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姜瓖在大同守了十个月,鞑子前后三次强攻,损兵折将无数,起码折损了上万人,其中八旗就得有两三千。
  而各地义军起兵,杀死的官吏,以及八旗、绿营等也很多。
  鞑子面对着明军的大反攻,也只能用这种恐怖屠杀报复,来威吓大明的义士了,甚至怕大同守不住,主动扒低城墙,防止再被夺去。
  “先前王永强在三原战败,几万人马全军覆没,吴三桂屠了蒲城,现在岳乐又屠大同,还在各地清洗剿杀,这些人凶残万分,全都疯了,这一笔笔帐,全要记起来。”
  “董志宁呢,遇难殉国了吗?”
  “董御史拒不投降,提铳拼死抵抗,据说杀了两鞑三汉奸,最后弹尽被擒,岳乐让他投降,他不肯降。让他跪,挺立大骂,被鞑子下令打折了两条腿强按着跪,董御史怒骂不止,岳乐却没杀他,而是将他枷送入京了。”
  董志宁是宁波六狂生之一,当年最早起义的那波热血书生,朱以海也很赏识他们,如今也是兵科给事中,加山西御史、大同监军,如今却不幸被俘,还被折磨。
  “派人去找鞑子,想办法将他赎回来,拿鞑子俘虏换,拿钱赎都行。这些忠臣志士,必须得救回来!”朱以海听说董志宁还活着,立马指示。
  刘朝退下后。
  朱以海也没心情翻牌子了,“召总理大臣到振扬门议事。”
  振扬门在水城原水师府外,这里现在相当于乾清门了,增建了一排建筑公房,其中总理处便在此办公议事。
  朱以海过来时,在东京的总理大臣、协理大臣等都来了。
  刘朝先跟大家通报了大同屠杀的情况。
  朱以海站在那里,把头上的翼善冠给摘了下来,“请诸卿与朕一同为山西大同死难的将士百姓们默哀!”
  大家一起跟着脱帽低头,虽然以前也没这种礼节,但皇帝带头,他们也都跟着照坐。
  低头默哀。
  良久。
  朱以海长叹一声回到座位上。
  “这笔血债必须记上,并且要告诉全天下子民,鞑子又犯下一笔滔天罪行,不可饶恕,所有人当铭记。”
  轰轰烈烈火的秦晋大起义,又熄灭了。
  姜瓖坚守大同十个月,被叛徒出卖杀死献城,鞑子屠杀十万军民。王永强南下西安,在三原遭遇吴三桂,被包围歼灭,吴三桂屠蒲城一万多百姓。
  岳东在山西,吴三桂在陕西,都对义军展开疯狂报复,如今山西义军已经被剿灭了,剩下的不是窜入深山,就是已经溃散四野。
  陕北的王永强兄弟王永镇也已经带兵放弃延安,撤往宁夏,但仍被吴三桂追击,连连战败,损失惨重。
  “让朱忠义、许定国他们不要再往山西去了,不要越过王屋太行,以免孤军深入,再被包围歼灭。
  留一军驻守怀庆河内,其余人马回头再打洛阳。”
  既然没赶上,那就没必要再深入山西,先退回来把河南扫平再说。
  “让王永镇、武大定都往兰州方向退,贺弘器、米喇印等往陇山一带移动,守住陇山一线,防止吴三桂趁胜西进,要依托有利地形,阻击吴贼,切记暂时不要过陇,别去关中也别去陕北。”
  在总理处这个如今全面协助皇帝处置军国重务的堂上,朱以海乾纲独断,重新调整部署。
  虽然秦晋大起义失败了,但这轮起义给鞑子的打击也不小,直接杀死的清军也有一两万人,其中八旗几千,另外前后攻下几十个州县,尤其是山西,几乎全境被攻破过,钱粮辎重,地方秩序都被破坏。
  许多降虏的汉奸,包括那些晋商的分号商铺,这轮也被严重打击。
  山西陕北经此一乱,也已经再次打残,特别是鞑子的血腥屠杀,更加导致民生经济的严重破坏,没个十年都别想恢复。
  鞑子这是自寻死路。
  所以接下来,明军也不用再往陕西和山西进军了,先打河南,再攻山东。
  陕西虽然清军兵多,但没有钱粮支持,他们也难长久,现在对峙驻兵越多,后勤压力越大,最后他们自己就会坚持不下去。
  就如历史上清初一开始攻入四川贵州等地后,就因为战争破坏过于严重,得不到钱粮补给,最后不得不班师撤退,从顺治到康熙,打了很多年,才最终在西南站住脚。
  对于皇帝的这个安排,不论是宋之普还是刘宗周又或是洪承畴等都表示支持,河南现在倒是越发的有利朝廷,眼看着瓜熟蒂落了。
  这时再加把力,也是当然的。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要全面攻打河南,比如御营现在就还在整编中,边打边整,以打代练,控制着战事规模,特别是驻淮南一线的御营。
  这里被鞑子毁坏严重,明军也要重新安定恢复民生,招聚流民恢复生产,甚至是修复城池,修复被毁坏的淮河堤等,否则后方不稳,也容易出事。
  所以主要还是用河南的这些本地势力,让他们立足本地,再加上明军支援的一些武器加一些小股精锐配合,跟鞑子打。
  事情讨论的很积极,没有出现什么较大争议。
  最大原因还是皇帝握有决策大权,更因为皇帝对大局有较好的把握,不会如天启、崇祯等皇帝一样,自己对局势搞不清楚,大臣们左右争议,夹带私货,皇帝也分不清情况,难以决断。
  “自朝廷迁至此后,朕现在都亲自朱批,刘朝也数次向朕请辞代批朱红之权,朕思来想去,觉得确实也无需代批。”
  皇帝的话,大臣们听的心中震动。
  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这种内外朝制度,形成已久,也一直是微妙平衡,不过当今天子起兵之后,那就是乾纲独断,处处洞若观火,既勤政又了得的皇帝。
  以前领兵在外,司礼监还奉旨代批,但现在皇帝都是亲自处置题本,司礼监确实没必要再代批。
  当然,这里其实也涉及到更核心的问题,就是皇帝处处揽权亲政,不随意的下放权力了。
  特别是下放给太监。
  这对殿中的大臣们来说,这是好事啊,尤其是如刘宗周这样的大臣来说,以前跟阉党斗,求之不得呢。
  “朕观看历朝制度,打算重定宦官制度。”
  “朕将规复旧章,不以手笔费朝典,不以内侍典兵权。”
  “不再用太监统兵,也不用太监监军。”
  “不准太监拟诏,不准太监议政,不准推举与干预官员任免等事务。”
  “严格控制太监数量,不得随意超编,太监最高不得过正四品,每个宦官只允许收养一子,以充继嗣,且必须是年满三十且无养父者,才可收养,并须上报有司备桉。”
  皇帝把早就谋划多时的太监改革计划抛出。


第560章 太监不得干政
  大明一开始,其实也是严格限制太监的。
  朱元章在宫中立了一块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朱元章时代也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更没太监统兵、监军之事,甚至不许太监读书。
  重用宦官从靖难的朱棣起,他不仅解除太监不许干政这条限制,还建立内书堂挑选聪明小太监去读书学习。
  从朱棣起,明朝太监们权力越来越大,东厂、司礼监、御马监,腾骧四卫,提督京营,南京守备,九边镇守,甚至征收税赋等等,到处都是他们的影子,最后他们还掌握了批红之权,甚至一度能凌驾于内阁之上。
  内阁票拟,还得由他们处置。
  所以明朝出现了那么多大太监,什么九千岁之类的。
  朱以海自然也是深知明朝太监乱象的,但他起兵之初,却还是重用刘朝等人,归根结底这些人是他的家奴私人,是最值得依赖的。所以当时关键时候,重用他们。
  不过如今一切走上正轨,朱以海不仅得到了文官士大夫集团的拥护,也一手建立起了一支全新的武勋军人集团,可以互相平衡,所以已经不需要再过多放权给太监,不需要再用太监来平衡内阁、平衡文官集团了。
  有些事情,该做就做,免的遗害子孙。
  “即日起,废除十二监四司八局。”
  “新设殿中监、内侍监、少府监三监,殿中监掌皇帝生活诸事,统尚食、尚药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辇局六局。
  内侍监则掌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照料宫廷饮食起居等事务,其属六局,曰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
  少府监则负责采买制造,皇家手工业、皇庄皇店,皇帝里三库、内十库等。下设织染局、织造局、兵工局等。”
  朱以海直接就废除十二监四司八局,而改以殿中、内侍、少府三监,各有分工,分工明确。
  很明显,仅看官署名就知道,皇帝是个汉唐粉,唐朝就有内侍省、殿中省、秘书省这内三省,也有少府监。
  这些职掌来看,也是要让宦官们恢复普通的近侍职责,而不是再让他们成为内朝,不让他们参与朝廷政治大权。
  殿中监就管皇帝生活起居,主要管皇宫前朝的事,除了六局外,还将设立内奏事处。
  以后不允许宦官直接跟外朝接触,不许直接与大臣、将领们交往。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