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一向要求得分清楚,就算是宫廷里采购皇家茶行里的茶叶,或是织造局的丝绸等,那也是得正常账目往来的,而且按规矩都要交税。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理清责任,经营的好的有赏,有提成,经营的不好的要罚,要换人。赚就是赚,亏就是亏,但得明白哪个是赚了哪个是亏了,哪个办事得力,哪个辜负圣望。
所有的往来都要钱货账目清楚,纳税从皇帝开始,皇家产业是皇家产业,内帑是内帑,朝廷是朝廷,不能搞湖涂账,统一市场化经营。
皇帝哪怕从自己家茶行拿茶叶,也要先从自己的内帑里拿银子,按正常市场价格从茶行买茶,都要走账。茶行赚了钱,年底该分红的分红,该上缴利润的上缴利润。
正是因为皇帝的这套规矩,所以皇帝的产业扩张迅勐,但经营良好,而就算是刘宗周这样的嘴炮,都不好过多反对。
毕竟皇帝也纳税,还没优免,皇帝经营的很多产业,更是一般小民参与不了的,算不上与民争利。
皇帝又不去卖菜。
经营的都是矿场、冶炼、造船、铸炮、铸币、银行、钱庄,以及高端的丝绸织造、棉花纺织、海商贸易等等。
甚至皇帝的好多产业,其实并不是完全由皇家所有,有不少还拉了许多元勋大臣们参股的,大家一起掏了本金,出钱出力,然后一起分红。
每搞个买卖,皇帝都喜欢拉一群元勋大臣加入,所以这些产业还真不好攻击。
虽然他刘宗周一次次拒绝参一股,但别人也不是偷偷摸摸,是奉旨行事,甚至诸如造船、冶炼等许多,那也都是朝廷急需,更别说还缴纳了那么多税收。
皇帝的小金库挺充实,却也不吝惜,赏赐勋贵大臣,赏赐将士们,甚至救灾、赏军,皇帝都经常从内帑拔钱。
有这样的皇帝,大臣们还能说什么呢。
“那就照此决议拟旨下发,兵部、户部、御营,以及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们奉旨施行!”
刘朝笑着总结。
廷议有特殊性,廷议上达成的决议,甚至无须再通过平常的那套程序,不用票拟、批红、科抄等,可以直接就拟旨下发执行。
旨意由总理处行走的大学士沉辰荃亲自草拟,
旨意拟好,阁部大臣们排队上去签字。
内阁首辅宋之普第一个签下自己的名字,一笔漂亮的花签。
六位阁老依次签名,然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司礼监掌印太监刘朝也在上面签字,最后谏院左谏议大夫洪承畴签字,谏院的几位掌印都给事中,也各上前签字。
旨意内容不算长,但后面签署的名字却长长一串,总理处、内阁、司礼监、六部、谏院、通政司……
看着这张签好的旨意,大家都出了口气。
这廷议七事,第一件事取得开门红,气氛挺好,解决的也很好,甚至洪承畴偷偷打量皇帝,发现皇帝脸上很平静,甚至嘴角还带着一抹浅笑。
嗯,看来刘宗周站出来说了一大堆,皇帝并没有不满,甚至极可能皇帝早料好了刘宗周会说这些,所以开始的提议可能只不过是漫天要价。
毕竟,想要在房子上开一扇窗,最好是先提出把房子推了,否则碰上刘宗周这等拧人,最喜欢事事都要杠上一下。
反正有事没事先杠一下。
现在刘宗周一番劝谏,皇帝调整旨意,接受了刘宗周的许多进谏,刘宗周也无话可说,甚至觉得很受重视,皇帝能够纳谏。
他又特意瞧了几眼谏院的六位掌印都给事中。
这几个虽然品级不高,不过四品,但因为是六科掌印,所以其实职权极重,那几位二三品的司谏司言等,其实完全不如这六位掌印。
连洪承畴都得跟他们搞好关系,否则他们若是不听话,他这谏院院长也当不稳了。
好在刚才这件事情上,以华夏为首的几位掌印,明显还是很满意的,他们虽然握有封驳之权,还能参议国政,但今天廷议上,很中规中矩。
甚至刚才都没有谁特别站出来发言。
洪承畴记得以前大明的那些给事中们,那个个都是桀骜不驯的,只要有机会,那都必须站出来展示一下存在的。
正因为有那几十个给事中的存在,所以大明朝堂,经常出现一个奇怪的情况,就是议而不决。
不管怎么议,最后都难出结果,因为这些给事中们总会反驳,而且党争激烈,给事中也往往分成几个党派的,互相攻击,越议就越难出结果。
但现在的谏院,从两位院长,到六科掌印,再到现在的左右给事中,和各科给事中,却并没有这种明显分裂的情况,虽然出身各异,有时也会有派系之争,但因为许多谏院的给事中,以前都有过污点,如降过虏降过顺或从过贼等等,所以他们在现在的朝堂上属于异类。
就如钱谦益曾经是东林领袖,但现在身为右谏议大夫,可不管是祁彪佳还是刘宗周或是黄道周、徐石麒等等这些东林出身的人,都根本不愿意再跟钱谦益靠近,也绝不会再接纳他。
所以谏院的众人也很清楚这些,甚至明白皇帝之所有授他们为谏院言官,正是出自于此。
有句话使功不能使过嘛,他们这些人大多有污点,又身为谏院言官,注定只能成为孤臣了。
以往处处要秀存在感的六科言官,现在却一个个坐在那里很平静,刚刚议的可是涉及立国根本的军队、财政等,这么大的事,结果他们却一个都没有站出来说话。
这里面透露出的是天子的无上权威。
皇帝连都察院和谏院的这些科道言官,都弄的一个个言听计从,仅从这方面来说,远超崇祯百倍万倍了。
而且他能看出,这不是畏惧皇帝,而是真心支持皇帝。
第530章 天子义儿朱忠义
淮安府,庙湾镇,蛤蜊港。
一支百余人的马队奔驰而来,骑士们骑的都是口外大马,一色的水银绵甲,连战马都披着马甲,气势彪悍。
自万历八年,为除射阳湖水患,向东浚射阳河,引水经庙湾、蛤蜊港入海,有了射阳河的运输,沟通大运河和沿海的运盐河,蛤蜊港很快就变成热闹的富裕市镇。
蛤蜊成堆,商贾云集。
在经历了战乱的萧条后,如今也是因海运再成迅速的热闹起来。
蛤蜊港是个移民镇,每次大灾时,总有许多灾民前来,而这里繁忙的工商,也吸引了各地的人口前来,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镇。
“这又是哪支人马?”
蛤蜊镇在嘉靖年间,就曾经有过歼灭四千倭寇的辉煌战绩。
而明军如今更是在此港屯兵驻守,港口还修了一座小棱堡,还有水师舰队常驻。
这支彪悍的马队奔来,驻守的明军却并不慌,皆因现在整个凤阳和淮安府,都已经为明军所占领。
不管是从故黄河的上游徐州、邳州、宿迁,还是从淮河的上游寿州、凤阳、泗州来,那都是明军控制区。
能一路来到这海边,必然是经过重重检查的。
这支马队的到来,也没有影响到蛤蜊港镇上和港口的百姓商民们,大家现在很安心,有日月旗飘扬,大明天子御营驻守,根本不慌。
最近的鞑子都困在徐州城里,哪里敢来。
百姓们对于大明很拥护,特别是如今这个大明。
鞑子短暂占领这里期间,带来的只是无尽的动荡,和无人性的杀戮和抢掠,甚至还曾下令迁海。
一队巡骑奔出来,迎了上去。
马队中为首一将,是河南归德总兵官许忠义,骑着心爱的墨麒麟,他这次带了一百亲兵自归德来,是要经蛤蜊港前往东京奉天城拜见皇帝的,同时的还有王胖子。
他的心中很是激奋,一路快马加鞭,就盼着能够早点见到皇帝陛下。
自接到皇帝召见的旨意后,他就已经兴奋万分,这一路来晚上都睡不着觉。一路上都在想着见到了皇帝,该如何奏禀这段时间所做的事。
自黄河大决后,现在河南情况很乱。
一面是大灾,无数百姓受灾饥困,还有随着而来的疫情也很严重。李际遇在打洛阳,许定国在围开封,李化鲸在八百里东平水泊,啸掠鲁西。
他许忠义驻守归德,夹在徐颍两支清军之间,不过好在有南边明军的接应,倒还好,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着招兵买马,打造器械,收聚难民,重新恢复耕种等,归德府倒是难得的安宁。
不过归德府问题也很多,首先还是饥荒、疫情严重,十分缺粮,难民太多,到处都是贼匪,虽然没有清军来攻,但他也是到处剿匪安民不得停。
许忠义是个佃户出身,他很清楚百姓们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安稳,是生存,如果能安稳的种地生活,他们也不介意向朝廷交赋,或向地主交租,只要他们还能有一口吃的,还能养活妻儿,他们就还能承受。
许忠义现在和老夫人在归德,在努力的重建秩序,他们开始推行绍天朝的新政,清理无主田地,屯田耕守,重新开始征税等等。
不过这些都面临着各个土寨的抵抗,河南乱太久了,这些抱团据寨而守的豪强百姓,基本上完全自治了,不纳税不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