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新政诏书》一经颁布,立即引起了大明各方的注意,成为各方茶余饭后必谈的话题。
  此间,有人欢喜有人愁,愁的都是些有地的地主们,不过很多人虽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起码朝廷没把自己的地给收走,只是不准买卖。
  虽然摊丁入亩的田赋比之前多交了一些,好在少了当官的盘剥,那帮新来的官老爷一个个老实巴交的,就像个愣头青一样,送钱都不敢收......
  此次新政中,朱慈烺不仅增加行政预算,解决了官员雇佣师爷、马车等开销上的压力,还把大明所有官员的俸禄提高了三倍,并改粮食为银钱。
  按照折算,一个七品知县的薪水,相当于后世月收入过万,一品内阁大臣,相当于月收入十几万......
  如此一来,不需要购房的大明官员,只要生活不是很奢侈,足够一家开销的。
  因为大明有购房限制令:“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也就是说,当官的敢在工作所在地买房,让朝廷得知,先扒光屁股打五十板,开除公职,最后还要没收你买的房子......
  朱慈烺翻阅着各地送上来的奏本,心情大好的同时,又有几分忧虑。
  忧虑的原因是,各地奏本全都是唱赞歌,一味报喜,他担心下面当官的说假话,糊弄自己。
  朱慈烺心情好的原因是,有些地方的地主果然坐不住了,密谋起兵造反!
  造反好啊!
  白送土地钱财,缓解百废待兴的地方财政压力!
  北军都督府奏报,山东曹县一个年轻有为的地主,约了好些个地主,众筹造反,钱粮准备完毕,起义当天被地方城防军扑灭,缴获钱粮土地无算。
  朱慈烺放下奏报,嘴角微微上扬,由衷的赞叹:“这些都是好人啊!”
  若不是怕影响不好,朱慈烺都想下达诏书,鼓励地主造反了......
  近日来,朱慈烺最感兴趣的是看《皇明时报》的杂评,这里有一些民间高手指点江山,解读并发表对新政的看法,时而提一些建议。
  其中几个精选点评,深得朱慈烺的赏识。
  “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富国强兵!”
  “我大明,建立了以天武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新朝廷,上下一心,发展经济,扩张领土,以振国基!”
  “天武新政,文武分治,南出大海,打出另一片天地!”
  杂评中多以血热文士为主,喊出的口号比武将们还带劲,朱慈烺深感欣慰。
  忽然,他看到一条杂评,并非如其他人那般,从军政方面点评,而是罕见的从冷门的教育方面。


第659章 女子无才便是德
  “人才如树木,须养之数十年始可用......”
  这篇文章思维脱俗,分析大明的教育时势,大大赞扬了教化部从礼部单独分出的重大意义,称之为千古之变.......
  然而,令人惊奇的人,文章后面含蓄的提出,女子也应该入学,甚至恢复宋朝开过的女科举......
  文章中说道:“中华之女子,千百年来受到压制,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时下吾皇圣明,革新各方,这方面理应考虑一番。”
  “吾以为,大明人口半数是女子,他们没有接受教育,思想保守落后,会对整个国朝形成拖累......”
  “女子教育,理应比幼童教育更为迫切,朝廷在开办学堂的同时,应该开办女子学堂,鼓励女子去听课读书......”
  朱慈烺看完这篇杂评,心中满是震撼,大明的人才真是太多了!这眼界简直了!
  他看了下署名,只见这片杂评的笔名叫“余晨”。
  朱慈烺笑了笑:“原来是他,此人思维独特,倒是什么都敢写!”
  这位笔名为“余晨”的才子,多次在《皇明时报》上发表杂评,从不跟风,思想文风独特。
  最重要的是,这位才子居然还在报纸上暗讽过自己!
  说什么相比广域的疆土,百姓更需要的是安定的生存环境,隋炀帝之祸,犹在眼前......
  朱慈烺如何不记住他?
  不过此人也算刁钻,虽然暗讽,但无一字辱骂指责当今皇帝,还站在大义的制高点上,让监督舆论的礼部官吏也无可奈何。
  那次,朱慈烺还专门用了笔名上去喷他,跟他摆事实讲道理,言说先战后安的必要性,并从政治和军事角度分析击蒙古的必要性。
  从潜在威胁到军力部署,以已之长攻敌之短,把那位才子怼的一愣愣的。
  或许是因为专业受到限制,几期报纸下来,那位才子也没敢再做文章反驳一二......
  看完这篇建立开办女子学堂的杂评,朱慈烺淡淡一笑,觉得这位大才子要倒霉了。
  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由于朱熹同志的思想对大明历代上层人物的影响很大,明朝成了男尊女卑思想泛滥的时代。
  按照正统思想,女子是不能上学的,也没有专门为女子设立的私塾。
  但也有极少数思想先进的爹妈,培养自家闺女,让她们上学。
  当然了,不是和男孩一样在学校混读,大多是父母有文化,亲自教导,或者专门请先生到家里来教。
  比如浙江巡抚方以智的大姑妈方孟式,二姑妈方维仪,还有堂姑妈方维则,都是江南响当当的才女,著名的女诗人、女画家。
  方家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一大家子都是高官,而且出了很多才女。
  历史上的明末,方以智的三位姑妈皆为国为家守节,后人称为“方氏三节”。
  明朝是一个文化形式丰富的时代,和戏曲等通俗文学发展的十分昌盛,如四大名著中三个出自明朝,神书《金瓶梅》受到打压。
  即便顶上去的《红楼梦》,作者反应思念的也是明朝的事,(甚至有人从书中分析出,红楼的原作者其实是历史上的太子朱慈烺......)
  在这样一个文学更迭的时代,女子有很多突进获得这些文本研读,有钱人家,基本上都有基本或者戏文等等。
  在大明,更有女子因十分热爱文学研究,专门乔装打扮成男儿相,偷偷跑出家门,去到那些茶馆或者文人聚集的地方,和那些文化人进行文学上面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
  整个大明,读书条件最好的莫过于皇家的公主,老朱家最注重对子女的培养,虽然皇子的培养不到位,但公主的学识没的说。
  公主们从小就要进行文学研究,跟着自己的夫子学习文化,还时常从夫子口中听到很多来自民间的故事和戏文。
  这些都是有钱人家闺女的玩法,而且是偷偷摸摸的读书,只在自己一个小圈子里谈论诗文。
  在普通平民家庭,请不起私教,又不能跟男孩一起上学,只能在家做做女工家务,等着早早嫁人。
  果然,如朱慈烺所料,几日之后,下一期的《皇明时报》上,大量士子在杂评版面开喷了。
  各种类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出现,言语激烈异常,那位笔名为“余晨”的大才子瞬间被喷成了狗。
  其中有人评论道:“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挑动邪心(划重点),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甚至有人直言道:“你这是要让女人造反呐!”
  因为唐朝出现了武则天和太平公主这两个乱政的娘们,自宋朝起,很多文人开始提防女子,抵制女子读书。
  不过也有人支持开办女子学堂,还列举出大明几个有才华的女子,如著名女文学家黄娥,是大明“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夫人。(以前提到过杨慎,就是那位拉帮结派在紫禁城金水桥前,设卡殴打同僚的大哥)
  三大才子分别是杨慎、解缙、徐渭,唐伯虎是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也称江南四大才子,跟具有全国头衔的大才子差远了......
  朱慈烺笑了笑,仔细考虑了一番,当场提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自己的观点,表示赞同女子读书的提议。
  女子入学堂,这样的做法全世界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出现过,直到西方十九世纪的女权主义盛行,才出现了女子学校。
  朱慈烺并不打算在大明刻意提高女性地位,女人地位上来了,逼事也多。
  后世短短数十年间,女人地位都要超过男人了,这帮娘们太会玩了!
  地位是靠自己争取的,想要获得尊重,就得做出实际行动争取,眼前社会氛围如此,不可揠苗助长激发社会矛盾,朱慈烺能做的也只有废除缠足和尝试建立女子学堂。
  “朕这也算是以德报怨了!”
  朱慈烺将稿子交给吴忠,道:“派人给报社投稿,收稿后的稿费就给跑腿的人当小费吧。”
  吴忠问道:“皇爷,那笔名用哪个?”
  “大明第一帅!”
  吴忠点头而去,然而走了几步又回来了,面露笑容道:“皇爷,要是这稿子被报社拒收了,跑腿的费用怎么算?”
  闻言,朱慈烺一怔,笑骂道:“朕的文笔堪比起点白金作家,哪个编辑敢拒稿?”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