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皇后徐晨芸头戴凤冠,难掩雍容之气,此时她脸上同样带着恬淡的笑容,似乎有一股如水的温柔。
外面脚步声碎碎,贵妃杨月柔身着盛装,款款而来,她步态不缓不急,举止颇为优雅。
今天是大年初二,朱慈烺要在乾清宫设宴,邀请一些朝廷重臣参加家宴。
同样的,皇后徐晨芸要带着一众后妃们,前往柔仪殿宴请朝廷命妇们,以此增强君臣关系。
杨月柔先向朱慈烺行礼,接着向皇后徐晨芸同样恭敬的行礼。
徐晨芸也是一丝不苟的回礼。
徐晨芸统御后宫,性情宽厚,随和公正,对诸皇子和公主们极好,后宫的嫔妃们都很敬重她。
朱慈烺现在一共有八位妃子,三年一次的选秀,天武五年没有选,朱慈烺表示有点吃不消,暂时缓缓。
明年选秀,再选三个,换换口味。
后妃八人,看似配置不多,但要真正应付起来,还要做到雨露均沾,那就有点难了。
目前朱慈烺一共有子女七人,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天武元年,德妃卞玉京生了皇长女朱芷若;
天武三年六月初,皇后徐晨芸生了皇太子朱和陛和二公主朱芷薇。
天武四年正月初,贵妃杨月柔生了二皇子朱和墿;
天武五年,董小宛和寇白门各一女。
天武六年,皇贵妃宋芳华生三皇子朱和岱。
让朱慈烺意外的是,跟他玩的最欢的姐妹花,竟然一个没射中。
好在这个夭折率高的时代,朱慈烺的子女并没有出现夭折,应该是因为他身体强壮和晚婚所致。
“父皇!”
年仅四岁的皇太子朱和陛的声音从殿外传来。
不多时,朱和陛跑进殿中,昂着被冻得通红的小脸,拉着朱慈烺的衣角,兴奋地道:“父皇,外面有好多雪,来跟我们一起堆雪人吧!”
“好!”朱慈烺笑着摸了摸他的小脸,将怀中的三皇子递给旁边的宫女。
朱和陛欢呼一声,拉着朱慈烺的手就往外面跑。
皇后徐晨芸在后面喊道:“风大了就进来,小心冻着!”
坤宁宫广场上,只见大公主朱芷若腰悬木剑,一手掐腰,指挥着弟弟妹妹们。
“二弟听令,本公主命你修筑雪城!”
二皇子朱和墿只有三岁,哪里敢不听七岁的姐姐使唤,他一本正经的抱拳道:“末将领命!”
大公主朱芷若继续道:“二妹听令,本公主命你招募雪人守城!”
“是!”二公主朱芷薇也无奈的应了一声,显然有些不情愿。
忽然看到父皇和太子前来,朱芷若忽然喊道:“敌军攻来了,准备战斗!”
说完,她举着木剑冲了过来。
谁知脚下一划,朱芷若当场摔了个四仰八叉,手里的木剑都不知飞哪去了。
只见太子朱和陛忽然挣脱开朱慈烺的手,跑了过去,捡起木剑指着雪地里的大公主,大笑道:“你被本太子俘虏了!”
朱芷若不服,爬起来就要夺剑反抗,却被朱慈烺上前一手提了过来。
朱慈烺在她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笑道:“当俘虏了还不老实!”
朱芷若挣扎了几下,大叫道:“本公主绝不当俘虏!”
朱慈烺笑道:“为什么不当俘虏?你要老实投降了,会有很多好吃的。”
太子朱和陛也在一旁应和着:“本太子答应你,只要你愿降我,保准吃香的喝甜的,顿顿都有雪酥糕!”
闻言,朱芷若下意识的砸了咂嘴,但仍然倔强着小脸道:“不降!大明只有战死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闻言,朱慈烺讶然,放开她,认真询问道:“告诉父皇,这是谁教你的?”
朱芷若不再调皮,认真回答道:“回父皇,这是刘师傅教我的!”
朱慈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大公主所说的刘师傅,正是定国公周遇吉的夫人刘英昭。
刘英昭一心致力于培养一位女将军,甚至连挑选儿媳妇,都要求必须是将门之后。
最终,刘英昭如愿了,去年之时,她的儿子周胄娶了黄得功的独女。
第773章 家宴与联姻
大明官场上相互关系错综复杂,相互联姻的更是不少。
比如黄得功的义子李钰,娶了李廷表的女儿。
李廷表的儿子李护,娶了周遇吉的女儿。
曹变蛟的儿子曹明皓,娶了杨廷麟的小女儿。
朱慈烺的小舅子、皇后徐晨芸的弟弟徐博瀚,娶了浙江巡抚方以智的女儿方御。
此时最讲究门当户对,无论是军中还是官场上,都在相互联姻。
作为帝党成员,大明的新贵族,跟着朱慈烺打天下的文武官员对门当户对看得更重,在以朱慈烺为首的圈子里联姻,形成一个颇为坚固的利益团体。
这种政治联姻,并非结党,便如怀远侯常延龄和魏国公家相互结亲。
即便如此,在关键时刻,怀远侯也没去帮主动走向绝路的魏国公徐弘基,最多在徐家被抄家时,出钱买了点套餐,救下几个人。
朱慈烺陪着子女们在雪地里玩了一会儿,他亲自下场堆了几个雪人,然后由皇子皇女们给雪人添加耳鼻、帽子等物。
直到接近宴会时间,朱慈烺这才牵着皇太子朱和陛的小手,前往乾清宫。
皇后徐晨芸则是带着后妃们前往柔仪殿。
金碧辉煌的乾清宫,殿外站着威武森严的御林军,殿内则是成群结队的太监宫女。
殿内一片花团锦簇的摆设,还有一碟碟、一碗碗看着眼花缭乱的御宴佳肴。
“陛下驾到!”
早已在殿中等待的勋贵重臣们齐齐行礼朝贺。
朱慈烺放眼一看,看见了孙应元、李廷表、黄得功、周遇吉、曹变蛟、杨廷麟、杨士聪、李岩等人,都是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臣们。
“平身!”
朱慈烺坐下之后,又扫了一眼众人,却不见财政部尚书程国祥。
他询问吴忠道:“程阁老怎么没来?”
吴忠道:“回皇爷的话,程阁老病了,说怕冲了皇上的喜气......”
朱慈烺微微点头,道:“去太医院传话,让太医院院使和院判亲自去一趟程阁老府上。”
院使和院判是太医院的正副院长,也是医术最高的。
朱慈烺每年在乾清宫举行类似家宴的宴会,是为了将老臣们叫到一块儿,一起叙叙旧,聊聊天,说说家常话。
随着大明占据的地方越来越大,一些老将需要镇守边陲,几年都不一定回来一趟,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还有的垂垂老矣,便如程国祥,已经是七十多岁了,去年就开始频繁告假,上书请辞。
朝廷等级森严,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威,各人对朱慈烺更是又敬又畏,只有在每年皇宫家宴中,才显得轻松一些。
今年,是朱慈烺第一次携皇太子朱和陛参加家宴。
应他的要求,勋贵们也带来了各家的长子、长孙,四岁以上能说会走,懂事的。
其中有孙应元的儿子孙致远(十岁),徐盛的儿子徐展鹏(七岁),朱成功的长子朱经(郑经),李廷表的长孙李征(六岁)......
各人落座以后,朱慈烺高兴的看着几个孩子,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孙应元身边坐着的孩子身上。
这孩子十来岁,相貌堂堂,其他几个孩子多少有些紧张,他却平静如水,脸上无一丝怯意。
朱慈烺笑着问:“秦国公,这是你儿子吗?叫什么名字?”
孙应元起身回道:“正是臣的长子,名唤孙致远。”
朱慈烺对孙致远招了招手,道:“过来,到朕身边,让朕好好瞧瞧!”
“是!”
孙致远笔直的起身,微微垂首,走到朱慈烺面前。
朱慈烺温和的询问道:“是在官学读书吗?”
孙致远朗声说道:“回陛下的话,学生在讲武堂读书!”
所谓的讲武堂,是朱慈烺单独设置,专门供将门子弟读书,启蒙军事的,平时也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因为皇明军校的招生年龄是十六岁,很多将门子弟想要子承父业从军,不愿入普通的官学。
朱慈烺笑道:“为何自称学生?”
只见孙致远敬了个军礼,朗声道:“回禀陛下,讲武堂属皇明军校,而您是皇明军校校长,凡是皇明军校和讲武堂的学员,都是天子门生!”
朱慈烺颇为惊讶,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如他父亲一般,沉稳安静,口齿还这般伶俐。
随后,朱慈烺对孙致远进行了简单的军事常识考较。
结果这孩子回答的都很标准,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做出了拓展说明。
在场众人也是讶然,暗道老孙不知不觉中,竟把儿子培养的这么优秀,不得了啊,自己也得抓紧好好培养后人了!
果然,朱慈烺哈哈一笑,对孙致远赞叹有加,并说道:“这孩子朕喜欢,过两年等太子出阁读书,让他进宫给太子当伴读吧!”
孙应元不由得心中一阵狂喜,连忙离座行礼:“陪太子读书,是犬子天大的造化,臣敬谢陛下天恩!”
忽然,朱慈烺身边的太子朱和陛开口说话了:“父皇,皇儿能否再选一位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