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长达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问题,享受“独尊”地位的儒学自然要跟着不断更新理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此时的儒并非后世的儒,也不同于前代的儒。
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朝代的儒家都不一样。
儒学这个“筐”中,逐渐承载了越来越多奇奇怪怪的东西,使之变得面目全非。
身体健康的人吃了太多奇奇怪怪的东西也会得病,更何况是集合无数人思想精华的学派。
儒学承载的东西越多,内部也就越混乱无比,从而衍生出不同的思想流派。
这种混乱状态,当然会影响到儒学作为大一统王朝核心思想的政治地位。
所以,最多几百年,儒家都必然会经历一次内部大分裂。
然后由一批天才学者将某一流派的思想推上主流地位,才能确保其学派内部的思想稳定,进而维持整个王朝的思想稳定。
然后,再等待下一个剧烈震荡的时代,呼唤符合彼时的“儒学”理论来解决时代问题,再等待进入下一次大分裂,如此循环。
赵宋便是这样剧烈震荡的时代,儒学也迎来了大发展。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以邵雍为代表的数学、以程朱为代表的狭义理学等等。
甚至,后世王阳明的心学,也发端于“此时”稍后几十年的陆九渊心学流派。
有宋一朝,儒学能产生了这么多的流派,实际是儒家在面对无法解决的时代问题时,在学术上的反思与突破,这种反思与突破也必然导致儒学再次的大分裂。
早在徐泽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儒家内部就已经出现了众多的新流派,换句话说,就是产生了诸多的裂痕,再次分裂是迟早的事。
徐泽当年放出《大同说》,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激化这一过程。
经过三年时间的充分发酵,《大同说》带来的讨论,已经使得儒家内部一直就存在的严重裂痕不断扩大。
在这种背景下,徐泽再抛出“学问根本论”,既惊世骇俗,却也能为世人所接受。
此举必然会使得裂痕严重的儒学提前迎来大分裂。
这当然是徐泽故意为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儒学的分裂而分裂。
同舟社以后建立的王朝必然会远超历代,将是疆域万里,治下万族的强大政权。
这样强大的统一王朝如果没有“独尊X术”之类的主流思想确保王朝大一统,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徐泽促使儒学分裂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它早日诞生出新王朝所需的全新流派。
经过多年打基础的深厚积累,同舟社已经具备了逐步吞并天下,且无人能够阻挡的大势。
简单地说,就是今后的同舟社可以不需要儒家,儒家却不能没有同舟社的支持。
儒家要么主动适应时代,再次完成自家学术的进化,以积极适应新时代,要么进入历史垃圾堆,再别想取得显学地位。
千余年以来,一直都在与时俱进的儒家会放弃这样的机会么?
很显然,即使部分人会因为“气节”而选择与同舟社作对到底,但仍有高瞻远瞩者会选择与同舟社合作,并积极改进儒学思想。
徐泽说的“问道天地、格物致知方是学问之根本,谁能在这个问题,甚至于单独的人文之道、格物之学上更近一步,谁就有资格开宗立派,凭借‘立言’而不朽”,还真不是忽悠士子们。
这就是他作为即将号令天下的王者发出的挑战书和邀请函,谁能替他解决这个问题,谁就能在新王朝开宗立派,并成为不朽。
至于这个全新的“儒学流派”,叫“新儒学”也好,叫“徐说”也罢,甚至叫“同学”或者“同舟社特色的新儒学”等等,统统不重要。
只要这个学派以同舟社的理念为理念,以大同天下为目标,能够指引同舟社以后至少数百年的发展就行。
天下之大,真正的聪明人何其多。
抱残守缺只顾眼前利益的人,自会把徐泽今日的授课当作挑战书,然后上窜下跳,试图掐死这异端邪说。
而真正聪明的人,已经应下了这份邀请函,并主动投身时代大潮之中,为开宗立派,成就不朽而努力。


第六十三章 天翻地覆
徐泽在大名书院平静的水面投进了一颗大石头,掀起的大浪使得原本准备科考的士子迅速分裂为两批。
想要卖身同舟社博取功名的一批自诩为开拓传承者,坚决维护圣教神圣教义的一批自然是卫道者。
两批人相互攻讦,争吵不休时,煽起这把火的徐泽却早已抽身离开了大名府。
其人再次出巡,主要检查各地落实同舟社政令,组织基础建设的效果。
相比起务虚的儒学发展方向问题,这才是眼前更有意义的实事,更是同舟社的根基所在。
赵宋北疆既无山川险要防护,又自废武功导致军力不振,面对辽国这个百年强敌,不得不牺牲河北这块传统农耕区作为国防缓冲重地。
传统农业是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行业,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普通农家种田都会休耕养田。
只是,仅靠自耕农单纯对耕地品质的有限投入,最多也就保持肥力,却应付不了造成大范围农业减产的水、旱、蝗等自然灾害。
而能有效减少这些灾害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及与农业配套的高规格道路铺设、预警信息网络建设等大型农业基础建设,注定只能由官府强力推行才有效果。
河北两路农业的问题便出在这些上面。
一面是农业基础建设为国防需要让路,人为将大量的良田改为溏泊、榆塞,以防范辽军长驱直入;
一面又是朝廷三易回河瞎折腾,使得本就泛滥的黄河失去约束,动辄泛滥决溢,两岸大片土地经过反复冲刷浸泡之后,肥力大减。
长达百年时间的政策偏向和投入衰减,再加天灾人祸多重作用,使得这片土地的整体农业基础建设持续衰退。
面积更大,耕地更多的河北两路,无论人口还是赋税,都不能与京东两路相提并论就是明证。
即便以同舟社深入底层的管理体系,一两年的时间便想让这片土地恢复鼎盛时期的承载能力也是痴人说梦。
为此,徐泽安排农曹和工曹共同制定了三年道路、十年水利、百年治河的短、中、长期河北复兴计划。
这套计划并不是相互割裂的。
比如取土修路的同时,也可以疏通沟渠;而加固堤坝、清理淤塞,既能减少黄河泛滥造成的直接损失,也可增加农田肥力。
这大半年中,共建会多次按照工曹的分工,以钱粮雇佣百姓标段施工,秋收过后,又将暂时闲置的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大项水利建设。
彻底组织起来的人力可以胜天,但在自然伟力面前,当前阶段的河北人力还远远不够。
拿下河北路后,徐泽第一次出巡黄河险堤时,曾发现了恩州清河埽和冀州信都埽两处被河水侵蚀严重的堤坝,以及其余的若干处普通险段。
事后,徐泽亲自督办,将这些险段进行有限加固,又严令各地落实汛期实应急措施。
结果,汛期来临时,还是出现了决堤,造成两百七十二名百姓死亡和失踪。
这个数据比起赵宋治下动辄万人的死亡数,零头都不到,再次证明了即使暂时治理不了黄河,有措施总比没措施强。
有官员便提议对比以往数据,大肆宣扬同舟社的爱民护民之举,以进一步凝聚人心。
这个建议报到社首这里,却被徐泽否决了。
决堤了就是决堤了,死一个百姓也是死。
拿同舟社和烂弱透顶的赵宋比烂,有什么出息?
再说,官府征得税收,服务社会,不都是该给百姓做的事么?
事情都没做成,就邀功卖乖,到底是做事还是作秀?
实际上,根本就不用同舟社刻意宣传。
华夏百姓最是单纯朴实,很容易受到统治者的忽悠;
但也最是实在,他们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清楚官府究竟有没有做人事。
自同舟社接管河北之后,各地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共建会进村后,生产互助组组织起来,就算哪家遭遇天灾人祸,有生产互助组帮忙,也不用担心地里长成的庄稼没了收成;
就算真遭遇了大难,还可以在共建会的担保下,申请同舟银行的低息贷款。
同舟社直接通过共建会下了明令,官府的苛捐杂税全部废止;
官老爷们下乡的次数多了,而且是真下乡问民情,而不是摆官威;
吃人不吐骨头骨头的胥吏们也改了笑脸,下乡办差再不敢明着吃拿卡要了;
官府惩治了不少大户,收回了很多官田,全部放出来交给下户佃种,并且佃租也下降了不少不说,还鼓励佃客养田;
地主的地一下子就不吃香了,不得法,只能跟着降租,就连以前走路仰头看天的大户们也时常跟下户们攀亲戚谈感情了。
秋收以后,官府没有再低价强制收购粮食,反而是以“保护价”定量收购。
也不需要自己辛苦运到县城,并且再受一次官府的“踢斗”盘剥,各村共建会就有代收权,而且价格比起以往的粮商收粮还要公道。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