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时间不早,还要赶往下一处据点,徐泽邀和诜上马,边走边讲。
“和知州,不谈什么汉人、契丹人和根本就不存在的大义,就说辽人什么情况下才能向我们投降?”
徐泽这个问题难住了和诜,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赵宋立国以来,宋辽两国数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被生擒而投降辽国的宋将不少,但反过来投降赵宋的辽将却极少。
后世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会能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样的事在这个时代非常稀缺,才会成为传奇。
要讲辽将不愿降宋的具体原因,太多了。
诸如赵宋武人地位低下、宋人打不过辽人让人看不起等等,一讲一大堆。
“相公的意思是,不管如何,都必须堂堂正正的打败辽人,才能让他们归心?”
和诜沉思了好一会,才得到这个答案,但说得还是没有底气,毕竟宋辽之争中,被生擒却坚决不降的辽将多了去。
徐泽没有正面回到他,而是又问出了另一个问题。
“辽人接连败于金人之手,近些年内忧外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
接连不断的天灾,还是君昏臣奸朝政混乱,抑或金人的强势崛起?
和诜虽然读书不多,但也是做了七年知州的人,对辽国的情况知道一些,考虑问题也不会太简单。
这个问题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似乎都能说的过,但这些答案与徐泽的刚才的话似乎又搭不上边。
“下官以为,主要原因还是辽国朝政混乱,致使金人坐大。”
徐泽不置可否,看着满头白发的老将,问道:
“本官早年曾出行辽国联络女直人之事,和知州应该知道吧?”
随着徐泽不断搅动赵宋风云,其人当年的事迹早就成为了广为人知的传奇,和诜当然也知道。
“下官略略知道一些。”
“辽国道宗晚年时朝政确实混乱,但耶律延禧即位后,比起他祖父晚年的表现还是强了不少,以其人对国政的用心来说,比起咱们的赵官家更是强上不少。”
“这!这——”
和诜难以接受徐泽这个论调,却又实在无法反驳。
他对辽国的朝政知之不深,但本国教主道君皇帝的荒唐和朝政的混乱,却是无法自欺欺人的。
若不是眼前这位大反贼这些年来一直南征北战,为大宋平定了众多的叛乱,甚至起兵后还及时收手,为朝廷保留颜面和元气,大宋会乱成什么样子?
徐泽见和诜心有所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既不是天灾,也不是人祸,而是辽国的军队不能打了,就这么简单。”
“啊?”
和诜被徐泽的话给镇住了。
徐泽这个答案当然取了巧,但辽国这种野蛮国家,还真是这样。
只要有强军在手,有矛盾便解决矛盾,实在解决不了矛盾,也能靠强悍的军队解决有矛盾的人,只要辽国的军队还能打,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见和诜似乎听懂了自己的话,徐泽仿佛绕口令般接着讲。
“其实,军队不能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朝政混乱和吃不饱饭,也可以说是天灾和人祸。”
“下官似乎懂了一些,可这不正是我们北伐的大好时机吗?”
和诜之前想的辽国人心乱了,不想打。
但不想打不代表不能打,所以,其人主张要抓住大义,吊民伐罪,尽量瓦解辽人的斗志,以避免打仗。
现在徐泽却说辽国的军队不能打了,这不更好!
徐泽看着和诜笑而不语,后者一头雾水。
“哎!相公别逗下官了,还请直说吧。”
“你觉得辽国存在的问题,在赵宋又如何?”
和诜当然知道大宋的军队不管什么时候都打不赢辽人。
可徐泽若是要北伐,必然以他自己的军队为主,这可是一支能打的军队。
“以相公的练兵手段,再整顿河北兵马,下官不认为还拿不下燕云。”
徐泽暗自摇头,这赵宋,皇帝打仗发阵图,文官打仗瞎指挥,就连最专业的武将打仗也这么儿戏么?
“和知州,你且告诉我,灭国之战,打的是什么?”
和诜试探的回答道:“人心?”
他其实不想这么回答,打仗么,想那么复杂做甚?
咱们武夫就是负责攻城拔寨,打下地盘交给文官治理就完了,只问打不打得赢,其他的事,都不是武夫该考虑的问题。
答案当然不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心,徐泽也不想再继续绕圈子了。
“不对,是国力!”
和诜更懵了,国力是甚东西?
论国力,任何时期的大宋都要远远超过同阶段的辽国。
可是,结果呢?
国力远胜的大宋不仅打不过辽国,甚至连更弱的夏国也打不过。
徐泽看出了和诜一脸的不认同,问了一个和诜反复考虑过的问题。
“河北驻军的缺编问题,为何会越整治窟窿越大?”
“还不是没钱粮闹——”
话未说完,和诜突然有些明悟了。
其人将徐泽所有的问题串起来,隐隐明白了问题的关键。
任何事物的出现必有因果,河北兵制不振,越整顿越缺编的反常当然也有原因。
这个原因却不是表面贪污腐败、层层盘剥喝兵血,真要是如此,那统兵越多的武将岂不是能吃更多的空饷而变得更富有?
可事实上,赵宋高阶武将的确不差钱,但也没见着谁富得流油,反倒是很多武将还要通过放任甚至亲自参与走私贸易补贴军用。
宋初名将曹翰“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的诗句虽有调侃意味,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赵宋武将就算做到顶,也不怎么富,还要考虑“卖宝刀”。
和诜知雄州多年,手下有兵,又一直想着北伐,却受制于缺编和训练严重不足,自然清楚这其中的困难。
河北军队缺编问题的根源其实很简单,就是吃饭问题。
没饭吃,谁也养不了军队。


第三十九章 足兵足食再灭辽
河北路驻军吃不饱饭的问题早在国初就已经出现,其后,随着驻军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也越突出。
宋仁宗皇祐元年,户部副使包拯论御边之策时言“河北屯兵无虑三十万”,再加上没列入兵籍的乡兵,数字非常恐怖。
只以三十万算,每年需刍粮一千零二十万才能满足兵食所求,但整个河北路赋税收入加起来才勉强达到所需刍粮的十分之三。
这么大的缺口,怎么办?
除了朝廷从江南转运漕粮外,还有和籴、入中等手段获得军粮。
不过,这些手段只能作为补充,且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大量的钱,还存在运输消耗和行政腐败造成的损失问题,损耗的比率还很惊人。
驻军越多,消耗越大,即便以赵宋之富庶,也难以长期承担。
要想士兵足食,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是开辟军屯。
河北屯田始自宋太宗时雄州团练使何承矩,其人任职期间,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
澶渊之盟后,朝廷又诏定、保、雄、莫、霸诸州及顺安、平戍、信安等军,凡知州、军,皆兼制置辖区屯田事。
正是这一措施,才保障了河北路当初能养活数十万大军。
军屯之制起于西汉,后被历代延续。
这一制度对于免去百姓负担与转运粮草的困难,在一定时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也只是“一定时期”。
因为,从本质上讲,军屯就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先进制度。
徐泽当年在辽东搞更先进的集体大农庄,都要设定五年之期,因为集体农庄很难长期经营。
而军队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屯田产出分配的封闭性,注定了这种制度只能作为短期的应急手段,时间久了必然会出各种问题。
河北路军队缺编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由于种种问题,屯田越久,士兵种田的积极性就越低。
军屯产出越来越少,已经不能满足驻军吃饱饭的要求了,怎么办?
很简单,把屯田“租”给驻地周边的“百姓”耕种,军队由种田改为收租,集中精力安心练兵打仗,完美!
怎么可能呢?
能“租种”大片军屯土地的,自然不可能是一般人,而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也会默许甚至鼓励“百姓”侵占屯田。
如此一来,地一旦“租”出去就再难收得回,由此军屯之地越来越少,粮食越来越不够吃。
而且,不仅是军屯土地流失、产出变少的问题。
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隐田隐户越来越多,税基人口越来越少,河北两路的税收也跟着严重萎缩。
还有,三易回河造成的河北人口大量减员,以及大片利于耕种的良田变成黄泛区。
再加上王朝进入末年,朝政混乱,造成的军费移支、漕粮调度不力、层级腐败等诸多问题。
等等。
所有问题堆积的结果,就是原本以各种渠道供给军队的粮食都急剧减少,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养不活那么多的人,不缺编还能怎么办?
受限于出身和地位,和诜当然不可能想得这么全,但只对比雄州一地历年的数据,军粮越来越少的事实他这个知州却是非常清楚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