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为何要招安顺营、西营?因为父皇要驱除鞑虏,要收复中原,为了这个大目标,就得适当妥协。”
朱弘甲深受刺激。
“这样不公。”
朱以海摇头,然后掏出两个本了来,一个红本一个黑本,他拿出黑色小本子,翻开,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还记录着许多事情。
一件件一桩桩。
比如许定国,如此嚣张跋扈,如何叛明降清,反正后又如何在地方逼捐强征,全都记录着呢。
“朕都记着呢,但是,心中有数,不代表我们就容不得半点沙子。现在,不是动手的时候,我们得忍。”
和光同尘,不意味着就同流合污。
许定国现在肯抗清击虏,那么就得予以些容忍。
直白点说,现在朱以海主要精力是对付鞑子,暂时也腾不出手来收拾同样愿意打鞑子的许定国。
“那将来秋后算账吗?”
“慢慢来,现在许定国是我们共同驱虏的盟友,不能现在把盟友变成敌人,明白吗?至于他的问题,将来再算。当然,过是过,功是功,将来也是要算清楚的。”
许定国也好,洪承畴也罢,现在都是团结抗虏的对象和盟友,要借他们之力。等将来鞑子灭了,当然也还得清理整顿一波。不过朱以海也会考虑到他们的功绩,可以将功赎罪的。
“父皇跟你们说这些话,是要告诉你们,就算天子,也不是天生的,这皇帝的权力,也不是真正至高无上的,都得有依托保障才行。”
“不要把别人都推到你的对立面去,不要树敌太多。”
两位皇子似懂非懂。
如许定国等这些军头们,论实力当然是远不及朱以海。只要朱以海要对他们动手,那现在自然是能够讨伐诛灭他们,甚至如洪承畴钱谦益土国宝马国柱等等这些人,要收拾也可以。
但朱以海一直很克制谨慎。
关键还是不想外乱未定又起内乱,在共同抗清的这面大旗下,把这些什么闯贼、西贼、什么降顺、降清,流贼、土塞、土司等等各方势力都联合起来,这才能够强大,才能够一致对外,才能迅速整合力量灭掉鞑子,而不是跟崇祯、弘光时一样,外患如头顶之剑,内部各方势力还在你争我斗。
“朕现在就一条底线,只要肯抗清的,都可以团结争取,只要一致对外的,以往之事,都可概不追究。
就算许定国这些军头,李际遇这些土寨,耿仲明这种兵贼,他们现在所行之事,虽然也还与我朝廷格格不入,但还是得抓大放小。”
建虏以前其实也是这样做的,只要肯降,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或是什么,他们看中的是他们的本钱,是他们的实力,是他们能够带来对明战争的帮助,所以官阶爵位等等都不吝惜。
历史上李渊起兵反隋,从太原进军关中长安。
所过之处,到处封官授爵,路过村庄城镇,见人就授散官。
俘虏了隋朝的官军,对那些不愿意加入的不仅释放他们,甚至还都给五品散官让他们回去。
也没有什么告身官印官服这些,直接拿张白纸写个散官名,相比起隋炀帝在被突围兵围雁门时许诺守军的勋官散阶,解围后居然舍不得兑现相比,李渊这种收买人心的手段很高明。
他甚至对那些各地割据一方,肯主动上表归附的军阀们,如杜伏威等统统封王相赠。
都说李渊夺天下容易,但李渊的策略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同样道理,朱以海起兵之初,就一心打造一支自己的兵马,但他也并没有放弃联合其它势力一起抗清。
到如今,各方势力汇聚他旗下,才有这般形势。
“那如果吴三桂来投,陛下也要接纳吗?”弘甲问。
朱以海不以为然。
“朕一直在劝降吴三桂,只要他肯降,朕为何不接纳呢?”
当前一切,都只为击败鞑虏,收复中原。等灭掉这个最大的敌人后,再慢慢来收拾中原不迟。
耿仲明也好,吴三桂也罢,或是洪承畴、钱谦益、张国柱、李成栋等等这些人,在合适的时候,总会给他们最终的审判的。
“吴三桂会降吗?”
朱以海仍然是不以为然,“吴三桂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不过是个精致的利己者,他当初既然能开山海关降清,你说他为何现在就不能再反正归明?”
“如果吴三桂要求过份呢,比如说他要封王?”
“呵呵!”朱以海不屑一笑。
第697章 关宁吴军
长安。
吴三桂召集麾下诸将齐至长安。
“鞑子气数已尽,咱们不得不考虑下追随的弟兄们将来啊,王爷。”鞑子所授总兵,二等公爵的何进忠带头进言。
副将,一等侯爵的杨坤也端着酒杯起身,“王爷,绍天中兴,气吞如虎。绍天大帝宽厚仁慈,既往不咎,愿意给我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甚至做了这么多许诺,愿意将关中仍交与我等镇守,编为外镇,保留职衔,王爷还有何可犹豫的。”
一群武将都有些急不可耐的劝吴三桂降明。
何进忠杨坤二将为首,其余孙文焕、吴朝忠、李可植等二十一员副将,皆被鞑子新授三等侯爵,另授记名提督衔。
参将邴国钤、许学颜、何起龙等五十二人,皆加二等伯,授总兵衔。
游击马春、王胜宗、刘正民等五十二人,皆加三等伯,加副将衔。
鞑子对吴三桂的这支人马也是用尽恩赏,百般笼络了,原游击以上的将领,俱封爵,加衔。
可这并没有换来何进忠等的忠心。
反而让他们越发觉得鞑子气数已尽,争相要逃离满清这条破船。
尼堪亲自来西安宣旨调兵。
但这些军将没有一个愿意再为鞑子效力,明军势吞如虎,现在再为鞑子卖命,那不是逆势而行吗?
吴三桂看着这些在关外就跟随自己的旧部诸将,沉默着没急于表态。
这是他手里最后的本钱,也是唯一的筹码了。
南下后也折损了一些兵马,但今年他也就地征召补充了一些,现在总共还有五万多人马。
明军破颍州,接着就要围南阳,然后就要尽取荆襄收复湖北,下一步就是要奔关中来。局势对于满清对于他来说,都是危如累卵。
济尔哈朗和尼堪还想再拼一把。
但吴三桂看到的却是鞑子必败之局,明军另一路十万人马,都已经在河北连下数府,已经打到保定城下了。
济尔哈朗都在忙着迁都燕北。
朱以海一遍遍的派使者来劝降,吴三桂也从一开始的坚拒,到如今的十分客气。
他现在唯一还在犹豫的,是对朱以海并不信任。
“王爷,那么多人也曾降过清,但反正过后仍得绍天帝重用,咱们手里握着关中还有五万多人马,不比耿仲明、金声桓、土国宝等强吗?再怎么着也比李过、高一过、李定国这些贼寇更得信任吧?”
“他们如今能够封公封侯,咱们凭什么不能?”
绍天帝给的条件是越来越好,关中交给吴三桂这原班人马镇守,为外镇。
吴三桂改封为潞国公,世袭,实封一千二百户,加太子太保,授陕西提督总兵官。
没给王爵,但大明异姓不封王,绍天朝封王的两位异姓都是死后封赠,靖南王黄得功和涪陵王秦良玉。
耿仲明、米喇印、贺弘器、李赤心、金声桓等都是外镇。
给吴三桂的封赏还是不错的。
而他的五万余部众,朝廷提出设立一个外镇,编额一万五。其余为屯镇、团练,关中安置。
何进忠等将领,原品级上晋一级,原是游击的晋参将,参将的升副将,副将的升总兵,总兵的升副提督。
参将俱授终身男爵,副将俱授终身子爵,总兵俱受终身伯爵,副提督授终身侯爵。
以后立功,可叙功转世封。
各种条件开的非常诱人。
吴三桂还在犹豫,并不太相信。可何进忠等人却已经很心动了,现在的局势他们也很煎熬,原本想着打进四川,然后去云贵,管他中原如何争夺,他们在西南建立一块自己的地盘,远离纷争。
可去年他们回关中平乱,结果李国翰虽杀了张献忠,但却丢了汉中,他们也只能困守关中。
能够脱困上岸,自然是求之不得。
何进忠宁愿要大明给的终身侯爵,也不要鞑子给的世封二等公,鞑子马上就要完了,他们的爵位也是一钱不值。
“绍天帝已经到了洛阳,据说他的御营精锐也都往中原过来,如今洛阳、陕州、汝州、汝宁都已进驻大军,而四川、湖南、江西的朱胜利、李赤心、金声桓、高必正、袁宗第也都在往长江进发。
湖北即将溃败,咱们不能眼看着翻船,还往漏水的船上跳啊。”
吴三桂在这一百多个将领脸上一一扫过,将他们脸上表情尽收眼底。
诸将脸上的表情,把他们的心思透露无疑。
他们都急着反正归明。
甚至有人提出,当趁孟乔芳、尼堪正调兵准备经武关往南阳时,突然出兵,将他们一举歼灭擒斩,然后以此为投名状献给绍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