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希望与图腾 (常兆)



红五十二团在关口大田突破围堵之后,湘敌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以及龙塘民团紧追不舍,黔敌柏辉章部会同王天锡在困牛山的甘溪槽、赵家山、王秦寨一线拦截围堵,思南三间地周光荣民团赶去青岗圆,凭借黑滩河峡谷阻击红军。这样,围追堵截之敌全被红五十二团拖住了,军团主力安全南撤了,但红五十二团所剩400多人却陷入了困牛山重围之中。

困牛山三面临河,两面悬崖峡谷,四周高山包围,地形险恶。400多红军上困牛山后,四周高山都被敌军占据,后有追敌湘军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前有阻敌黔军王天锡部五、六、十三团和柏辉章部以及地方民团(在敌军中还杂有很多被抓去的和不明真相的打红军的百姓),前面和右边是悬崖峡谷。红军队伍新编,官兵不熟,途中又误食桐油拉肚,战斗中怕误伤杂在敌军中的百姓,分辨不清是民团还是百姓(民团和百姓服装一样),致使战斗不便展开。师长带着200多红军战士在前面沿着壁陡的Z字型小路,身倚岩壁半蹲着,手抓草藤,一个一个地下营盘垴到三步跳,顺河沟突围,当夜宿营老君山蒙人湾树林里。后面在鼎罐堡阻击追敌的100多红军,战斗十分激烈,红军打得英勇。狡猾的敌人知道红军爱护老百姓,便协迫当地老百姓走在前面,面对靠近的交百姓,红军战士把枪朝天打,子弹由百姓身边擦过,怕伤了他们。“红军专打穿制服的敌军,枪法好,一枪一个。”当地老百姓说。

由于怕误伤老百姓,加上红军又不熟地形,且战且走,终因寡不敌众,敌人潮水般涌来,红军来不及往营盘垴撤退而退到了悬崖边。16日下午4点钟左右,在困牛山虎井沟约500米长一段,100余红军战士宁死不误伤杂在敌中的百姓,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跳崖,为革命捐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下人类史上最为悲壮的英雄赞歌。个别被树藤挡拌,得以幸存,如陈世荣。红五十二团团长田海青在战斗中光荣牺牲。16日晚还有突围红军24人分三路,各8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分别经谢家坡、干田湾、观音寺等三处上坡去晏家湾、国荣方向撤退而去。

17日午前,军团部从国荣出发重抵甘溪,夜穿越石(阡)镇(远)大道出石阡去黔东根据地,24日在印江木黄与另一支的红军主力会师。

困牛山战斗,群众被红军壮举感动,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和收养红军伤员,伤好后,还给予盘缠(路费)回家。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照习俗到红军跳崖遗址凭吊纪念红军壮士。

困牛山战斗是甘溪战斗后红六军团粉碎敌军“会剿”和“歼灭”企图,胜利突围出石阡的战斗;是红52团服从命令,听党指挥,胜利完成断后任务的战斗;是红军舍身为民,用生命诠释革命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战斗。

导游黄桂蓉讲完了红军的战斗故事。吴总见天色尚早,对导游黄桂蓉了道:“小黄,时间还早,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石阡的民族文化?”

黄桂蓉看了一眼蒋副会长,蒋副会长说道:“小黄,你就给吴总他们介绍一下!”

导游黄桂蓉说道:“石阡民间保留着多种充满生活情趣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在春节、元宵期间的“玩灯”之俗;在祭祀秧神、朝山拜佛的木偶戏;在庆坛还愿时演出的傩堂戏等。传统民族灯戏有龙灯,分为毛龙、狗龙、狮子龙、棒槌龙;农耕劳作间歌舞如打薅草锣鼓;茶灯。”

于是,导游黄桂蓉一一地介绍了几种民间民族文化。

仡佬毛龙,起源于古代仡佬民族对“竹王”神崇拜,其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仡佬毛龙以“灯班”为组织的民间传承形式延续流传县境内。毛龙龙头、龙身全是竹子编扎的骨架,形如蛇身,尾似鱼尾,龙头有“麒麟”和“鸡颈”两种。龙身长15至25米,分七栋、九栋、十一栋、十三栋,每栋2米。龙身用须状的五色“火草杆”编扎后全身毛绒绒的。有的灯班玩毛龙还伴有两条“狗龙”相随。玩毛龙是仡佬村寨集体行动,队伍配有专门的打击乐队,打击乐有固定的曲牌。每年毛龙灯会是仡佬族盛大的文化活动。其信仰崇拜包括六个文化要素:1、龙神信仰(传统故事、敬龙神仪式、敬龙神场合及用品、敬龙神诵词)。2、附属、图腾、神灵信仰(竹王崇拜、盘瓠崇拜、民间佛、道崇拜、原始崇拜)等。3、编扎工艺、选材(竹篾、彩纸、编扎技术)等。4、玩技(上桌、过独木桥、双龙抢宝、单龙戏珠、懒龙翻身、天鹅抱蛋、犀牛望月、螺丝旋顶)等。5、念诵表演(开光、请水、化龙、开财门、敬神、求子)。6、打击乐的鼓点曲牌构件等。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傩戏,在元代时期,石阡就有傩戏活动记载。到了明朝时期,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石阡府志》中也有了关于傩戏活动的记载。清康熙三年(1664年),推官陈龙岩在《石阡府志》“奇观论”中写道:“阡属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沅间风。秋尽冬来,腊余春前,比户春傩鼓角,铙笳铃锣,歌唱之声,响彻昼夜”。民国时期,境内傩戏班100余个,经常在县城、本庄、白水沙、龙塘等地演出。其中著名的有晏明姚绍清傩戏班,乐桥王清廉傩戏班,公鹅吴忠仁傩戏班,青阳陈正中傩戏班。解放后,傩戏演出被视为搞“封建迷信活动”而加禁止,只在最边缘的农村有少数活动。1979年后,傩戏文化引起重视,县内傩戏班逐步恢复发展。至1985年,傩戏班已恢复23个,傩戏艺人发展到170余人。

石阡傩戏分6个流派。一、茅山教派:青阳乡科甲弯商家傩班,祖师59人,家传6代,汉族。二、湖南教派:晏明村新化姚家傩班,祖师32人,家传5代,由湖南保靖江石夹大坪田法龙传,侗族;乐桥村柿花坝王清廉傩班,祖师30人,由湖南麻阳传入,土家族。三、湖北教派:乐桥乡双山傩班,传6代、汉族。四、淮南教派:枇杷乡楼房杨家傩班,祖师38人,家传5代,侗族。五、河南教派:枫香乡新屯谭家傩班,祖师谭法旺从河南安阳学成,家传6代,汉族。六、四川教派:枫香乡银丰陈家傩班,从四川秀山熊法清处学成,家传4代,仡佬族。

石阡傩戏包括法事、正戏、外戏和傩技四种形态。法事包括开坛、起神、发文、立楼扎寨、开(放)兵、搭桥、回香、申文、请水、合神、献红花、开光、洒净水、游城破狱、领性、上熟、送圣等20多项内容。主要构成请神、酬神、送神的古傩戏遗意。法事的宗教成份和迷信色彩甚浓,有的唱段直接采用了佛教、道教诵经的调子。做完法事后紧接演正戏。

正戏是法事的调剂和补充,以第一人称出现。虽然正戏演的是关于神的故事,但故事中已具有简单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刻画。其中和尚、开山等具诙谐个性,演出中常使用地方口语插科打诨,调笑逗趣,形成比较质朴、简单的戏剧形式。音乐唱腔是正戏的主要部分,县内傩戏班上演正戏有《扫地梅香》、《唐氏太婆》、《甘生赶考》、《勾判》等24个。


------------

第三四八章 石阡的民间文化(二)

外戏是法事完毕后的一项活动,与法事脱离。ran?en ???.ranen`外戏可在傩堂中演出,也可在傩堂外演出。演出题材与神无多大关系,纯属为娱人而进行的一种戏剧形态。由于参演者仍是傩班人员,因此带有一定的傩活动痕迹。表现在剧本上以对子戏为骨架,保留正戏中唱十二月形式及其他套语。音乐一曲到底或两首曲调维持几场的情况较为多见,反映了外戏仍是一种尚未成形的稚拙的戏剧。

四种形态的共同点,是音乐采用甸鼓伴奏,每句结尾都有帮腔重复。且字多腔少,排列灵活,折节多变,有很大的即兴性。

傩戏的音乐分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法事主要用傩腔,间用少量禅腔、道士调;正戏用民歌小调,插有少量傩腔;外戏借用其他剧种腔调和民歌。傩腔的总体结构为单曲并置体、不同调子前后相列而不相连,相列也无一定要求的规律。傩腔调式区分,有羽调式类、徽调式类、宫调式类、商调式类。由于傩戏中女角由男性妆扮,因此女腔使用假声,男腔使用真声,男女腔相接时,往往相差五度,形成近关系转调。锣鼓由一锣、一鼓、一钹、一马锣组成。锣鼓经比较简单。

仡佬敬雀节。古老的仡佬族村寨曾遭受一次巨大的洪水灾害,眼看整个村庄将毁于一旦,一仡佬先民将刚出生的婴儿放在一个葫芦里,葫芦被洪水冲走,漂呀,漂呀,浪起浪落,婴儿在葫芦里不住的啼哭,一只神鹰在空中盘旋,发现葫芦,迅速将其抱起,飞呀,飞呀,飞到佛顶山脚下……婴儿得救了,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繁衍子孙。被葫芦和神鹰搭救仡佬先民的故事世代流传,于是,“葫芦神鹰”成为仡佬族图腾。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仡佬人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杀鸡宰羊,举办集体祭祀,纪念拯救仡佬祖先的葫芦神鹰。祭祀后,还要表演本民族特有的舞毛龙、傩戏等传统节目。敬雀节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而且蕴含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及佛、道等宗教的文化理念。因此,仡佬族敬雀节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