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讨论刘汉少白天对俘虏们的说教,今天算是真开了眼了,几万人抱头痛哭,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彩旗……不对,是涕泪横流。
在座的这些位,要说杀掉几万敌人,他们觉得自己都能办到,但是能把几万敌人忽悠的抱头痛哭,除了刘汉少之外,无人敢做此想!
尤其是孙策,看着刘汉少的小眼神直冒金光,恨不得现在就一口一个叔父地叫,只是他记得刘汉少的教诲,军中只有统帅。
虽说这些俘虏原本和俄吉勒他们相处的都还不错,安安稳稳的,加上今天刘汉少的一番说教,都有了悔过的意思,但是,他们毕竟是好几万人呀。全都送到京师去,现在京师又防御空虚,万一出点什么事,可真真是让人爆了菊花喽。
如何妥善安置这四万多俘虏,就是眼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赵云干脆地说:“大哥,我看这些人里也有不少勇武彪悍之辈,反正咱们也缺少兵士,不如就抽其精锐,充实各部,留下一帮老弱送回去京师,他们也翻不了天。”
“不行。”
刘汉少也很干脆地否决了赵云的提议。
“孔子曰的好,教化之道,在于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如今第一军这一巴掌是打得他们嗷嗷疼了,该给甜枣的时候,你不给,反而转手又把他们送上战场,他们能真心卖命么?万一真的在战场上,关键时刻出了岔子,说不定会比胡奴那帮人闹出的祸害还大。再说了,只送一些老弱回京师,干不了活,出不了力,还白白养着他们啊?”
一看赵云没落好,袁绍立刻也帮腔教训道:“老二,不是老哥说你。现在你好歹也是当旅长的人,慈不掌兵的道理你不明白吗?还把老弱送回京师养着,到底是他们打输了,还是咱们打输了?要我说,直接就地杀完,一来咱们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胡奴,二来还可以震慑胡奴,让他们看看与我大汉为敌的下场!”
还别说,袁绍这番话还真得到了孙坚、曹性几人的赞同,就连赵云自己也觉得,袁绍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刘汉少把眼一瞪,鄙夷地说道:“本初,你现在是政议院议长,不是杀人院院长!这可是好几万人哪,说杀就杀了?咱们现在,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要是把这几万人送回京师,妥善安置好了,将会是一大助臂。旁的不说,孟德开山修路要不要人?文台挖矿炼钢要不要人?就是你儿子袁谭那个水泥厂,砸石头,磨水泥,哪不需要人来着?”
袁绍反驳道:“汉少,咱们大汉那么多人,也不缺这几万。再者,之前是您一直说,要多多使用流民、灾民,让他们能够经济有来源,生活有着落,这叫什么……以工代赈。现在把这些羌胡都送去干活,那咱们的流民、灾民不是反而没活干了?”
刘汉少也反驳道:“你们家要是有了大牲口,就不能让人多歇一会,轻松一会吗?再说了,咱们的流民,那是宝马良驹,是要吃精细料的,这些俘虏都是毛驴,给把干草就行。现在流民做工,工钱是利润的四分之一,要是用这些俘虏干活,还需要给这么高的工钱吗?只要有本事,用的好,就能让他们既心甘情愿,好好干活,又不会惹是生非,乱添麻烦。”
曹操实在忍不住了,“噗哧”一笑,说道:“您都把人家当毛驴使唤了,还想让人家心甘情愿,还不惹是生非,想的可真好。”
“咋滴,不信哪?孔子曰的好……”
众人脑门黑线,自从遇上这位哥,孔子就没消停过,变得跟废话篓子一样一样的。
刘汉少才不管众人怎么想,又说道:“用人之道,在于打一巴掌,给个……”
孙策急忙纠正着说:“不对呀。统帅,您刚才不是还说,这是教化之道么,怎么现在又变成用人之道了。”
“孔子曰,都一个鸟样!”
刘汉少继续大言不惭地说:“得给他们甜枣!第一,不杀他们,也不用他们上战场拼命,让他们没有性命之忧,是不是就能安心许多?第二,不要过分苛待,还让他们吃饱饭,甚至比他们在部落的时候,吃的还饱。也许你们会想,这不就是养着他们了吗?对,就是养着他们,吃饱饭才好干活呀,你们家养个牲口不吃草啊?第三,要赏罚严明,谁干活干的好,哪怕碗里比别人多块肥肉,也算是奖赏,反之,调皮捣蛋,撺掇别人闹事的,一定要严惩!最后一条,就是要让他们看到希望,永远能够看到希望!”
第221章 高顺好像不大顺
……………………………………
大帐之中,开的却是小会,大家都挺随意的,有问有答,各抒己见。所以,听到刘汉少又是甜枣,又是希望的一大通白活,曹性都忍不住,捧个场问道:“校长,他们是咱们的敌人,咱们能给他们啥希望呀?”
刘汉少老气横秋地说道:“敌人嘛,拿起了刀枪造反,那才是敌人,要是放下了刀枪,也就算不得敌人了。希望嘛,就是人活着的盼头,活着总是要有一点希望的,连个盼头都没有,那活着也没啥意思了。比方说,他们现在是俘虏,回头是刑徒,等干满二十年的活儿,就还他们自由之身,堂堂正正的当大汉百姓,想放羊就放羊,想种地就种地,想娶老婆就娶老婆。”
曹操再次“噗哧”一声,调笑着说道:“干满二十年,出来都是老头了,要啥没啥,谁肯嫁给这样的人为妇?就算有人肯嫁,他还能干点啥?”
众人听的哄堂大笑,尤其是孙策那副贱兮兮的模样,显然他已经不是处男了,倒是刘汉少,还一本正经地说道:“这就对了。所以,咱们要把奖励和希望糅合在一起,掌握好这个度,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比如说,二十年的刑期,凡是学好倍精话的,可以给他减五年,能够认识汉简字一千个以上的,再减两年,干活肯卖力气,表现好的,再减一年,要是别人想淘气,及时揭发,勇于立功的,再减少两年。”
孙坚急忙拉住刘汉少挥舞的手指头,说道:“汉少,照您这么个减法,可能有人只需干十年,就能被放出来了。”
刘汉少理所当然地说道:“对呀,哥原本要的就是十年。他干满十年的活,出来也快成老头了,不得心急火燎的娶老婆?想娶老婆就得先拼命赚钱,娶了老婆还得生娃养娃,娃长大了还要再娶老婆……这不就是希望嘛,他们忙着呢!”
众人又笑,孙策却一脸纯真地问道:“统帅,为啥学会倍精话都能减五年,卖力干活才减一年?要是有人总是表现很好,又多次立功,岂不是连十年活也干不满?”
虽然在这一群人之中,孙策属于来洛阳最晚的一个,但是整天呆在北邙军校,受环境熏陶,一口倍精话倒也说的流利,所以,他反而不明白倍精话的重要性。
“对哟……那就让他们干二十五年好了,回头再慢慢往下减。”
众人原本正笑着呢,闻言,好像被施了定身术一般,一个个表情僵硬,有的笑容还挂在脸上,有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韦光正是个半哑巴,说的话还没放的屁多,此刻却大张着嘴,好像下巴掉下了似的。
怎么还能这么玩?
这是不是也太随意了?
一句话,二十年就变二十五年了?
随即想想,众人也就释然了,假如有必要的话,一屠一城也不是不可以,何况现在只是几万俘虏,能留下性命给他们活着的机会就不错了,又何必在意二十年还是二十五年。
曹操是把眼睛眯成缝的那一位,偷偷盯着刘汉少,怎么想也没想到,刘汉少居然会在此时把倍精话当成甜枣丢出来。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怎么让他一忽悠,就好像理所当然了呢?试想一下,用五年的自由来换那些羌胡俘虏学习倍精话的热情,再关上十来年,说习惯了倍精话,吃习惯了汉家饭,出来之后哪还有羌胡人?全都得变成大汉国人!
好像曾经汉少就说过这个问题,当时还让蔡邕办辅导班,一度热闹非常。只是后来杂乱的事情太多,大家才渐渐失去了热情,忽略了学习。看样子,汉少是一点没忘这个事,将来说不定就会有人在这事上栽跟头。
忽然,曹操有些怀疑,自己当初急着被任命官职,想要干些实事,究竟是对了还是错了?因为他发现,跟在刘汉少身边越久,好像能够学到的东西越多,见识的新鲜也越多。可是这么宝贵的机会,自己当初却没有珍惜,假如上天能够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自己愿意……算了,这词太老了,就不念了。
赵云张口问道:“既然大哥已有对策,为何还要烦恼?”
刘汉少果然长叹一气,显得忧心忡忡的样子,说道:“哥就怕京师里那些人,不能很好的理解哥的用意,把这事办毁喽,所以,哥想派个人回去,妥善处理此事。”
绕了一大圈,原来汉少的用意在此!
袁绍忽然觉得后脑勺很痒,所以,摘了帽子,一直挠头。
曹操忽然觉得耳朵眼不舒服,所以,歪着脑袋,一直掏耳朵。
孙坚大概是手指甲没拾掇干净,所以,低着头专心抠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