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第907章 皇后的建议
  处理完内宫之事,帝后再次温存,向没带把的太监们撒狗粮。
  期间,朱慈烺问起了《天下时报》的发展,这个徐晨芸一手操办的报社,专门向国民普及海外之事。
  这些年来,有强大资金支持的《天下时报》发展迅猛,不仅在大明各省各府拥有分社,东亚各大明的藩属国也有一些分社。
  此次吴忠下西洋,还带了一批报社的成员,准备在欧洲各国建立分社,搜集欧洲情报的同时也宣扬一下大明的强盛。
  徐晨芸道:“陛下,妾身以为,应该将大明的官话向海外传播,力争将汉语升格为国际语言。”
  朱慈烺微微一笑,道:“你这想法很好,世界强国就要有强国的牌面!”
  大明的官话是按《洪武正韵》来的,它继承了唐宋音韵体系,但与前朝的《中原音韵》不尽相合,当初朱元璋为了推行官话、兴复华夏,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首先,是当时的读书人习惯应用传统音韵,不承认新的官话,文化需要读书人传播,学院里不教官话,肯定就完犊了。
  朱元璋做事一向喜欢釜底抽薪,你们读书人不是不承认官话吗?很好!
  那你们想当官吗?想的话,就必须会国语,会官话!
  若是官员不说国语,先刑仗十下,再给你小鞋穿!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不就是为了出仕当官,步入上流社会嘛?跟谁过不去也不能跟自己过不去啊!
  学,必须学!还要日以夜继的学!
  就这样,大明官话先在官员和读书人中得到了推广,并被引以为时髦,成为高贵的象征!
  人之初,性跟风,喜装逼,这等风气逐渐在民间拥有了广泛的基础,引以为潮流。
  就如同二十一世纪在城里购房,起初农村很少有人愿意在城里买房的,忽然村里有户人家买了一套,并在乡邻间炫耀了一番,说给儿子做婚房娶媳妇用的。
  不久后,村里就会有其他几户人家也在城中买了房。
  原因很简单,你家能给孩子的,我家也必须要给,不然我儿子娶媳妇吃亏......
  一个村就这么大地方,东家长西家短的,谁家在城里买房了,不去打听也能听到。
  在攀比的风气下,谁愿意落后别人呢?很多人为了面子去城里买了房,甚至还有很多人家,家里原本欠了一屁股债,还硬着头皮去买房,买来后也不装修也不出租,就长期空着不住,等孩子结婚再搞。
  当然了,当初早早买房的也赚了,现在不像十几年前以攀比为主,如今的年轻人在城里购房大多是为了结婚,以及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
  明初之时,推行官话和买房类似,在乡邻中,谁要是不会说几句官话,就是老土包子,让人看不起!
  在这种风气中,不出两年,大明朝上下皆认可了官话,朱元璋趁机下旨各学院教习官话,从源头推广。
  由此,官话正式成为全民接受,直到崇祯朝,全国大多地方会说官话的百姓有很多,各地间的沟通障碍不大。
  朱慈烺推行教育革新后,更是将官话如后世的普通话一样,着重推广普及。
  按照皇后的提议,向海外普及大明官方,朱慈烺自然十分的赞成。
  他也想看看以后的欧洲学生们,整天学习汉语是何表情。
  特别来大明留学的外国学生,还得给他们安排个大明官话十级考试。
  接下来,徐晨芸又提议将中华武术赐号为国术,建国术馆和精武体操会,将华夏武术发扬光大,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重要的是,让中华武术在火器时代不会衰落。
  一提到文化建设,徐晨芸似乎停不下来了。
  正当朱慈烺回忆着后世那位被业余选手三拳撂倒的太极“网红”马保国时,只听皇后又提议发扬中华围棋,将蕴含着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围棋推广全世界。
  围棋的缔造者是尧帝,后流行于东亚各国,郑和下西洋之时,就曾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也就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十九世纪中叶后,日本的围棋水平赶上中国,并在其后的一百年间,将中国远远抛在后面,以至于很多欧洲人以为围棋是日本人发明的。
  历史上,围棋是在十七世纪中叶传入欧洲的,恰巧就是现在天武朝这个时期。
  最后,徐晨芸道:“陛下,大明开放与西方各国接触交流,以文化渗透他们,必然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所以朝廷最好鼓励本土文化,这样也是更好的保护本土文化不受反侵略。”
  朱慈烺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文化间的博弈,其实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战争是什么?不就是异族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舞蹈吗?
  大航海时代,特别是随着大明的开放,东学西渐,或者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当西方文化趋势汹涌来袭之际,如果大明没有任何准备,抱着欢迎的态度将外来文化全盘吸收,那将是一场灾难!
  ??????既是战争,那就是谁的实力强,谁做的准备多,谁就能赢!
  这一仗,大明必须要打赢,而且还要以碾压的姿态胜利,一改往后数百年之格局!
  朱慈烺的梦想是,让欧洲人的吃、穿、住、用、行等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在无形中被东方文化影响!
  比如,欧洲人穿着丝绸,喝着中国茶,住着中国式园林,生病了吃冬虫夏草、大黄、三七、当归等中药,散步的公园里盖着中国式宝塔。
  平时业余活动下下棋,读读书,正经一些的欧洲人聊《三国演义》,不正经一些的聊《金瓶梅》,无法无天的聊《水浒传》,喜欢神话的聊《西游记》……
  背什么《圣经》,跟老子一起念《道德经》!
  这一切,并非朱慈烺无脑意淫,而是有部分已经实现了,在长达千年的中西方交流中(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文化已经影响了一些欧洲人。
  除了四大发明,畅销欧洲的瓷器、丝绸、茶叶就是最好的证明。
  它们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就像后世的香奈儿、爱马仕、范思哲、古驰、LV等奢侈品,充斥着欧洲的贵族圈。
  这些都得益于前朝中原王朝的强大。
  历史上啥也不是的满清,后面几乎全程被反过来文化入侵,以致影响了中国数百年。
  当然了,被鞑清阉割后的中华文化,貌似拿得出手的也不多,主要还是太落后了。


第908章 废除太监制度?
  聊着聊着,徐晨芸忽然凑近朱慈烺,轻声道:“陛下,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彻底废除太监制度......”
  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徐皇后认为,这种阉割的手法过于残忍,是对生命的作践,应该禁止。
  而且,宫中一些太监的心里阴暗,明争暗斗,让她觉得很不舒服。
  朱慈烺不说话了,只是柔和地盯着皇后看,这目光让皇后心里一阵发毛。
  近十年的夫妻经验,让她知道,夫君这是不开心了。
  朱慈烺确实不开心了,太监是什么?是皇家的奴仆!也可以说是皇帝最信赖的人,怎么能说废就废呢!
  猜忌是所有权力者的通病,皇帝更是如此,他们对外朝的大臣不放心,经常担心有人觊觎皇位。
  在这种通病下,导致了大量宦官的产生,这些太监是皇帝的身边人,很多都是自小陪伴长大的,且是“没有欲求”的人。
  不仅中国古代有太监,全世界都有,亚洲、欧洲、非洲无一例外,三四千年轻的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出现过宦官这一特殊群体。
  使用太监,除了政治上的原因,还有生活的因素。
  各国皇室或王室防止后宫混乱,有必要用一些没把的男人,防止给自己带绿帽子。
  当然,这一点朱慈烺倒是不担心,在他看来,没有种马的本钱,就别找那么多女人!
  朱慈烺以前也觉得,太监制度是落后的,愚昧的,残忍的制度。
  然而作为在大明土生土长、打小见惯了太监的统治阶层,他已经被周围的环境影响了。
  特别是当了皇帝后,这种习惯性的影响,逐渐转变对权力的控制欲。
  皇城的二十四衙门,掌管情报的东厂和锦衣卫,以及南京、苏州、杭州织造局,各省市舶司,乃至全国各地的重要地方,各地国家仓库,都有着太监的身影。
  刚刚徐皇后提议裁剪太监之时,朱慈烺的第一想法就是把这些不愿归降的太监派往各地,或监管、或管理皇庄。
  因为相比文武大臣,太监更值得信赖,他们可以充当自己的左膀右臂,监视、牵制大臣。
  重要的是,太监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可以收放自如,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大明的太监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等级、责任管理制度。
  终明一朝,无论是多有权势的太监,哪怕是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在皇权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
  只要皇帝主子一句话,太监不管手中握有多大权柄,都会烟飞灰散,不像唐朝僖宗李儇还得管有权的太监叫爸爸(阿父)。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