后来经郡人左成宪等筹款,并派员前往江西绘制图纸,于乾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无1767年,由来石阡定居的南昌、抚州、临江、瑞川、吉安五府客商捐资改建。庙甚格局改为了坐东向西,占地面积扩大到了3多个平方,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模。现在请大家随着我看山门,万寿宫和三个山门巧妙地将牌坊,大门、山墙结为一体,以青砖仿木雕刻垒砌,既美丽实用,又节工省料,还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周围有灰塑、泥塑、砖雕神话故事,栩栩如生。

“我们现在正置身于万寿宫的前部,也就是西部,我们可以看到,大门、倒座、戏楼及长廊,构成了万寿宫西部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疏落有致,主次分明,装饰华贵,体现了万寿宫建筑艺术的精华。咱们石阡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聚居区,主要民族有仡佬族、侗族、苗族等。相传当时修建万寿宫的掌墨师是当地仡佬族人,他别出心裁地将飞檐翘角的仡佬族民居特点融入到了传统建筑中来,最为突出的是戏楼。大家请看,戏楼为面阔一间歇山顶建筑,戏楼的造型与仡佬族民居中的翘角楼厢房别无二致,这对增加室内采光和避免雨淋水沾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歇山顶建筑在古代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可见当时的万寿宫不但是地位上还是在影响上,在当地都是很高很大的,戏楼上有华丽的如意斗拱、藻井、屏风以及挂落,鹅颈橡等装饰,舞台上八块横枋上暗八仙、花鸟等浅浮雕,舞台下十五幅三国戏文高浮雕,栩栩如生,可以看出其精湛绝伦的工艺水平。感兴趣的嘉宾朋友不妨试着看一下这十五幅三国戏文浮雕,看能否认出每一个场景是什么内容。”


------------

第三四六章 夜郎之地(二)

导游黄桂蓉略为停顿了一下之后,便又继续讲解。吴总等一行人看得非常仔细,因为这是外来建筑文化在石阡的集中体现,当然,修建万寿宫时,也肯定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黄桂蓉讲解说:

“大家可能发现戏楼上有两幅对联,戏楼上这一幅是“束带整冠俨然君臣父子,停锣息鼓谁是儿女夫妻”,它的含义既是对戏台上虚拟故事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的描述。那么为什么旁边会还有一幅对联呢?这就是后来扩建万寿宫以后的典故了,后人觉得短的这幅不足以表述豫章会馆的全部涵义,于是就又在旁边立了这么一幅对联“从南抚临瑞吉以来游翠五府人才于兹为盛,合生旦净未丑而作戏少一个脚色便不足观”。“南、抚、临、瑞、吉”就是我刚才给大家讲到过的后来捐资修建万寿宫的五个地方的客商。

“万寿宫建筑工艺使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谐调一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历史上石阡古城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状况。因此于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历来为县城官民游乐聚会的场所,1936年,红军部队驻过宫里,开展了戏剧演出等革命活动,军团总指挥部的领导人曾到宫里看望了在石阡参加红军的新战士。后来,万寿宫曾改作粮食仓库,这是万寿宫能够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桂蓉讲解完毕后,王总对一直陪在他身旁的蒋副会长说道:“这万寿宫的建筑有徽派之风!”

游完了万寿宫,接着就又赶到了府文庙。吴总等人站在府文庙前,吴总说道:“庙宇旅游也是旅游中的重要一部分,不论是我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姓教有一定的迷信。”

听了吴总的话,导游黄桂蓉知道吴总有所误会,连忙解说道:“各位嘉宾朋友,这府文庙虽然有庙,却不是真正的‘庙宇’”。

府文庙亦称学宫,是古代培养封建科举人才的场所,自汉武帝尊孔崇儒,历代相承,推孔子为万世师表,重儒术以治理天下,令郡县皆建学宫,以为官绅士人奉祀瞻仰之地。故历代郡县官吏都把营建和培修学宫作为重视文教的标志。据考证,石阡早在秦、唐两代有建置。只因僻处西南边陲,交通梗阻,中原王朝更替频繁,而且北方多事,难于兼顾,孔孟儒学不能广为传播。迄明代石阡设府,立学始见于方志。

石阡府文庙位于县城东南越城路,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由时任知府李鉴修建,因在石阡设府的同一年修建,故称“府文庙”。府文庙历经战火,多次重修。至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知府董醇重修后,庙制稳定。府文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个庙基坐东朝西,庙分三进院落,院基渐次升高,由西向东自下而上分别建有庙墙、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两庑、天子台、大成殿以及崇圣祠、考棚等。解放初期,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崇圣祠、考棚等被毁。

文庙正中为大成殿,殿外为丹墀,丹墀左右为东西阶,阶下为天子台,天子台上下各有双龙抢宝和鲤鱼跳龙门巨型浮雕一块,左右列东西两庑各三间,现作为“可爱的泉都辉煌五十周年成就图片展”陈列室。前为大成门五间,其左右两间原为文武官员斋更衣室,门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大成门外有桂花古树二株,四季浓阴,八月花开,一黄一白,香飘满城。中间稍下丈余,竖立石坊为棂星门,门外为泮池及状元桥,池前左右有门题曰:“礼门”、“义路”。门外各立下马碑,大成殿之后有崇圣祠,周围绕以红墙,庙基长二十六丈五尺,阔七丈八尺。

游览完了府文庙,接着便去了禹王宫。

禹王宫又称水府阁。坐北向南。中轴对称。原有牌楼式山门、戏楼、两厢、正殿、后殿等。现戏楼及东厢房已毁。占地面积约1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平方米。内有石、木雕刻图案多种。禹王宫正殿、后殿均有大梁题记。正殿大梁题记为:“皇清嘉庆贰拾年岁次乙亥立”,即公元1815年;后殿大梁题记为:“皇清乾隆乾隆肆拾伍年岁次庚子立”,即公元1780年。这是迄今发现的石阡境内现存最早的古代木构建筑。

看完了禹王宫,又去看了启灵桥。

启灵桥又名“石阡大桥”,位于城西北龙底江上,东抵汤山镇平桥街北端,西抵临江楼南侧,古设木桥于此,名“河下桥”。明万历十年(1582),知府袁亮创修石墩,架木为梁,取名“启灵桥”,但遇洪峰骤发,仍有冲毁之虞,清乾隆二十年(1757),知府时廷霭倡议募捐建石拱桥,经七年而竣工,共十一拱,全长一百四十米。桥上建高亭,翼鳞凌空,若长虹卧波,飞龙饮水,景观极美。桥墩呈分水尖状,可减少洪水冲力。两端拱高七米余,相向递增高度。至桥中心孔高为十米半,利于主流排泄,拱顶悬“斩龙剑”一把,意在镇慑蛟龙,免致泛滥雨水。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同治元年(1862),洪水泛滥,河水冲毁西岸三孔,遂加强木以渡,维持了15年。光绪四年(1878),郡守陈柱安、增生夏纯花倡议募捐复修,得以修缮。民国前期,桥上亭圮。解放后,经省交通部门勘定,该桥属全省大型桥梁之一,注册定名“石阡大桥”。自六年代起,政府对桥塘墩、石栏进行了加固,并改两端石阡级处为木杵桥梁,后又改为混凝土板桥,至此全桥增为十三孔跨,全长一百六十九米,高八米,桥面宽五米,安全载重十吨,为县城至省城贵阳的必经之公路桥。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