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新书 (七月新番)


  以朱祐为首的一众“文臣”则有不同看法,力劝刘秀道:“杀俘不祥,所俘赤眉虽众,还能比江东盗寇、山越多?大王推心置腹,能收贼寇之心,或许也能令赤眉死心塌地。”
  刘秀没有表态,冯异、邓禹带兵在攻略荆南,那才是吴国主要进取的方向,他遂问了目前在身边最受他信重的来歙:“君叔以为如何?”
  来歙与刘秀是发小、亲戚,说话也耿直,只问刘秀:“大王虽胜于彭城,手中约合有扬、徐及半个荆州,如今可能与第五伦对抗?”
  刘秀有自知之明:“不能。”
  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五伦手里的地盘,皆是关中、河北膏腴之地,江东、淮南虽在汉朝有所开发,但也完全不能与之相比,论数量,魏国只要稍稍恢复,就能轻松发动十万、二十万大军远征。而吴国倾国之力也勉强才能凑出这么多人,论质量,丹阳劲旅,不一定能敌过幽并骑兵。
  来歙:“然第五伦残暴,近来从赤眉俘虏口中得知,魏军竟在定陶屠俘,杀戮万人,济水为之不流,除了交战俘获外,赤眉残部大多远避魏军,不肯就范。”
  “大王杀逢安,已报爱将、族弟之仇,赤眉士卒不过是被裹挟从贼,纵有过错,也不该妄加杀戮。吴与中原不同,有余者土地,不足者人民也!若大王愿意,可将赤眉俘虏交予臣来甄别,假以时日,或许又是一支‘丹阳兵’,用于与第五伦相抗!!”
  刘秀很欣赏来歙的见识,不愧是仅次于冯异、邓禹的方面之将,遂笑道:“每与伦反,事乃可成耳,君叔之策大善。”
  但又有一个大问题,来歙是身在山中不见山,没搞清楚现状,刘秀的吴国,除了一路追随他创业的诸将外,提供粮秣、人力的主体,则是淮南及吴会豪强,虽然和南阳著姓没法比,但也不容小觑。
  他们支持刘秀的原因,便是害怕乱世里被赤眉渡淮席卷,所以在抵御赤眉的战争里,颇为卖力,若刘秀大肆接收赤眉残部,恐会导致淮南、吴会各家离心离德,甚至里通魏国啊……
  所以这块肉能否分好,决定了未来汉家能否真正在东南复兴!
  于是刘秀给朱祐等人下令道:“给予赤眉军食物,每日一顿,不要太饿,也勿要太饱。”
  “其次,将第五伦屠戮赤眉的消息散播出去,将一万说成十万,再放出风,只要是愿带兵卒归顺的赤眉三老,千人以上者,皆封校尉,赤眉从事以上愿降之辈,皆赐宅人一区,田二顷。”
  用官禄吸引赤眉中上层之余,对俘虏,刘秀也一点不小气,直接一分为二!
  一半交给来歙及诸将,另一半则分给支持自己打赢大战的淮南、吴会豪强,春天到了,南方的水田急需大量劳动力——能奴役致死,用血汗培育稻谷的壮劳力。
  如此既能安抚豪贵,又能让他们多开垦土地,种植稻米,等到秋后,诸姓们心情好的话,还能给吴王多交一点地租。
  江东地广人稀,倒是不需要分田,只要肯投入人力,太湖边上可耕植的土地太多了。但各家手里究竟有多少田,亦是一个未知数,南方上计制度恢复后,收上来的租税却寥寥无几,刘秀需要与豪强们合作,不可能翻脸彻底测量田亩,所以究竟上缴多少米粮,全凭各家心意。
  刘秀召见诸家子弟时笑意盎然,对他们的公忠体国大加赞誉,但背后,却也忧心忡忡。
  在彭城俘获的这批赤眉俘虏还不够,还要设法在淮北收拢流民,这才是真正的立国之基。
  “淮南及吴会豪右虽与我亲密,但要想与第五伦相抗,还是需要有自己的粮源!令军民在淮北且屯且训。”
  “听闻第五伦已于河济击破赤眉主力,魏军虽南下迟缓,但这与我军一样,是粮秣不足之故,一旦粮食补给跟上,中原重新产粮,第五伦便会遣师入淮!届时,两淮就将成为大汉最靠前的屏障!”
  刘秀很清楚,以自己的力量,想与魏角逐于青、兖,只怕力有不逮,目前需要收拢兵力,然后伐谋伐交。
  “一切能与第五伦相抗者,皆要联合起来!”


第524章 老友
  司隶洛阳城中,坐着一个病怏怏的老人,昔日还算仙风道骨的容颜光彩不再,皮肤呈现出冷灰蜡黄般的色泽,来看他的医者都说,刘歆大概是活不到秋天了。
  但他好歹还能坐立自如,不至于全躺在榻上,嗜书如命的新朝国师哪怕时日无多,却也仍在坚持读书。可惜老眼昏花,再明亮的烛火也看不清竹简上的字迹,只好让他的弟子,那位披露“王莽尚在人世”的魏谏议大夫郑兴念给自己听。
  不过,对控制中原的魏国而言,刘歆并非客人,而是王莽为恶天下的“从犯”,他能看到的书籍有限。但有一类文章,第五伦却隔着老远下诏书,让人整理好,一卷卷给刘歆送来。
  郑兴还算有点良心,面对诏令,只免冠稽首:“此举有违师徒之义,兴万不能念。”
  没关系,空闲的小郎官多得是,于是刘歆就听到了一篇篇前年文官考试的命题作文,题为《汉家气数已尽》,甲榜前十的文章,都叫刘歆听了个遍,名义上是希望老刘歆点评一下后进的文章,实则是让他这个复汉派最铁杆的遗老,来感受一下“时代已变”的事实。
  刘歆倒也不气,像他这样的大文学家,骂人都是不吐脏字的,听罢杜笃文章后,评价是:“辞藻华而不实,欲效扬子云文风以讨好皇帝,实乃东施效颦。”
  听到排位第二的伏隆时,刘歆则道:“虽欲引经据典,然章句古板,尽是说教。”
  刘歆博学与经术胜过扬雄,文章则不如他,但也是天下排号前三的笔杆子,评价起来自然颇有底气。但他的批评集中在章句典故上,对各篇实际的内容,却避而不谈。
  如此几日,随着洛阳天气越来越热,刘歆病情加重,医者对他寿命的预期,已经从“初秋”,缩短到了“盛夏”。
  刘歆编撰完山海经后,对神仙方术兴趣浓厚,经常搞些神神叨叨的事,或设土龙求雨,或炼丹以求长寿,而现在,他倒是对死亡不再抗拒,淡淡地说道:“能死在洛阳,倒也不错。”
  刘歆祖籍的家乡是楚地彭城,长大成人的故乡是长安,然而他精神上的故乡,和大多数汉儒一样,实在洛阳。
  尽管汉朝因军事政治的原因定都长安,但每过几十年,儒臣都要老生常谈一番“迁都洛阳”的倡议,方便漕运等事不过是细枝末节,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笃信这里乃天下之中,是周公建立的城市,承载了周公改制的理想主义。继承了秦朝霸道残余的汉家,迁于洛阳后,才能彻底拥抱王道,永世延祚。
  所以王莽上台后,与刘歆一拍即合,这都城差点就迁了。
  但刘歆也有遗憾,他心心念念想见第五伦最后一面,当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后,刘歆颇为焦急:“魏皇何时能回?”
  然而反复询问郎官,得到的都是模棱两可的回应。
  这一日,刘歆服了药,照常躺在凉席上昏睡,模模糊糊间,却听到外头有说话和脚步声,有个拄着鸠杖,迈着蹒跚步伐的人走了进来,接着是郑兴的一阵惊呼。
  “田翁……陛……你……”
  等刘歆翻起来看清来人白发下的容貌后,却没有惊呼愕然,反而陷入了久久的缄默,过了好久,才叹了口气。
  “王巨君,汝怎还没死。”
  倒是王莽反应大些,他坐在刘歆对面,仍旧像见第五伦时一样,指着刘歆鼻子骂道:
  “刘子骏,叛臣!”
  ……
  第五伦似乎很喜欢这种相爱相杀的名场面,借口要收集审判王莽的“证词”,照旧令郎官对两人的对话加以记录。
  对刘歆,王莽有无穷的怒火,不止因刘歆筹划了颠覆他统治的阴谋,更因为,二人年轻时便志同道合,约定要一起开创新的时代。等到他们终于掌握权力,草创新朝时,刘歆也参与谋划,设计政策。
  然而,刘歆最终却在王莽最需要协助的时候,回到了“复汉”的老路上,这不仅是对王莽个人的不忠,更是对他们所做复古事业的背叛!
  即便王莽经历大起大落,也敢于承认当年失误,甚至看淡了旧臣的反复,但唯独对此事,他依然耿耿于怀。
  所以他将第五伦视为“逆”,将刘歆视为“叛”,后者比前者更伤老王莽的心。
  但刘歆却不吃这一套,只冷笑道:“孟子有言,爱他人而得不到他人亲近,便应反思自己仁爱是否足够;治人而不得其治,便应反问自己才智是否足够;但凡所行未能得到预期之效,都应反求诸己,故《诗》有言,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王巨君,汝只怪世人谋逆、背叛,是否应先求诸己过?想想汝究竟铸下了何等大错?才惹得众叛亲离?”
  刘歆全然没了为人臣时最后那几年的胆小唯诺,反而恢复了初与王莽相识辩经时的咄咄逼人,寸步不让,这让王莽不知是该更怒,还是该欣慰,但他还真的默然不言许久,反省后道:“汝莫非是在恨,予杀了汝二子一女?”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