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有何理由不去?
  其它大臣如何反对这事?
  想反对都没太大理由就算说挂的职与本来官职相差太大,但朱以海可以说现在是头一次,之前好多官员因局势原因,年轻、没经历等,所以先从小点的职事挂起,也是小心谨慎起见总不能说钱孙爱只在大理寺当了三年官,现在要给他去挂个知府或同知吧?
  冒辟疆一个六次乡试不中的前秀才,在六科做了三年言官,现在就要让他去挂个布政使或参政、副使?
  不得先从同知练手?
  知府是一府主官,所以谨慎起见,还是先设个右同知,专门历练“徐尚书,还请你们部尽快把朝中下挂的一千人名单好上报给,此事尽快推行也许我们明年此时,就能在北京过年了,到时恢复中原,接着面临的就是治理的问题,治国先治,从不怀疑我们绍天朝官员们的忠诚和才能,但忠心却无法代替经验,尤其我们的许多官员还很年轻,更加得增加实干经验另外,以前朝用人,也在这方面有所忽略,所以朝中许多大臣,历也不够丰富,对许多事务都不懂这导致好多官员只知一味空谈,谈说幻,如何能真正治理好国家天下呢?
  优其是制订政策之时,更得有全面了解调查,才有发言权,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历练,填补一下这些短板。”


第656章 请从臣起
  朱以海说的大义凛然,话都是真话,但并不完全。
  对朱以海来说,这个挂职,会是极厉害的掌握朝政的大杀器,谁要是不适合了,甚至妨碍了,那就让他下去挂职,调整一下他的位置。
  甚至比如说某人有严重问题,那也可以用挂职为名把他先调开,然后就能方便查他了。
  跟后世把人先送去当校学习一样,先学习调走,然后就好调查,取得足够证据,就可以直接双归控制了。
  都不需要廷杖啊杀头流放什么的太激烈斗争,有这玩意以后那可就方便了。
  要是斗争太激烈,动不动廷杖、削籍等,其实也闹的难看,甚至还容易失控,这也是掌控力不够的表现。
  当然,挂职这套玩意不仅文官里可用,军队里甚至也可以适当的用用,配合借职交流这套新东西,把各镇里的军官们流动起来,就能尽量的削弱大将拥兵自重,军阀化的威胁。
  挂职、借职,配合官员考核,然后丁忧,若是再搞点进京培训学习这类的,那会极大增强皇帝掌控朝堂官吏的能力。
  军队里的军官,可以调入京师的讲武堂、军校学习进修,让他调离原镇,甚至可以在学习培训后,再调到其它部队去。
  文官也可以这样,比如在国子监开个什么班,把一些官员调到京学习,又或者官员考满后,不直接再放缺,不管有缺没缺,让他们先到京进个班学习个三五月半年的,然后才能补缺。
  若是没缺,则在侯缺的时候,继续在班上学习。
  说白了,就是掌控权。
  陈子龙是复社巨子,也是如今党争再起里带头的,朱以海就是以他虽为侍郎,但以往地方主政经验不足为由,要让他去广西挂职布政司参政。
  钱谦益则主动上表,愿意外任参政、副使职,只是朱以海没批,洪承畴钱谦益刘宗周这些人,有正直大臣,也有降虏反正的,如洪承畴属于那种确实比较全能的,能文能武,中枢地方经验都丰富。
  而钱谦益和刘宗周其实都是那种清流官,只在京中任职,做个言官还不错,做其它的不太合适。
  朱以海也有意让他们一直做言官,负责监督这块。
  使功不如使过嘛,科道言官,其实更需要这种已经被孤立的孤臣。
  对陈子龙、冒辟疆这些相对年轻且有才能的官员,朱以海还是希望加以改造,而不是一棒子打死,面对他们的错误行为,既要予以纠正,又还得给机会帮扶。
  能不能接受,也是对他们的一项考验,若是就此自暴自弃,那这种人也不值得重用。
  今天召来的这群学士们,无疑都是些久经朝堂斗争的,不乏四朝元老三朝元老,甚至有几朝大学士的。
  可坐在船舱里,前后不到一个时辰,他们居然就已经似乎忘记了来时的主意。
  曾任大明第六十六任内阁首辅的郑芝龙老乡蒋德璟,并不是东林党人,他祖上蒋旺乃安徽凤阳人,追随太祖皇帝朱元章起兵反元,大小征战三十多年,被加封为武节将军骁骑尉,世袭福全所正千户。此后,蒋家先后十一代人世袭正千户的世职。
  其父蒋彦乃是进士出身,官至江西副使、广东布政司参议等职。
  虽非东林,但许多东林都是由他鼎力疏荐方得录用,陈子壮、倪元路、顾锡畴、文安之皆是由他荐举,黄道周录用,刘宗周免罪,也是他出力最多。
  他并非东林,如今以内阁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衔入阁协办机务,名望很高,近来足疾在京休养,听闻皇帝国子监讲话,说要清理东林,又听说皇帝要贬谪千官,不顾腿疾前来,准备要好好劝谏皇帝,中兴未成,如何能兴党桉。
  谁知道准了无数劝谏之语,结果听皇帝说了这半天,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做过崇祯首辅的蒋,善于理财治兵,也对朝廷忠心耿耿,更心忧天下关怀百姓,这也是他本来已经在福建老家养老,最后还是又来了东京的缘故
  五十多岁的蒋八公,跟张国维是同榜进士,年纪也相彷。
  崇祯十七年,他辞去首辅,寓居城外福建会馆,兵部尚书张国维则奉旨出京南下。不久闯军攻破京城,蒋离京回乡。弘光立,召入阁,自陈三罪,固辞不受,直到后来朱以海征召,他才与同乡黄景方、何吾刍等受召入朝。
  蒋虽然是明末比较有能力的大臣,但他在天启崇祯二朝,却是深深感受过那种无力感,陷于党争,君主猜忌,有力也无处使,只能眼看着局势一天天败坏,让人心力交悴。
  但受绍天帝征召入朝以后,他虽仅为协办大学士,但却能感受到这个绍天朝廷完全不一样的活力,尤其是那种团结对外让他常常对张国维等感叹。
  朝中局面来之不易,所以他今天来前,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学魏征好好劝谏皇帝的,哪怕到时也被贬降,就是贬去做个县丞他都不管了。
  可谁想,却是这么一个结果。
  让人意外,却无法反驳。
  虽然他也觉得这似乎有些过于神奇了,但却没急着反驳。
  因为来京虽然仅一年,但却能感受到绍天朝和崇祯朝的诸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多是皇帝带来的。
  想当初他还是首辅时,朝廷内忧外困,没银子了。
  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兼摄吏部的倪元路,是个大书法家,还是东林大老,他和黄道周都是袁可立的门生。
  但倪元路虽掌户吏两部,却并不懂什么财政,病急乱投医,给皇帝推荐了一个奇才,户部司务蒋臣。
  蒋臣向皇帝提出一个生财有道的办法,印宝钞,每年印发三千万贯,一贯定价白银一两,还要朝廷立法,民间不用,以违法论。
  他跟崇祯说,印宝钞,一贯成本也就五厘银,所以印的越多越赚,不出五年,天下之金银尽归内帑也。
  没有保证金,凭空印宝钞,强制百姓兑换使用。
  崇祯居然还觉得倪元路、蒋臣他们这法子是救国良策,居然下旨升蒋臣为户部主事,开始研究实行方桉。
  后来带头降清的户部右侍郎王鳌永明明知道这法子行不通,却故意顺着崇祯,提出了更惊人的言论。
  他说完全可以每年印五千万贯钞,然后朝廷废除金银,把金银与泥土同价。
  印五千万用来养兵打仗外,每省还可以直接给一百万贯,分给地方各级官员,用来养廉。甚至不仅可以印钞来养兵打仗,还可以印钞救济灾民百姓,给官员们涨俸禄养廉。
  王的这番话,其实就跟袁崇焕当年骗崇祯五年平辽一样,都是聊慰圣心尔,也就是顺着皇帝的意,湖弄湖弄他。
  王永鳌的五千万贯钞计划得到崇祯批准,可谓点石成金。
  不仅没准备金印钞,甚至还要废止金银铜钱的货币属性地位。
  蒋德璟实在看不下去了,在崇祯的宝钞会议上,直接问皇帝,民虽愚,可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
  这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所有人都装傻充愣,都说看到了皇帝的新衣,却只有蒋德璟站出来。
  为了反对皇帝一意孤行,他还特意上揭贴,对比宋元明三朝推行宝钞的异同,并警示皇帝不要乱来,他的揭贴公开抄发,希望引起朝野响应,可在当时,居然无人理会。
  朝廷正式推行宝钞,可却无一个钞商敢应征,因为担心朝廷会用宝钞来换他们的商货,京城所有的店铺纷纷关门罢市。
  绝望的蒋也只得请辞,崇祯也毫不挽留,甚至还要治他的罪,认为这局面都是蒋故意拆他的台。
  仍一意孤行的发行宝钞,给官员的俸禄用宝钞代替,还要求市民拿金银兑换,田地房屋交易等规定只许用宝钞等。
  仅三个月后,宝钞依然是一张废纸,闯王却已经打进了北京城。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