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推测在没有稳定国内,至少是完成军队的初步整顿之前,完颜阿骨打肯定不敢再出兵,至少是不敢启动灭辽计划。
不然的话,灭辽的红利让各军事贵族吃下大半,国家却会积累更多的问题,只待其人一死,金国就会自己乱起来。
可以预见,北面两大邻居暂时会消停一段时间,而南面的赵宋,这段时间也终于平静下来了。
教主道君皇帝自与同舟社签订城下之盟后,就安分了不少,每日按时上朝点卯,按时练字作画,按时上床睡觉,并且很久都没有再出过宫了。
其人登基二十余年以来,就没有如此安静过,以至于如此陌生的皇帝让众臣竟然有些害怕。
天子胡乱折腾时,臣子们心忧国事,天子不闹了,臣子们也心忧国君——堂堂大宋天子莫非被人调包了?
好在,郓王赵楷回京时,安静了许久的教主道君皇帝终于显露出本色,让虚惊一场的臣子们终于能安下心来。
彼时,见到形象气质大变的皇三子,兴许是想到了自己万一被徐泽掳掠后的可怕场景,皇帝竟然不顾君仪,与儿子抱头痛哭,甚至因伤心过度而当场昏厥。
其后,天子龙体欠安,辍朝三日。
恢复常朝后,赵佶就抛出一道惊人的诏令:
迁都江南,立即,马上!
原因是逆贼占据河北,随时可以南下威逼朝廷。
大宋空有百万大军,却难挡叛军一击,身处开封府,没有半点安全可言。
唯有迁都江南,依托天险,方能有一丝与叛贼回旋的余地。
此议一出,众臣哗然。
国都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这里既有数百万军民,还有各种与东京、与朝廷密切捆绑的利益。
大宋并没有经历灭国大战,国都也没有沦陷,就自己迁到江南,甘愿偏安一隅,沦为地方割据政权的大宋还是“大”宋么?
迁都后,朝廷凭什么继续号令天下?
群臣凭什么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落入“敌占区”的家眷族人凭什么得到安全保障?
未战而逃,若是叛军继续南下,又凭什么号召军民抗击?
群臣纷纷劝谏天子收回成命,赵佶却不为所动,坚持要马上迁都。
皇帝御极二十余年,积威颇重,一旦定下决心,一般臣子绝不敢硬抗,敢硬抗的臣子也早被赶出了朝堂。
除了一个人——
关键时刻,刚直敢言的贤相王黼站了出来。
其人不惧天怒,引经据典,声震殿宇,说得皇帝频频侧目。
贤相的气势完全盖过了天子的威势,满朝文武,尽皆失声,无一人为天子辩解,更无人出言呵斥太宰君前失仪。
赵佶见状,只能顺应臣意,迁都之事由此不了了之。
贤相王黼不仅敢于犯颜直谏,更有治政之才,赵宋在其治理下,逐渐恢复了几许元气。
从大名府突破叛军重重阻截的名将王禀也不负众望,统兵平灭了京畿西路的叛乱,文武重臣协力同心,终于稳住了摇摇欲坠的赵宋王朝。
从军十几年,一直不得志的韩世忠也时来运转。
先是因朝廷大军折损于南乐镇,急于补充编制,其人得以由副转正,成了正牌指挥使。
之后,韩世忠又随王禀平乱,频频有亮眼表现,被慧眼识英雄的王都统制举荐,升为副将。
而经历迁都之议被顶后,天子也再次安分下来,安心做泥塑木偶。
其人只是在贵妃刘氏薨后,下诏追册贵妃刘氏为明节皇后引得臣子们讨论了一次。
还是贤相王黼发话定了调子,追册诏书才顺利通过。
赵宋这艘破船从神宗皇帝开始,就一刻不停地折腾了大几十年后,终于消停了一些。
为此,为赵宋内部稳定操碎了心的徐泽特意给朝廷上了一道贺表。
在贺表中,徐宣抚使不吝溢美之词,歌颂圣天子德布四海,赞扬文武重臣治世之表,预言大宋中兴有望。
第六十六章 野鸡科举
南北两面最不安定的金国和赵宋都安分下来,让夹在中间的同舟社能够安心消化河北,出兵燕云的时间又多了不少。
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更好的外部环境当然可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但真正决定同舟社事业发展的,只能是自身的基础力量是否牢固。
徐泽向来都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
无论南北形势如何变化,该做的事还是得做。
经过长达数月的准备,同舟社第一次科举考试非常顺利。
得益于之前徐泽课后讨论的余波震荡,参考的士子和没有参考的其他人对同舟社科举的政治严肃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考试全程没有再闹出什么幺蛾子,倒是考试的结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同舟社拿下河北两路只有一年时间,地方行政和教育体系还不健全。
大量的基层官员自己对同舟社治政理念都是一知半解,更别指望他们为同舟社选拔合适的人才了,这种事实导致很多有效的人才筛选制度都没办法落实。
类似赵宋各州取解试选才、礼部省试录榜、殿试排名授官的考试流程自然无法施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徐泽指示教曹进行了变通。
同舟社科举暂时只有大考和初试和两级考试。
大考之前,各地士子需由本籍共建会和本县学官分别出具制式考生资格认证书。
共建会资格认证具体内容涉及士子的籍贯、年龄、社会关系、个人品行等相关内容,实际就是对士子进行政治审查。
考试前,户曹向各共建会基层组织下发了专门的通知,明确相关办法和具体要求。
考试后,吏曹还会对被录取的士子进行政治复审,以防备有人从中舞弊。
科举前进行政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历朝科举都有类似的要求。
诸如提前填写“州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等,并有商贾、赘婿和罪人之后不得参考之类的规定。
同舟社政审条件大致参考赵宋,但作为旨在推翻旧社会的造反势力,“罪”与“非罪”的界定标准,自然与维持旧秩序的朝廷有所区别。
“父祖官名”不会影响考试结果,平民后代与官宦子弟一视同仁,同舟社照搬了这一条。
至于商贾子弟不得参加科举一项,徐泽暂时也没打算做出改变。
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业时代,商贾和后世的工商有本质区别,各朝在科举中单独列出这一条,自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同舟社的根基也不在商贾,自不会为了他们而坏掉其他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
还是那句话,自己的权力自己争取,徐社首不会给任何人无缘无故的政策施舍。
共建会负责政治审查,而县学学官则负责学历认证。
赵宋这些年来,已经由赵佶、蔡京君臣强力推动,逐步普及了太学、州学、县学三级学校体制,各级学校皆任命有相应的学官。
同舟社取得河北两路的时间还短,在自身各级学校完全铺开并取代旧学之前,旧的制度不会直接废止。
让旧朝任命的学官审核参加科技士子的学历,自然有风险,徐泽也没打算真靠他们为同舟社严把入口关。
实际上,年前的官员大调整中,就有一部分州、县学官被清了出去,之后因官员缺额,徐泽一直都没有让吏曹补全这些“清职”。
没有学官的县,士子可寻知县出具学历证明。
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取得本县学历认证的士子,也不是没有机会,其人还可以凭借共建会出具的资格认证,提前赶到大名书院申请考试认证学历。
拿到两个认证的士子,就可以按时参加教曹组织的初试了。
文、格两综的考试地点均在大名书院,士子与书院应届毕业生同科同考。
初试不限具体通过名额,主要是对考生的真才实学进行摸底,防止滥竽充数者。
很明显,通过资格认证和初试,徐泽的目标不仅在筛查考生,也有意通过这些配套手段,检查各地学官和共建会履职运行情况。
让考生们颇感意外的是通过初试,参加大考的考生共有八百五十九人,以往很多时候,整个赵宋省试也没这么多人!
令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初试通过的考生多,大考录取的比率也相当大!
经过紧张的等待,同舟社最终放出的榜单显示,文综、格综两试通过大考,录取为“进士”者,共计一百八十六人。
须知道,前朝科举刚兴,读书人基数太少,一科不过取二、三十人为进士。
本朝文华鼎盛,读书人的数量猛增,录取名额也随之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有二、三百人之多。
这些年,又因长期党争,导致治政人才青黄不接,朝廷再次扩大录取名额。
即便如此,赵宋今科也才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五百六十二人,而北面疆域万里的辽国每科录取不过寥寥几十人。
河北和京东还是科举不兴的“北地”,在赵宋以往的科举中,河北两路、京东两路、陕西六路,再加上河东路,十余路被录取的进士加起来,有时还没有这一半多。
由是,很多人质疑同舟社进士“含金量”。
当然,这些质疑的家伙也就私底下暗搓搓地讲几句,还不敢让太多人听到。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超级基地 (神级吃鸡高手) 番茄vip2020-11-11完结林文穿越到大唐贞观元年,获得超级基地系统,超级基地可以招募士兵、采矿、种植…&...
-
袁术霸三国 (虎啸山林多情剑) 番茄小说网vip2021-11-19完结123.9万字 ·8万人在读穿越三国却成了袁术,那个最脑残的人,冢中枯骨。做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