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希望与图腾 (常兆)



导游边走边继续讲解。

“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对面那几座山峰象不象微微隆起的鱼背呢?因为形状很象两条鲤鱼而得名‘雌雄鲤鱼岭’,‘雄鱼岭’在前,长约四十米,高约二十米。‘雌鱼岭’在后,略显短矮,两条‘鱼’的头部都紧靠着两棵大小不同的侯栗树,首尾相连,好象难分难舍。前面的是邓氏祠堂,左边是生态池塘,据传说是两条从长江中飞腾出来欲去求道成仙的鲤鱼,飞到尧上上空时感到口渴,见到地面上有一口鱼塘,便想下来喝点水再继续前行,但是鱼塘太小,连一条鱼都容不下,怎么能容下两条鱼呢?两条鱼就这样被困在了鱼塘,再也不能动弹,最后化作两座小山,大家觉得象吗?

“吴总,现在我们来到这个仡佬寨举行活动的院子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葫芦鹰,这葫芦鹰是我们仡佬族的图腾。就象苗族崇拜牛,彝族崇拜火一样,我们尧上仡佬族对鹰以及所有的鸟雀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为此,仡佬族祖先留下了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敬雀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每家每户都要做糍粑,宰杀猪、牛、羊、马四牲祭祀神鹰,祈祷家业兴旺和五谷丰登。除此以外还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艺术节目:舞毛龙、傩戏、薅草锣鼓、木偶戏等。

“关于‘敬雀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的仡佬族人过着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扰乱了整个村寨的平静,在整个村寨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在二月初一这一天,一只神鹰叼来一棵仙草,放在一仡佬家的堂屋的桌子上,这家病得轻的人觉得奇怪,就试着吃了一点,立觉病体轻松,就将这棵仙草分给寨内所有的病人吃,结果得病的人都好了。因为神鹰为他们送来了灵丹妙药,在危难之际挽救了整个村庄人,从此为了纪念挽救他们于危难之中的神鹰,便将它作为图腾,并世代传承下来。从此,仡佬族人把二月初一定为‘敬雀节’。”

导游黄桂蓉带着吴总等一行人来到了寨门口的广场上,很明显,这块广场是后来修建的。

广场占地面积大约有两千平方米,为水泥石板结构,旁边有一口生态鱼塘,如果客人夜宿在此,可以到生态鱼塘体验一下垂钓的乐趣。

再往里走,导游黄桂蓉介绍道:

“好,现在我就带大家去寨中看一看,先前我们已经讲过,仡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来到仡佬民族村,要进入山寨,喝拦路酒、听拦路歌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这是我们仡家儿女欢迎远方客人的一种方式。”

走到寨口,果然就有几位姑娘和媳妇来献拦路酒和唱拦路歌。吴总等人笑眯眯地喝了拦路酒。

喝了拦路酒,一行人便往赛中走去。导游黄桂蓉手指着那一片特色房屋介绍道:“大家请看,这就是我们民族村了,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平地就是篝火会场了,每遇有有什么重大节日,全村的人都会聚集在此,燃起篝火举行大联欢,他们的民族特色都会在篝火晚会上得到体现。整个民族文化村无论从服饰到建筑、从餐饮到习俗都明显而完整地保留着仡佬族的特色,由于石阡是多民族杂居,在与汉族长期的交往融合下,他们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在创造着自己的特色,虽然他们有的穿着汉装,讲着汉话,但是他们的民族特色却融汇在他们的节日和歌舞中。比如惊险神奇的傩堂戏、诙谐幽默的木偶戏、欢声笑语的薅草锣鼓、热情奔放的拦路歌、婀娜多姿的蓑衣舞等,生动地表现我们民族村欢快愉悦的生活情绪。其中,仡佬族的傩堂戏是中国濒临灭绝的保护戏种,里面的上刀山、下火海十分精彩,最为精妙绝伦,一会我们可以在民俗陈列馆中欣赏到。仡佬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过古夜郎国的民族,民间俗语常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仡佬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逐渐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献记载,有红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等称呼。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由于与邻近诸民族的长期交融,语言逐渐发生变异,主要使用汉语,并通晓相邻民族的语言。”
------------

第三五一章 石阡的民族村寨(一)

导游黄桂蓉的讲解虽然没有什么起伏跌宕,略显平铺直叙,但讲解吐词很清。

田理麦悄悄对蒋雯雯说道:“雯雯,你觉得小黄的讲解如何?”

“麦,别打岔,听讲解!”蒋雯雯说道。

导游黄桂蓉继续讲解。

“仡佬族部分古语保存于如今石阡山川村寨名义之中,以仡佬族的古称、自称和他称得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导游黄桂蓉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我们石阡保留着丰富的仡佬民俗。诸如击鼓而歌的娱丧之俗;腊余岁尾的舂傩还愿之俗;过年打糍粑、推绿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测旱涝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时节说春、送财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节玩灯之俗;敬雀、谢土、吃新等节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赖子石”之俗;打薅草锣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亲之俗;送瓜、送宝、送“菩萨”等送子之俗;办“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围之俗;建房说上梁伏筮、订门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的房屋建筑特色明显,也彰显了西南少数民族突出的建筑特色。房屋形式主要有“干栏”、“千脚棚”、“塌塌房”等。而现在石阡仡佬族人则大多住的是木构架穿斗青瓦房。正房中间是堂屋,供有“香火”(神龛)以祭天地神灵和祖先,两边是卧室和厨房。卧室前屋有一火塘,火塘里终年薪火不绝,上面的木栅用作挂腊肉和辣椒等,用烟薰出来的腊肉别有一番风味。这里也是家人每日就餐处。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坐休息或闲谈。亲朋来往亦在火塘旁接待交谈。屋前为院坝,用作晾晒粮食、衣物等。院坝左右两边建有厢房,一般为二层楼居建筑,底层供贮存农具和养畜牲之用。楼上为粮仓、住房。

“仡佬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子穿开襟无领长衫,袖子较长,布扣7至9颗,多至11颗,少数无领俗称破肚衣。仡佬族女子穿大袖衣服,上衣短及腰,领口,袖口及衣服边沿都绣有花纹或用花布条镶以花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喜欢穿绣花勾尖尖鞋。外罩无袖青色长袍,用二、三串珠子悬于颈上以为饰,头上插各种银、铜质装饰品。

“仡佬族妇女善于刺绣。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亲自刺绣的嫁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架绣、挑绣、梭绣、游绣等。仡佬族妇女在鞋面、围腰、手帕、腰带、衣、裤边以及枕、帘子、荷包、褡裢等处都要绣上花样,用来点缀装饰。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

“佬族人结婚都有一定的程序。先由男家托媒婆向女家提亲,女家即便满意,为显示女儿身价高贵,一般都不一口应允,媒婆得跑两三趟,并带上鸡、酒等见面礼,如礼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办酒席,白天摆出陪嫁品任人观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迎亲时,迎亲花轿由媒婆带队,推选族中一位德高望众者为押礼先生,组成迎亲队。迎亲队拂晓出发,一路上唢呐、锣鼓配合吹奏迎亲曲调。新娘上轿前,由福寿双全的妇女帮助开脸、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宽袖长袍嫁衣,并配上“背镜”。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花轿前挂铜境,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介绍完仡佬族,或许吴总你们会问,这个地方怎么叫‘尧上’呢?关于它的来历,我就要先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邓氏宗祠’了,传说当年两条鲤鱼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为了使鱼能喝上水,特地在鱼嘴前修建了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谐音,形成了双鱼双塘的独特景观。

“祠堂,实际上当年是为了祭祀尧上村邓氏始祖创立尧上村之功而专门修建的。相传六百多年以前,一个江西的姓的一位后生,他的父辈有三兄弟,分别取名为邓大县、邓大州、邓大府,取这样的名字就是企盼做县官、州官、府官,然而却没有一个当上官。这位邓姓后生见父辈门的奢想落空,就只身外出闯荡世界,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佛顶山脚下的包溪河畔,见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一个安居乐业能过上好日子的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在耕作之余,用祖传的手艺将这里的黏土捏成碗盘盆罐,建成土窑烧制碗盘盆罐拿出去卖。凡购瓷器的人都以去‘窑上’找邓师而形成习惯叫法。‘窑上’即‘尧上’。久而久之由此形成永久性的地名名称。如今尧上村的人多数都姓邓,建这个祠堂自然是为了纪念先辈们的创业之功,现在的祠堂成了民俗陈列馆,收集了人文自然资料标本,大家可以在陈列馆中了解我们尧上仡佬族文化村的风情地貌,参观结束后,还可以看到仡佬族的傩堂戏表演。”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