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议政大臣看着沙盘,也都陷入沉默之中。
朱以海突袭登州,堪称神来一笔。
因为博洛驻于徐州,谭泰驻于淮安,正常情况下,明军得先突破这道徐淮防线才能北上,然后有四条通道北上。
比如由海州经沿海至胶州的琅琊通道,就是沿海岸而行。
再比如沂水和沭水二河冲积形成的河谷低地通道,沂州到青州,便是连接鲁北齐地与徐泗之间的重要通道,其间的穆陵关,向来兵家必争。
还有两条通道,一条是经兖州向东北,经莱芜,汶水河谷,进入齐地。
最后一条通道是北面在济水和泰山之间的那片一二十里宽的河岸平原,联接鲁地和齐地。
这四条通道中,最北面的这条自然是最平坦宽阔的,但有徐兖在前面挡着,朱以海根本过不来,去年秋冬他倒是一路打到了昌平,可以沿大青河东进济南,但他那次也只到了昌平就退了。
所以在之前清廷的部署中,重点还是守庐、凤、淮、徐这一线。
不过因为海上水师的弱点,所以又调孔有德、耿仲明移镇登莱半岛,防止明军海上绕后。
同时,还下了迁海令,把淮河以北的海、莱、登等府的沿海三五十里百姓内迁。
尤其是海州一带,更是计划彻底让明军无法在海州湾补给,也让他们无法经琅琊通道进入登莱半岛。
可千防万防,谁也防不住朱以海能够这么迅速的歼灭孔耿的一万人马啊。
特别是明军居然是在登州外海劫获了朝鲜运粮船,然后以此诈入登州港。
济尔哈朗、代善两摄政叔王也都沉吟不语。
“大运河就在济南的监视之下,如今湖广、江淮税赋漕粮盐税皆失,朝廷依赖河南山东之粮北上,又仰运河输送粮草至前线,若是济南再失,则大清危矣!”多尔衮愤愤的敲打着桌案。
博洛的兄弟,郡王岳东开口,“孔、耿二将丧师辱国,当治其罪!去年二人就已经严重渎职,朝廷不予追究,还加以安抚,可今年却成这样,请朝廷下令,剥夺孔有德官爵,将其满门抄斩!”
“耿仲明逮捕问斩,全家发披甲人为奴!”
孔有德兵败自焚于登州,耿仲明兵败弃莱州逃海上,现在都还没消息。
若是可以,谁都想灭了这二王满门。
可多尔衮眼下没有心思去追究二人之责,或者说他还在找耿仲明这三千人马,希望还能调他再上战场。
“博洛上奏,要弃庐、凤、淮、海,退守徐州、颍州,对整个淮南坚壁清野,彻底毁弃。”
对于博洛的这个打算,许多人反对。
甚至有人认为,如今淮南刚刚收过小麦,正好解了饥荒缺粮的问题,怎么能主动放弃如此重要的军事要镇?
还有人认为,朱以海就算绕到登莱,也不用怕,这反而是他自取死路。
“派兵南下增援徐淮,守住海州,则切断了明军粮道后路,入山东的明军成孤军,我八旗围剿,可将其一战全歼,若如此,南明彻底灭亡。”辅政豫亲王多铎直言道。
他的发言引得不少满州贵族的点头赞同。
可多尔衮却摇头。
“你们不想想朱以海是怎么到了的登莱?”
山东按地理可大概分为四个版块,殿中的这个沙盘就已经呈现的很明显了。
基本就是以泰山鲁山等为界,北面就是鲁北平原,也就是齐地,以济南、青州为中心,这块地最肥沃平坦,是山东的中心。
然后是鲁地,也就是山东西部,也是平原地区,而且西面有黄河等诸多运输要道。
再然后是西南的徐泗地区,这块地区也是交通要道,但比起齐地鲁地要差点。
以往最偏远的是登莱半岛,尤其是在隋唐以前时,半岛仅就一个登州港因是港口,负责海上转运等有点发展,其它地方谈不上发展,也不重用。
到了明朝时,因为辽东的原因,尤其是后期女真崛起后,明朝需要从登州联通辽东,甚至朝鲜,所以这里重要了起来,辽东行都司还设在登州。
不过明清时的海上并不是很发达,所以也就不是很重视登莱半岛这块地方,一直属于山东的边缘地带。
在以往朝代常规的作战中,特别是南北对峙的时代,围绕着山东的争夺,也一般都是围绕青州、济南争夺的,很少会去管登莱半岛。
反正只要青齐拿下,登莱那也是顺手的事情。
甚至就算你能通过沿海的琅琊道进登莱半岛,也没什么用,因为关键是穆陵关,是青州、济南这些战略要地,拿不到,进去了半岛也无险可守,也是死路一条。
就算是刘裕北伐,当时也是走穆陵关,冒险出兵,最后夺取益都。
可是多铎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今不比从前。
现在的明军也不是过去的明军了,他们在水上有着无比的优势,甚至现在海上也非常的强。
换言之,他们进入登莱,完全不用担心粮道问题,因为对他们而言,大海就是坦途,根本不需要走琅琊海岸通道,就不用担心被断粮道,没了补给。
突出于海的登莱半岛,反而对拥有控海权的明军来说,是个极佳的有利地形。
朱以海根本不需要走琅琊海岸,更不用去走车不能并轨的沂沐河谷险道,不用去攻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穆陵关。
他们的船队可以在海上扬帆而进,在登州、莱州、胶州、海州,甚至是大清河口的铁门关等登陆停靠。
传统以陆地作战为主的山东军事地理防御,可以说对明军失效了。
包围明军在登莱半岛?
把他们赶下海?
现在多尔衮已经不仅仅要去救济南,去守青州,他还得担心辽南的旅顺,还得担忧北直隶地区了。
就如同当年明军在辽西建立了宁锦防线,可清军仍然可以绕过辽西走廊,然后翻越长城入关,先后五次破关入塞,每次都予以明军重创,抢掠了无数的人丁牲畜钱财。
正是这五次入塞,严重打击了明军,甚至让明军中原剿匪一次次功败垂成,最终被耗死了。
皇太极当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砍而不伐。
他把大明比做一棵三百年的大树,说想一斧头伐倒不现实,所以要先砍,多砍,砍到最后差不多了,再一斧头伐倒。
五次入塞,避开了重金打造,重兵防守的辽西走廓,深入腹地,不仅兵临北京城下,甚至一路打到南直隶边境了。
从结果来看,皇太极当年的战略非常成功。
而现在,攻守易势了。
朱以海突然占据登莱半岛,这下本就勉强的江淮防线彻底崩溃,还将直接威胁到山东、河北、辽东等地,甚至能直接威胁京津地区。
这简直就是当年清军砍而不伐的复刻再现,只是他们换了一个办法而已。
“必须立即调兵增援济南,再调兵守青州,还要调兵去守旅顺,天津也得增兵!”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回登莱!”
多尔衮咳嗽着,嘶哑着喊道,济尔哈朗、代善也都点头,朱以海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剑指淮上,而是直接要威胁京津了。
突然,一名小宦官匆忙进来禀报。
“北边急报!”
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军情急报送进来。
多尔衮对这不懂规矩的奴才,在王大臣议政会议上闯进来十分不满,可看到他十分惊恐的样子还是忍住了。
“呈上来!”
多尔衮接过急报,打开看了一眼,突然剧烈咳嗽着,他用手捂嘴,可血却不断的从指缝里喷出,最终惨叫一声倒地。
这一下,惊到殿中王公大臣们,连圣母皇太后都惊的站了起来。
多铎赶紧去扶兄弟。
济尔哈朗捡起那封已经染血的急报。
看了眼也惊骇不已。
“出什么事了?”代善问。
济尔哈朗颤抖着道,“苏尼特部左翼旗首领腾机思叛乱了。”
如果仅是腾机思叛乱,也不至于引发两位摄政王这么大反应,关键是不仅苏尼特的腾机思反了,他还拉着人马去投漠北蒙古喀尔喀车臣汗了。
第461章 蒙古响应
“腾机思难道被朱以海策反了?”代善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怀疑。
之所以有这样的怀疑,也不是没有半点根据的,之前江南之战里,就有一位蒙古贵族被俘后降明,那人是林丹汗的堂弟。事后朱以海到处宣扬,说黄金家族重新归附大明朝。
朱以海还传诏天下,册封了那家伙为蒙古大汗。
这事虽然说伤害不大, 但太过恶心。
此后还真有一些蒙古人投降归附明军。
而这个腾机思,其实跟那个朱以海册封的伪蒙古大汗还是有些关系的,腾机思是达延汗的六世孙,而林丹汗是达延汗的七世孙,也就是说腾机思跟这个伪汗其实同是达延汗子孙,伪汗还是腾机思的族侄了。
苏尼特部,正是当年林丹汗统领的察哈尔部落之一,蒙古汗国时期, 苏尼特部落从蒙古中部迁徙南部, 游牧于张家口以北地带。
在林丹汗时期,他只能管理察哈尔万户,当时西部三万户叛乱,东部科尔沁、哈拉沁归附满清,林丹汗征服西部三万户时,察哈尔部的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阿巴嘎敖特克迁址到杭盖依靠哈拉哈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