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真正的贯彻孟子“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的理念,从而增强人民对国家的认可、信赖。
选择正月初四作为大明的国庆日,自然是因为大明是在1368年正月初四建立的。
不仅明朝是在这一天建立,宋朝也是在正月初四立国的。
正月初四可是个好日子啊,被称为“羊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老黄历中有“三羊(阳)开泰”的吉祥象征。
用封建说法,大年初四这一天是天界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财神爷的诞辰是正月初五,很多人为了抢一个好彩头,都会在初四就提前“接财神”,以便来年有一个好财运。
奉天殿中,司礼监秉笔太监捧旨宣读诏书:
“.......太祖高皇帝讳元璋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立国大明,后世汉族人当永世不忘太祖高皇帝创业维艰,百战沙场,推翻蒙元暴政,揽乾坤于既倒,拯救汉人族群,挽狂澜于危时......”
国庆节的设立,这倒没什么,可接下来朱慈烺的一道诏书,让原本喜庆的正旦朝会,险些炸了锅。
朱慈烺做了一件历代皇帝都不敢做的事:他竟下旨将明英宗朱祁镇的神位扔出太庙!
英宗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翻车被俘的皇帝嘛,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王朝最丢人的皇帝,比高粱河驴车漂移的宋太宗赵光义还丢人!
要不是有个能力强的妈,还有个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不喜欢烫头的于大爷,大明险些玩完了!
好好的一个国力强盛的大明,堪称六神装,被朱祁镇硬生生的玩成了多兰剑,差点把国家折腾没了。
每每读史至此,朱慈烺都十分的窝火。
虽然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也做了不少实事,比如废除了殉葬制度。
还准备重启下西洋的伟业,欲遣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重新联络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剌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厂,但最终因一个小吏张昭的反对作罢了。
说白了,实事没干成几个,在位期间民变不断,丧师辱国,任用奸臣,冤杀忠臣,竟干些丢人现眼之事!
就这还指望把牌位摆在太庙,给后世祭拜?
每次进了太庙的五彩琉璃门,朱慈烺看到这家伙的神位都嫌丢人!
未来的大明将步入新的阶段,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会全面领先世界,且会出现全民尚武的热潮。
有此亲征被俘的皇帝,简直就是对国朝的侮辱,对国民强大信心的践踏!
奉天殿内,看着议论纷纷的满朝文武,朱慈烺轻轻抬了抬右手。
“肃静!”
御前太监尖锐的声音响起,立时满朝肃穆,落针可闻。
朱慈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询问道:“朕的这个决定,可有爱卿反对?”
礼部尚书陈贞慧站了出来,道:“陛下,这怕是不妥吧......”
他想说的是,英宗皇帝好歹是你祖宗,你起码尊重一下吧!
你如此决定,做就是数典忘祖!影响很恶劣的!
不过,陈贞慧没敢说。
朱慈烺瞥了他一眼,不冷不热道:“这样吧,还是用投票的老方法,赞成的站左边,反对的站右边。”
闻言,文武百官一阵头大,只得开始站队。
出于意料的是,在这等重大决策中,几乎无人站在反对的右边,全都表示赞成将英宗朱祁镇的牌位移除太庙!
其实大臣们也不是认怂,而是他们觉得:这是你祖宗,又不是我祖宗,你爱怎么搞怎么搞!只要我们不提祖制就是安全的!
当然了,朱慈烺也只是将朱祁镇的牌位移除太庙,不让后世祭拜,并不是废他皇帝尊号。
为了安放英宗朱祁镇的神位,朱慈烺另外建了一座庙,名曰“菜庙”。
顾名思义,就是把皇帝当成饭桶的后世皇帝,死后都往这里送!
同时,朱慈烺制定了新的祖训:后世子孙,在位期间丧师辱国,丢弃皇明国土不复者,死后不得入太庙,必入菜庙!
第905章 太上皇的忧虑
“惊心动魄”的正旦大朝会结束了。
这次朝会天武帝没搞别人,而是搞了自己的祖宗,这让所有大臣都捏了一把汗。
朝会结束后,大臣们如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然而太上皇朱由检却坐不住了。
他慌慌张张的从行宫赶来,在乾清宫中质问朱慈烺:“你想做什么?”
朱慈烺一脸无辜的反问:“父皇何意?”
太上皇急赤白脸道:“我没意思,我就想问问你什么意思!”
他满脸的不开心,情绪有些激动道:“在位期间丢弃国土不复者,不得入太庙,必入菜庙?你的意思是朕百年之后不能入太庙了?”
论到大明哪个皇帝丢弃国土最多,自然是眼前这位崇祯帝,半壁江山都被李自成抢去了,他不着急谁着急?
按照天武皇帝的说法,老子死后还得去菜庙陪英宗?这不丢死人了!
无论怎么说,崇祯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哪怕是现在翻脸,断绝父子关系,他也不能接受!
朱慈烺愕然,朝会上宣布这条祖训之时,他还真没考虑过太上皇,这就有些尴尬了。
为了稳住眼前这位已然处于暴怒状态的老上皇,朱慈烺将他请坐下来,打着哈哈道:“父皇多虑了,儿臣不是说了嘛,后世子孙,在位期间丧师辱国,丢弃国土不复者,不得入太庙,您是先辈,不在内的......”
太上皇狐疑的看着他,显然有点不信。
这死后之事还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你现在说的好听,但时候一道旨意,再把老子安排进菜庙,老子能怎么办?
趁着老子没死,今天必须把话说明白了!
太上皇恨恨道:“你都把英宗移除太庙了,还有什么不敢干的!朕不信,除非你现在立字据!”
“立字据?”
朱慈烺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头大无比,他耐心的劝慰道:“父皇,您这样想,当年决定北伐之时,朕还没有登基,还是崇祯朝,这北伐光复国土之功,有您一半呢!”
“哦?还能这么算?”太上皇愕然,接着脸上闪过一丝快乐。
朱慈烺坚决的点头道:“必须这么算啊!”
他转过头,对身边的史官牧冶道:“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吧!”
史官站起身来,连连点头,道:“回陛下的话,是这样的记载的,崇祯十六年,李贼破神京,帝巡幸江南,于武英殿召太子及群臣,共议北伐......”
史官牧冶张口就来,现场编书,将当初朱慈烺登基前主持北伐军议的情景描述了一遍,其中还多了运筹帷幄的崇祯皇帝。
听着史官的描述,太上皇朱由检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干笑了两声,指着牧冶道:“作为史官,还是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好,稍微提朕一笔就行,当时主要还是太子的功劳.......”
牧冶连连称是,又转头看向朱慈烺,向他请示。
朱慈烺微微点头道:“就按照太上皇的意思办,对了,还有太上皇御驾亲征灭清之事,特别是阵前骂汉奸的史实,一定要详细记载!”
牧冶如小鸡啄米,作为史官,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的。
然而事关君王的一举一动,却是有选择的记载,皇帝有功绩,做好事,自然要大书特书。
就是没功绩、没干好事的皇帝,必要时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衬托一下。
这些都是历朝历代史官的行规了,这叫假人之美,藉为私惠,还算好的。
还有一些史官,直接颠倒黑白,自称我长,相谓彼短,把坏事说成好事,或者略外别内,掩恶扬善。
历代皇帝特别在意史书上对自己的记载,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唐朝之前,史官记载帝王言行举止很严格,什么事都敢记载,皇帝还无权干预,看不到史书对自己的记载。
然而自从到了唐朝,这种风气被唐太宗李世民打破了。
夺位杀兄嘛,这么大事搁谁身上都会担心史官如实描述,所以李世民经常找史官谈话,顺便看看新编的史书,以及提出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自那以后,很多皇帝没事就将本朝新修的史书拿过来“瞧一瞧”,篡改历史之事开始变得频繁,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皇权之下,屠刀强过笔杆子,谁敢跟皇帝对抗?如果有,下场往往很凄惨!
天武朝的史官牧冶认为,天武帝还算好的,没有过多的干预史书记载。
天武帝对于他曾经杀官、杀商、杀文人的种种“秽迹“,从来没有要求史官们抹掉,反而放出话来“直书其事,不掩朕瑕,该怎么记就怎么记,朕不惧!”
这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魄力,让史官们颇为敬佩,惊为天人。
他们不仅不黑天武帝,反而还一个劲的赞扬,各种春秋笔法运用的炉火纯青!
牧冶认为,天武帝的爹崇祯帝,在这方面很不行,便如这次的事,就稍微改了几笔,混了几个功劳,就把他给乐的,格局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