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朱有能脸色狰狞,发出一声低吼,使出了全部的力气,他铠甲衣领处露出的肌肉隆起,肌肉线条如生铁铸造,有力的臂膀死死的勒着东北虎的脖子。
东北虎拼命挣扎,背部不停的扭曲,双爪乱舞,在朱有能的皮质铠甲上划出一道道深刻的印痕。
这时,听到虎吼的徐盛匆匆赶来,见此状况显然一愣,惊呼出口:“卧槽!”
反应过来的徐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想上去撸一把。
不过天子的安全最重要,他最终放弃了搏杀老虎的想法。
不过徐盛好奇,大家都有火枪,为何大家不开枪直接干掉这头老虎?朱有能渐渐占了上风,为何不拔出绑腿上的利刃捅死老虎?
大家都在玩呢?
看着占了上风的朱有能迟迟没有击杀动作,朱慈烺笑了笑,他已明白,这家伙是想让自己动手呢!
朱慈烺掏出手铳,上前几步,对着这头猛虎斗大的脑袋,啪的就是一枪。
受到致命一击,那老虎渐渐没了力气,被朱有能翻身骑在身下,拔出绑腿上的利刃对着几个关键部位猛扎了几刀,将无力反抗的老虎彻底一套带走。
虎血狼藉满地,朱有能长呼了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朱慈烺面前,伏地大呼道:“主子真龙下凡,威猛无敌,一击将此猛虎毙命,实乃千古一帝,震铄古今!”
朱慈烺若有其事的嗯了一声,点了点头,道:“你也不错,好样的!”
朱有能连磕了几个头,一本正经的高呼:“这是主子的功劳,奴才不敢邀功!”
朱慈烺摆了摆手道:“朱有能,关锦两战,你正黄旗也损失的差不多了吧。”
“回主子的话,还剩三百来人,主子放心,哪怕旗中只剩奴才一人,奴才也会舍身亡死,为您冲锋杀敌!”
朱慈烺越发的喜欢朱有能的眼力劲,思考了片刻后,他开口道:“嗯,忠心可嘉,那新编的两万罪军就交给你了,此番西征蒙古,你就任中路前锋大将,铲平昭乌达盟,拿下敖汉部玛尼罕城!”
朱有能心中一阵酸热,一串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再度磕了几个响头,高呼道:“奴才叩谢主子隆恩!定不负主子厚望!”
朱慈烺翻身上马,轻轻抽着马鞭,道:“好了!回营地吧,过了关山按作战计划分兵而行!”
塞外往往千里无人烟,草原茫茫,沙漠戈壁,寻找粮草不易,辽东战事刚平,征东都护府初立,补给线只能维持二三百里,往后就得靠大军自带的干粮维持了。
出征塞外,没有关内源源不断的补给,随军的粮食一般只能维持半个月,若粮草接济不上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朱慈烺只带骑兵进攻最遥远的哲里木盟,龙武军和御林军每骑配双马,一马作战,一马备着随军干粮。
此地往北一二百里外就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往北五百里就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千里之外是科尔沁右翼旗,沿途还有哲里木盟大大小小的部落,可以走一波补给。
周星耀和朱有能率领的罪军大多是步军,两部人马会在此地分兵,一北一西,罪军攻打西面最近的敖汉部等昭乌达盟,直接占据他们的老巢,让他们包吃包住,减少后勤压力。
第625章 后方
南京,玄武湖。
“什么?又去西征蒙古了?”
正在湖上泛舟钓鱼看书的太上皇朱由检,睁大了双眼,满脸的震惊。
王承恩手中拿着一份邸报道:“从北京传来的邸报上说今上已经出兵了,听说内阁各部大臣都在武英殿议这事呢,就跟炸了锅一样。”
朱由检把手中的诗集往船上一扔,气呼呼道:“皇帝哪有他这样当的?登基当天连个贺宴都没吃就带兵亲征了!”
“御驾亲征也就算了,打完伪顺又打建奴,现在打完建奴又开始打蒙古鞑子,他这是要打出天吗?”
王承恩在旁边赔着笑,低声道:“是啊,登基第一年就打成这样,确实过分了......”
朱由检越想越生气,新皇一味尚武,不顾民生,太令人失望了.......
王承恩提醒道:“上皇,您要去武英殿看看吗?”
朱由检轻哼了一声,再度拿起诗集,莫名其妙道:“他们在商议国政大事,我去做什么?探讨诗词歌赋吗?”
闻言,王承恩垂首站在一旁,默默闭嘴,心中还在思考着太上皇到底是不是真的看来了......
半年来,退休后的太上皇朱由检心情郁闷,出宫畅游江南名园,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
路过无锡时,他被秦家的寄畅园深深的吸引,秦氏数代都是朝中官员,自得了寄畅园经营了上百年,园中大树参天,竹影婆娑,古朴清幽,建筑精美,别具一格,散发出文人墨客的精神、气质、神韵。
朱由检深爱之,在寄畅园居住了半个月,搞的秦家家主秦德藻惶恐不已,吵着要把园子捐给朝廷......
朱由检觉得秦家太俗,于是前往盛产才子佳人的苏州,他再次被山水萦绕的拙政园景色所吸引,借着与拙政园老板相熟的机会在园中小住了几天。
那位相熟的园子老板名叫王心一,十几年前干过刑部侍郎,崇祯初年,他曾抗疏言事,被朱由检同志屡屡降旨训斥,无奈之下辞官回乡,寄情山水。
王心一实在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金殿上的皇帝居然找上门了,还与自己吟诗作赋......
王心一并不觉得这是缘分,他哪里受得了这种刺激,几天不要就卧床不起,差点不行了。
屡屡遇此情景,朱由检觉得实在无趣,暗叹人生无一知己老友畅谈,只得老老实实的回到南京,在皇家的玄武湖钓鱼看书。
武英殿中,一圈朝廷重臣济济一堂,嚷嚷着讨论天子御驾西征之事。
“陛下这次太西征过草率了......”
“是啊,自古到今,哪有这样打仗的?这也太刚了!”
历朝历代,除了宋朝,汉家的王朝都曾占据过漠南,大明同样在那设立卫所作为屏障,保护中原汉地不受袭扰。
然而各朝都有衰落之时,防线内撤,边患日益严重。
大明王朝二百多年来,塞外的蒙古人基本每隔十几年都会南下一次,修仙的嘉靖在位时更是边患的重灾期,蒙古人频繁入寇,每次都不下十万人马。
大明打蒙古人都要打吐了,也没能彻底将其控制,历代朝臣都已不抱什么希望了,眼下天武帝再次兴兵,很多人并不看好这场西征,甚至有人认为新皇可能会翻车。
不过也有人坚定的表示支持西征。
内阁大臣杨士聪高声道:“北虏势力薄弱,正是出兵良机,若能驱之灭之,我大明北境可保十年无忧,功在社稷,吾皇英明神武,震铄古今,实乃千万古之一帝也!”
有人道:“杨大人,陛下没在,你就不必拍龙屁了。”
“千古一帝”的评价极高,史上至今也不过三人获此评价,杨士聪此言是当众强行拍马屁,拍的还是空屁,让人不齿他的行为。
“千古一帝”这一评价最早出现在万历年间,是史学家、文学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李贽也在《续藏书》中评价朱元璋是千万古一帝。
还有天启年间的王志坚,在书中评价李世民是千古一帝,除了以上三位皇帝,史料中再无第四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包括历史上后来的清朝)。
(当然了,现代有一位研究满学的逍遥派叫兽,也为我大清竖立了一位“千古一帝”,如果不是名额吃紧,或许还能为我大清再竖立几位满汉一家的万古圣君。)
面对杨士聪的无限吹捧,内阁首辅杨廷麟皱眉道:“好了,既然圣上已经西征了,就别在说些废话了,尽快安排后勤配合吧。”
“杨阁老,从塘报上来看,西征分三路,天子亲征打的是实力最强、距离最远的哲里木盟,那可有些麻烦啊!”
“是啊,茫茫大草原,想找敌人主力何其困难,后勤补给又非常困难,再者,哲里木盟靠近漠北,万一漠北那帮鞑子前去支援呢?”
听着诸臣纷纷议论,杨廷麟心中很着急,但他依旧保持着镇定,说道:“前线的战事自有陛下定夺,我等只需保证前线粮草供应,只要粮草无虞,陛下的军队就是无敌的!”
只要皇帝不打到漠北敖尔告(现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距离沈阳三千里),江南的粮草完全可以通过海运走辽河运至沈阳,在慢慢拉到蒙古大草原,虽然需要大量的时间,起码还有希望。
杨廷麟肃穆道:“诸位同僚,未来两个月,大家都住在衙门吧,依旧按战时调配物资,支援西征!”
“不过本官丑话说在前面,如有怠慢贻误军务者,立即革职查办,绝不姑息!”
杨廷麟很清楚,大明文官集团安排皇帝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按照自己跟随天武皇帝十来年的了解,如果后勤搞不好,只怕这届内阁就要换人了!
西征蒙古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尤其是热心政事的江南民众,街头巷尾更是传的沸沸扬扬。
南京洪武大街上,茶楼酒肆林立,街道各处都有身着奇特的老外,还有一些来自大明周边藩属国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