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而所谓跳荡,临阵对寇,失石未交,先锋挺入,陷坚突众,贼徒因而破败者,为跳荡。
  因此一场破敌万人以上的大战,最多也只能是五转勋,且最多只能有十个五转,必须得是上阵上获、阵斩五级,并且是先锋挺入陷坚突众且贼因而破败者。
  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难如登天。
  所以很多人能获三转勋,都不得了,就算一转勋,也是殊为不易。
  赵小楼他们那队,当天守在第一道前线,死战不退,数伤数倍于已鞑骑,整个章丘战役,其实是场以多击少的下阵,不过最后全歼敌人万余,是上获。
  下阵之上获,视中阵之中获,三转。
  李宝泉和刘队副的斩首数量、表现,负伤等加一起,刚好够三转,且在名额限制内,赵小楼和宋恩就差了点了,只能二转。
  而另两人因为受伤,后面战斗没参与,军功就少一截,虽前面表现勇勐杀敌不少,也仅得一转。
  整个神策军获得授勋的,其实也没多少。
  赵小楼他们都是顶在前面,拿命拼回来的。
  获军功授勋,直接发了一面勋功牌,三转的是金牌,二转银牌,一转也是含银铜牌,另外还发了份勋功银。
  此外便是能享受视品的一些待遇了。
  勋功还可以累加,这次有了三等勋了,以后再立功,可继续累积叠加,一直到十二转勋。不过越往上越难,要求的功勋越多。
  如果能升到十二转的上柱国,视正一品,那是非常荣耀的,甚至就算如果没有职官,也可以直接侯缺正五品实职。
  虽说实际上降许多级授实职,但毕竟这也是个极不错的路子。
  另外拥田额度、娶侧室纳妾、服饰车马、大门庭院等规格,都可视相应品级,所以就算没有俸禄,没有实职,但待遇还不错的,如上柱国的儿孙还能直接进国子监,进四卫等。
  只要能获得三转勋,就可以有资格侯任从九品实职武官。
  当然,除了田额增加,他们还能享受实实在在的勋田好处,这个勋田跟他们之前的军田一样,可以低息分期付认买官田。
  获一转勋就能有三十亩勋田资格,最高的上柱国可拥有三十顷的田额。
  一个御营士兵可拥田三十亩,获一转,就能增加三十亩,成为拥有六十亩地的小地主,而如果没有这些,仅是个普通百姓,那一个壮丁最多只能拥有十亩地。
  有钱都限购。
  这是封建制度下的特色,一切和等级挂钩,而不是和后世一样,处处和钱挂钩。


第639章 国地分税六四开
  随着越国公王之仁破兖州,屠了城中两万顽抗之兵,整个山东便都宣告收复,这也算是御营将士对皇帝的新年献礼。
  河南方向,则还有南阳和颍州两地还在鞑子手里坚守着。
  但天子义儿朱忠义率归德镇连续做战,配合郑遵谦他们收复汝宁府,攻占光州后,颍州的鞑子也就彻底被截断包围成孤军。
  鞑子在西面南阳沿熊耳山伏牛山方城山一线天险,勉强守住了南阳,保住了这块重要的通道,经商洛联通关中,并为襄阳、郧阳之依托,也守住了汉水下游。
  从整个局势来看,虽然鞑子现在吴三桂镇守西安,守住关中平原,又保住了武关通道,联通南阳,守住湖广荆襄。
  但明军夺取汉中后,李国翰鳌拜虽还死守着褒城镇,但已经被围的非常难受。
  同样,郧阳和荆州也被围了,双方大小战数次,清军始终无法解围,更别说增援徐、颍战场,只能是据地分守,眼看着明军今年先在汉中发力,然后又在东线发力,把河南山东基本收复。
  剩下几个堡垒,也只能朝不保夕。
  明军都已经兵进太行,沿着太行成功的从河南进入河北,先取大名,再进真定,眼看都要打到保定去了。
  真定府城已被拿下,鞑子也只能匆匆分守太原和保定,顾头不顾腚,捉襟见肘,十分狼狈。
  尤其是济南和兖州两战,斩杀近三万,俘虏万人。
  鞑子已经不是伤元气,而是嵴梁骨都被打断了。
  颍州的勒克德浑万余人,随时有可能全军覆没。
  仗打到这份上,其实鞑子现在上下都很悲观了,许多人已经在喊着撤回关外。不过现在问题是,他们想撤,都不容易了。
  今年,绍天朝再开启朝集制度。
  各地督抚布按分巡知府,一及一些驻军大将等纷纷入京朝集,不少官员从十月底就开始进京了。
  再启朝集,主要目的还是加强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特别是经历了晚明以来地方失控后,越发需要了。
  其实从汉代开始,地方官员定期往中央述职,叫上计。
  朝集不仅仅是来京拜见皇帝,更是一种中央审核调查,所以每年各府的知府,分巡,省里的布按、总督巡抚、巡按等都要返京朝集,在此期间,由他们的左贰官暂代职事。
  各地驻军的游击以上主官,也要入京朝集。
  朝集最重要的就是考核,包括官员向中央各级做报告,接受考核问询,另外就还有推荐人才,参加礼仪,以及地方、军队重要问题的汇报等。
  这是一次面对面的机制,比起公文往来要更直接清晰。
  当然,朝集制度,还方便朝廷任免罢黜调离官员,尤其是军队的将领,来了后,就地免职,不用担心他抗命不遵等等。
  如今大明中兴,天下还未完全恢复,各项新政推行,但中央对于地方上也掌控力不够,这时只能依靠地方各级主官们,可天高皇帝远。
  所以安排他们每年入京朝集,当面沟通,既便于信息交流,也有利于中央权威提升。
  当然,也便于对官员们的考课。
  甚至一些得要的地方项目,以及军地的大额开支预算等,也需要他们当面申报并解释。
  大量官员入京朝集,京城各部院忙的不可开交。
  就连朱以海现在也是天天召见臣子,每天都得见上几十上百人,内外奏事处的待漏房里,更是每天坐无虚席。
  许多官员甚至只能一批批见,单独见的机会都很少。
  朝集使们要在京城忙到过完年,甚至到元宵节以后,才开始辞别返衙。
  “今年朝集使们主要应映的问题还是财政这块,关于起运留存,以及征税等问题。”
  总理处。
  皇帝来开会,首辅宋之辅禀奏皇帝,再次提到税务和预算这块。
  “今年我们开始实行冬估,和春秋拔的办法,十一二月进行财政开支估算,拟定次年开支后,分春秋两季拔款,以进行调剂。
  我们地方上的税赋,其中地丁这块,按冬估数,地方征收后,先留存好地方所需开支,其余的全部起运,若实际用所不足,再进行春秋拔补充调剂,但现在地方官员们普遍反映,冬估预算过低,起运时过多,留存过少,地方用度不足,困手困脚,甚至造成地方官吏俸禄拖欠等问题。
  一些额外的项目,如水利、救灾、修堤、修城等也是无钱可用。
  希望能够增加冬估预算,加大留存比例,否则就算朝廷春秋拔,可上下调拔也非常麻烦。”
  朱以海很清楚财政的重要性,之前已经在一点点的修改调整,如今有冬估、春秋调拔制度,但明显还是不足。
  这倒不奇怪,任何制度总不是那么一来就完美的。
  “朕最近召见督抚等官员时,也常听他们说起这事,朕也细思量许久,觉得问题关键其实还是在于起运和留存的比例问题。
  现如今的地丁起运、留存比例,大约是有七三,另外厘金、工商税、关税、盐茶烟酒专卖税、矿产税等,现在都还是全部上缴国库,而战后百废待兴,用钱处也多,地方上也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以前大明制度的基本税很低,又没什么工商税,所以朝廷就算起运六四开,朝廷起运六,地方留存四,但结果还是朝廷不够用,地方也不够用,结果地方上的应对办法就是层层附加、火耗,朝廷则不断加征,如三饷等。
  百姓负担于是不断增加,最后便是上下都乱了套。
  明面征得一百万两,实际百姓可能掏了五百万,还欠了衙门账上几百万。
  现在整顿吏治,调整税率税种等后,情况倒是好转了许多,但地方没有财政,用一分钱都要从上面申请调拔,不免还是造成了极大的问题。
  “地方上的财政开支不小,我们之前做冬估,也就是把常项开支做了,诸如地方官吏俸禄工食银,办公费用等,其它非常项的没有算也没有留,不管是救灾还是水利,还是其它突发事项,额外超支,都没有预留,只能靠春秋拔调剂,但不够灵活也不够及时,地方一直没钱,现在吏治清明,监督的严,还不敢乱向百姓伸手,但早晚还是会出事的。”朱以海很直白的说道。
  “朕看来,地方上还是得有一些财政,不能尽归中央,否则是做不了半点事情,也必然要害民的。
  虽说大财政,中央统一调度有好处,也方便办大事,更能加强中央权威,但限制的太死,反而出问题。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