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人结婚都有一定的程序。先由男家托媒婆向女家提亲,女家即便满意,为显示女儿身价高贵,一般都不一口应允,媒婆得跑两三趟,并带上鸡、酒等见面礼,如礼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办酒席,白天摆出陪嫁品任人观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迎亲时,迎亲花轿由媒婆带队,推选族中一位德高望众者为押礼先生,组成迎亲队。迎亲队拂晓出发,一路上唢呐、锣鼓配合吹奏迎亲曲调。新娘上轿前,由福寿双全的妇女帮助开脸、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宽袖长袍嫁衣,并配上“背镜”。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花轿前挂铜境,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仡佬族的大多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但也有自己特殊的民族节日,如敬雀节、吃新节、拜树节等。在这些节庆活动中,最具仡佬族特色的要数“敬雀节”和“毛龙节”了。
“敬雀节”是石阡尧上仡佬族人祭祀神鹰和十二只彩凤,祈祷五谷丰登、家业兴旺、子孙发达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在古历二月初一举行。尧上祠堂旁的坝子上高耸的葫芦神鹰架就是当地的图腾。“雀”是仡佬族人对飞禽的统称。“敬雀节”这一天,村里人把糍粑送到山上的枝桠上等鸟来食,希望它们不要伤害田土中的禾苗,不要偷吃包谷、红苕、谷子,以保春种秋收,五谷丰登。祭祀由身穿法衣的仡佬族人,在锣鼓声中念念有词中进行,过程庄严肃穆。祭祀结束后,表演极具地方特色的傩堂戏、木偶戏、毛龙、茶灯、铜号唢呐以及仡佬族山歌、民歌、情歌对唱、燃烧篝火等,其中,广为流传的仡佬民歌更是丰富多彩,极俱魅力,如《情姐下河洗衣裳》已唱响华夏大地。
“仡佬毛龙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族的“竹王”崇拜。石阡“仡佬毛龙节”于二00六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侗族。侗族先民为古越人一支,唐代由岭南入黔、湘、桂边境定居,石阡境内侗族有杨、冯、罗、张、王、梁、饶、姚等48个姓氏。其中,以杨姓为最,杨姓多尊崇五代后梁城的刺史杨再思为祖先.
侗族妇女穿青色百褶裙,长大裤脚镶花边,束围腰,系飘带,足穿卷鼻云钩鞋。上装分季,一般冬春着右衽无领衣,衬胸襟,头挽盘髻,插银梳或木梳。男子穿右衽无领短衣,长大裤脚,束腰带,青布大包头,后来有所改变,妇女穿长装都是右衽无领,布扣五颗,裤子上裤腰,喜欢包白帕或者丝帕,系绣花围腰,男上装为对襟衣布钮扣五至七颗,老人则穿长衣右衽无领。
------------
第三五0章 石阡的少数民族(二)
侗族人喜欢喝油茶,先将糯米煮好晒干成阴米备用,逢年过节或贵宾至家,即将茶叶炒焦黄,加香油和盐煮开,掺上阴米熬煮,连茶叶一起吃。春节期间,则将粑粑搓成小颗和油茶一起煮食,味香可口。清明时节,上坡采摘薅菜、清明菜,煮熟切细,配上板栗、花生和猪肉,与大米蒸熟,称“八宝饭”或“清明饭”。
侗族人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他们建造的翘角楼房,别具一格。翘角楼竖于正房两侧,一般2到3层,人住楼上可以避潮。“远望弯挑直上,近视楼层对出,两个弯挑,象征两把弯刀,驱瘟逐邪”。另一个含义是祖先用弯刀对付外辱传下来的纪念。侗族风雨桥是建筑在村前寨后沟溪上的长廊式木板桥,是侗族主要的标志之一。此外,还有水标、田标、路标、家标、鱼标、寨标与特标等标志。
侗族定居石阡后,最初青年恋爱,婚嫁比较自由。农闲时,男女青年在夜间围坐“火堂”,女的唱歌,男的吹木叶或竹笛伴奏,称“引歌座坐月”。经互相往来,男女双方如果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明末清初,由于多民族杂居,尤其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侗家婚嫁也逐渐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进行。侗族人的婚姻习俗,采用“定根人钱、下书”、打书单、讨庚、迎亲”等礼仪。
侗族人死后,都要请阴阳先生择吉地安葬,择吉时抬上山。富裕人家或有名望的人家,有备三牲九礼祭奠亡灵。
死者停柩期间,直系亲属之晚辈,不准卧床休息,不准在灵柩前吸烟饮酒进食,并禁食荤腥。殉葬忌用铁器和桐油漆过的器皿,三年内不能写红对联,不包粽子,不孵小鸡,称为守丧三年。
每年冬季要杀牛祭祖先和祭“湖耳青草大王”;祭祀飞山庙,纪念十侗首领杨再思;春节时,为庆贺元宵,开展“毛龙舞”娱乐、玩茶灯等。
苗族。石阡苗族的祖先,为五陵蛮和五溪蛮。东汉马援伐五溪,迫使苗族西迁,沿清水江、苗岭深入贵州腹地散居。境内高山和边缘山区的苗族还保留有过去的习惯,常年穿草鞋打绑腿,讲苗语唱山歌。而生活在城镇和交通要道的苗族,为免遭歧视逐渐从汉族习惯。
石阡境内的苗族妇女多穿栏杆线条镶边、袖套绣花的服装。系花围腰,胸襟领扣喜银质,头上包折叠整齐的大圈青帕子,插银花吊吊头饰,耳戴大长银耳环,手戴银圈。苗族的围裙类似百褶裙,裙上多刺绣凤鸟花草,大都喜欢穿青色服装。
县境内的苗族人民,喜欢喝酒吃肉,除家禽家畜外,对飞禽走兽都喜欢,还喜欢吃酸的东西以及腌腊制品,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川”的说法。他们将一时不能吃完的鱼、肉、瓜菜之类配香料加盐腌上封存,经年之后取出炒食,别具风味。
山高林处,层峦叠嶂的高王、聚凤、坪山、甘溪、五德、石固、青阳等偏僻乡,是县内苗族的主要聚居地。
苗族的婚嫁,历来比较自由,大多是本民族开亲,一夫一妻制。以互相对歌选择伴侣,新娘出嫁时不坐轿,也不哭嫁,而是聚集亲友,邻寨青年男女整夜唱歌。迎娶时,新娘要打伞,自己走到婆家。
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一是纪念苗族英雄亚努于四月八日战逝;二是纪念牛王菩萨生辰;三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祖的诞生。六月六日是纪念苗民六个祖先的节日,并把所有的衣服、被子晒出,俗称“六月六晒衣服”。
老板介绍完石阡的几个少数民族,时间也不早了,吴总让田理麦给每人买了一小袋苔茶。
一行人从茶馆出来,又去街市上逛了一圈之后,便回到了宾馆。
回到宾馆之后,又去泡了温泉。
第二天早晨,蒋副会长和导游黄桂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宾馆,导游黄桂落说道:“吴总,我今天的行程主要是看两处民族村寨。在之前,我们到汤山镇是车览一番。”
听说是车览,田理麦笑着说道:“小黄,车览二字是行话吧!?”
导游黄桂蓉笑了笑,没有回答田理麦的话,而是转头对蒋副会长说道:“蒋会长,吴总车上关于汤山镇的讲解就拜托你了!”
蒋副会长仍然吴总的车,导游黄桂蓉坐田理麦他们的车。
上车前行,导游黄桂蓉便解说道:“汤山镇为石阡县城所在地,是石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一九九二年就被列为了首批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
“汤山镇的历史文化街区由八一路、府城老街、石板街构成。八一路东西有越城路和长征路,越城路上有万寿宫古建筑群、府文庙、东岳庙、城隍庙等文物景点;长征路有天主教堂关,也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军团指挥部,它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县城古巷道、城隍庙相连;府城老街由醒狮街、新民街、民主街和平桥街四条平直街道贯通而成,全长近两公公里,街宽八米,有建于明代的启灵桥、形成于明清的古街道、巷巷相通的古巷陌和城南古温泉等文化旅游景点;建有仿古城墙的石板街临河而立,与府城老街毗邻背靠,彰显石阡古城风韵。府城老街和石板街北端连接启灵古桥,南端连接城南古温泉,正是这些保存完好的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魅力石阡增添了不尽的风采。”
车子穿街而过,很快便“车览”完毕。之后,直接驱车赶到尧上仡佬族文化村。
到了仡佬族村,导游边带领吴总一行参观游览,边开始讲解:
“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是佛顶山景区的主体景点,座落在神奇而美丽的佛顶山脚下,南接镇远氵舞阳河,西接遵义地区的大乌江,是一个依山傍水、竹林掩映的秀丽村庄。全村面积3.8平方公里,现居住着五十户仡佬族人家,有‘仡佬第一村之称,仡佬族是热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进入仡佬村,整个村寨都带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吴总,各位佳宾朋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停车场,我们将以这个地方作为今天尧上之行的起点。首先我将带大家参观这里的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我们石阡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温泉资源,还是一个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期曾两次经过石阡,在这里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34年10月7日,红军某军团在西征途经石阡甘溪时,军团前卫部队遭遇湘﹑桂﹑黔三省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兵力的围追堵截,前卫指挥员指挥前卫部队在这里仓促应战,打响了历史上的甘溪遭遇战。由于红军长期转战崇山峻岭中,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恶劣,加上疾病、饥饿侵袭﹑又是仓促应战,就在尧上这一带,就牺牲了四十多名红军指战员,英雄、烈士们长眠在了这里,解放后政府就修建了这座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让后代们经常缅怀这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英雄们吧!”
相似小说推荐
-
无限万界作死 (一梦封神) 起点VIP2017-09-04 异术超能不作就不会死!可是,当段轩醒来发现,他不作真的会死,这就尴尬了。为了活下去,他只能拼...
-
重生之我的漫画 (神光侠) 起点VIP2017-10-16 都市生活重生了干什么?刘硕选择了自己的梦想,画漫画。国内的漫画市场不景气又如何?盗版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