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同时,严嵩也明白,王渊在刻意敲打他,因为他上次争权越界了。
  郑善夫和方献夫也有矛盾,纯粹是学术之争。
  物理学派弟子当中,郑善夫官做得最大;阳明心学弟子当中,方献夫官做得最大。两人各自发展弟子,导致中央朝廷里面,王渊和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不断发生学术理念争执,渐渐影响到郑善夫和方献夫两人。
  另外,兵部尚书凌相,工部尚书桂萼,两人之间已经有了私仇,都是各自那暴脾气给闹的。
  内阁五位辅臣,除了王渊之外,其余四个全是橡皮图章。
  可毛纪跟汪鋐这两位橡皮图章,仇怨越积越深厚。毛纪的内阁资历更深厚,但加官和散阶却一直不如汪鋐,直到这两三年才终于实现反超。汪鋐虽然能力超强,却喜欢阿谀奉承、弄权徇私,常被自诩清流的毛纪鄙视讥讽。一来二去,两人就杠起来,已经发展到互相揭短的地步。
  至于刑部尚书金罍,可谓树敌无数,满朝皆是政敌。他办事儿喜欢较真,多次惩处权贵子弟,就连皇帝最宠幸的淑妃,淑妃之父都被金罍抓进过大牢。
  吏部尚书何瑭,更是一个强力MT。他本身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犹如一个邋遢的糟老头子,在任免官员时又按政绩说话,挡住了很多人的升迁通道,也让许多重臣感到不满,他每年收到的弹劾奏章最多!
  只有礼部尚书罗钦顺,做官堪称四平八稳,朝野内外一片赞誉之声,竟找不出一个说他坏话的。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其实这才属于正常。
  王渊真正警惕的,并非改革被反攻倒算,而是“东林党”有诞生的征兆。
  “东林党”不在南京,而在中枢朝廷。
  大量士绅商贾,因开海通商而暴富。他们试图获得政治力量,一边培养子嗣科举做官,一边让子嗣拜入高官门下。他们通过政治献金,想要左右朝廷政策,甚至毛纪、汪鋐两个死对头,居然异口同声建议降低出口关税。
  这些暴富的家伙,有足够的资源培养子嗣,数十年之后必然大量入朝做官,到时候满朝都是帮商贾说话的人,岂非形同“东林党”?
  当然,这些人如今全是王渊的改革助力,他们主动跟南京“在野派”硬刚,在民间大肆鼓吹王渊改革,把皇帝和首辅吹捧为千古罕见的明君贤相。
  朱载堻的儿子继位,恐怕有够头疼的,很容易被商贾阶层绑架。
  前阵子,朱载堻设宴邀请王渊,君臣二人在西苑闲聊。
  朱载堻问:“先生,如今国库丰盈、四海承平、万国来朝,还有什么须当努力的?”
  王渊说道:“当防止商贾做大,防止商贾干涉朝政。”
  朱载堻笑道:“先生一力开海,又自办工厂,世人皆称先生为天下第一大贾。先生为何还要警惕商贾呢?”
  王渊回答:“商人逐利,即便坐拥万金,也会与小民争一针之利。商贾既已大兴,今后商家子弟必定大量为官,他们只会帮着士绅商贾说话。国家之利,百姓之利,皆可夺之,皆可卖之!”
  朱载堻表情严肃起来,问道:“先生可是要抑商?”
  王渊摇头说:“不可抑之,只可控之、驭之。商贾犹如猛虎,必须关在笼中,一旦放出就会择人而噬。陛下只需记得孟子之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民’非士绅、非权贵、非商贾,而是天下亿万百姓。民安,则社稷稳固,则天子垂拱而治天下。民危,则国危,则天子有难,则士绅、豪强、商贾兴风作浪。利小民而弱士绅、豪强、商贾之策,可为之;害小民而利士绅、豪强、商贾之策,切不可行之!”
  朱载堻若有所思。


第681章 惠及穷省
  文渊阁,内阁会议。
  王渊开场就蹦出一句:“唉,国库积钱太多了。”
  毛纪忍不住打趣:“太傅之忧,殊为罕见也。”
  王廷相也说:“还有嫌钱多的?”
  王渊摇头道:“大明富裕之省,银钱泛滥,物价腾贵;大明贫穷之省,银钱稀缺,民生凋敝。此必虑之!”
  说白了,白银和铜锭大量流入,朝廷每年都在不断铸币,造成富裕省份的通货膨胀。
  刚开始,士绅大贾要么把钱放在地窖,要么把钱拿去大肆购买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通胀。但随着商业大兴,白银、铜锭加速流入,富裕省份的通胀还是没能压住,个别地方的正常米价,已较正德年间翻倍。
  而在陕西、贵州等穷省,由于百姓必须用银币或铜币纳税,导致平民手中总是缺钱可用,钱变得越来越值钱。那里的富人于是囤积银钱,不断放高利贷,如此恶性循环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现象,是一条鞭法改革造成的,继续以前的实物赋税就没这种烦恼。
  历史上,张居正改革的负面影响更恶劣,因为交税只能用白银,而百姓平常赚的却是铜钱。
  这就相当于,你平时打工赚人民币,交税却非得用美元不可,“火耗”便是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手续费。
  当时,西班牙若能稳住,大明经济就能稳住,西班牙财政破产之后,大明财政也就跟着破产。明末经济非常古怪,白银通货紧缩,铜钱通货膨胀,崇祯在位时,粮食白银价几年时间下降70%,粮食铜钱价却同比涨了十倍。
  两个字:银荒。
  偏偏朝廷税收只认白银!
  王渊的改革政策还好,提前进行了币制改革,老百姓用铜钱交税也行。现在说是岁入三千多万两银子,其实朝廷收到的大部分是铜钱,太仓库为了装铜钱不得不进行扩建——太仓库不仅是仓库,更是储存钱币、粮食及各种物资的军事城堡,那里有城墙和驻军在把守。
  王渊虽然对经济学没啥研究,但各省的情况他却熟知,而且是高屋建瓴的观察全局。他简单解释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说道:“必须让富省多出的银钱,流通到穷省那边去,顺其自然是肯定不行的,直接给穷省百姓送钱更不可行。”
  张璁理解得最快,点头说:“此事确实棘手。”
  汪鋐也大致明白情况,问道:“太傅可有定策?”
  王渊说道:“我仔细考虑了大半年,只想出一个办法。每年岁入最少的五个省,以及北方各边镇,总督上任皆带十万两银子过去。这十万两银子,有灾赈灾,无灾则修桥铺路,或者修建水利工程,或者修建边疆长城。一切工程,皆不得招募役夫,只许雇佣农闲百姓。如此,农民和游民有了收入,商贾也能因此获利,地方也得到兴旺发展。”
  毛纪惊道:“每任总督都带十万两赴任?”
  王渊说道:“只是穷省和边镇总督才有银子,而且若有大灾发生,总督可申请追加银两。”
  王廷相问:“财帛动人心,如何防止总督和地方官员联手贪腐?”
  王渊笑道:“杜绝不了,只能尽量监察,每个总督赴任,都派一个给事中跟着。给事中可带典薄账房,随时记录银钱去向,若事后查出重大问题,给事中不论是否贪腐,皆与总督同罪而论。”
  内阁重臣面面相觑,竟有强令总督带着银子赴任的事情。
  今后穷省和边镇总督,绝对会变成香饽饽,而且一个个手握实权。地方商贾为了承包工程、出售物资,必然争相巴结新任总督,稍微有能力的总督都能轻松办事。
  王渊说道:“诸位若无异议,吾这便上疏陛下了。”
  能有啥异议?
  都是王渊说了算。
  无论君主或大臣,最能获得权威的事情,便是重大军事胜利,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而王渊,已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只这个就能让所有人闭嘴,更何况他的改革还让国库溢出来。
  张璁仔细思考,赞道:“太傅此法,便如以工代赈。只不过并非赈灾,而是赈穷。”
  王渊笑道:“不是赈穷,是赈钱荒。穷省的富户肯定有钱,但银钱不断升值,他们不舍得拿出来用。富人的钱藏起来,穷人的钱都交税了,市面上的银钱愈发稀缺,钱就变得越来越值钱,市面上的钱于是更加稀缺。如此恶性循环,必须从外部输钱进去,总督带十万两银子赴任勉强可以缓解。此非定例,若有朝一日,国库也缺钱,未来君臣亦可取消。”
  至于贪污,只要别太过分就行,王渊对官员贪污还有容忍度。
  身边有给事中盯着,给事中又都是些小年轻,稍不注意就会把事情捅出来。因此,但凡聪明又想贪钱的总督,多半会从工程方面下手,比如吃回扣啊,又或者让亲友参与招标啊,只要别搞豆腐渣工程都还算凑合。
  修桥铺路,兴建水利,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有利于地方的持续发展,即便银子被贪走一半也值得去做。
  朱载堻收到王渊的奏疏,绞尽脑汁愣是没想明白,只能把老师召去乾清宫。在详细解释之后,朱载堻仍是半信半疑,但还是批准了王渊的建议。总督几年一任,任期最长的甚至能达到九年,就算一年一任,全国每年也只拨百余万两而已,这点钱对大明来说不算个啥。
  内阁政令一出,满朝皆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