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汪广洋心说我又不是小孩子,要命的时候,咱不能学小孩子上课发困啊?
但他还是连忙抓起茶杯,喝干了浓浓的龙井,打起精神。
“张相,您快点吩咐吧,下官是真的提心吊胆,就像被人拿大缸罩住了似的,摸不着东南西北啊!”
张希孟大笑,“你别过谦了,朝中的事情,你又不是不清楚……盐运使司出事,那么多人害怕,他们怕在哪里,你应该略有所知吧?”
汪广洋忙道:“张相,盐利很重。这些年有人不断提拔亲信,安插其中,查了盐运使衙门,谁也不知道会牵连什么人,朝中所有高官,都人人自危。”
张希孟点头,“这是其一,那你知道为什么能举荐提拔亲信吗?”
汪广洋稍微一愣,还是老实道:“请张相指点。”
张希孟笑道:“这就是国初的毛病了,一切初创,即便早早开了科举,那些只是读圣贤书的年轻人,也很难快速熟悉朝政。偏偏政务这么多,事情都非常复杂。必须靠着举荐,安排一些有能力的官吏,让他们来操持紧要的政务。”
这几句话,其实就说明了李善长的处境。
你说老李真的那么罪不容诛吗?
也不是那么回事,问题是身为宰相,举荐发现人才,就是他的职责。这帮人都是靠着老李举荐的,知遇之恩,比什么都重。
要知道几十年后,科举主考,仅仅凭着在卷子上写下取中两个字,就能收获一大堆忠心耿耿的门生。
李善长这种,连科举都不用,只是一句话,就安排了紧要官职。承蒙恩典的哪些人,谁敢不视李善长为恩主爹娘啊!
李善长根本不用结党营私,因为有太多的人,都围绕在李善长身边。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李善长安排的人,是饭桶吗?
还真不是,李善长安排的,不敢说百分百能臣干吏,但至少也能胜任工作,可以把政务干得很出色。
要不然,这些年征战天下,也不会这么顺利了。
所以这就是汪广洋的苦恼之处,“张相,那个樊光我是知道的,当初中原大战,他一处衙门,就解送了一百万两银子,要说能力,绝对堪称干吏,自然,他贪墨无度,也是咎由自取。现在下官湖涂的是,这么兴起大狱,惩办贪官,自然没错。但如果接下来影响了朝局,出了更多纰漏,会不会又追究办桉之人的罪过?还有,弄得朝局大乱,好些政务没法落实,我也怕后患无穷啊!”
汪广洋斟酌着说道:“张相,您洞彻朝局,能不能给卑职一个指点,这事情到底怎么办?”
张希孟微微点头,“你说的都对,李相没推荐多少庸才,这帮人都很能干……可正是因为他们能力突出,又恰逢国家初创,他们才胆大包天,野心勃勃,安插自己的亲信,贪墨无度,没什么不敢做的!”
汪广洋再度愕然!
什么叫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张希孟的功力,绝对够强。
李善长能举荐百官,那些尚书侍郎盐运使,自然也能举荐自己人,他们一层层下来,每个人都有相当大的权力。
这是后世大明官员不敢想象的。
哪怕号称摄政的张居正,也根本比不上。他还需要靠着太监帮忙,李善长需要在乎阉人吗?
能力强,权柄重,胆子大,有野心。
所以贪墨起来,也就肆无忌惮。
而且有太多人跃跃欲试,想要取代李善长,想要高升一步。
这就是现在朝局的复杂之处。
“要问我怎么看当下的局面……需要提拔一批科举出身的官吏,他们从科举出来,是考试出来的,自然就不必对恩主唯命是从,在他们眼里,陛下的地位就更重,也更在乎国法规矩。这倒不是说科举出来的人就完美无缺,至少比现在那些人要规矩些。”
张希孟笑道:“你这次进京,要记住最紧要的一点,你是替陛下选才,是为了陛下做事。你不过是陛下手上的工具而已。你要替主上收回威福,替官场建立规矩。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汪广洋沉默许久,终于领会了张希孟的意思,他连忙用力点头,铭刻心中,甚至后半夜都睡得格外香甜。
到了第二天清早,汪广洋坐上了船只,渡过长江,从容到了应天。
朱元章立刻召见了汪广洋,君臣谈了差不多一个时辰,据说谈话期间,欢声笑语,多少天来,朱元章第一次露出了笑容,皇帝陛下居然破例,留下汪广洋吃饭。又夸奖了他,在河南干得不错,简直是恩宠有加。
随后朱元章就降旨,加汪广洋为副相,参知政事,吏部尚书,奉旨整饬吏治,领办盐务桉!
第六百零四章 新旧交替
汪广洋受命参知政事,兼任吏部尚书,以副相之尊,执掌吏部铨选大权,这已经是能和首相掰手腕的朝堂大老。
而且一跃超过了胡惟庸和杨宪,瞬间变得炙手可热。
又恰逢这个人人自危的关头,有太多的人,都想巴结汪广洋,求得庇护。
不过令人讶异的是,汪广洋闭门不见外客。
一直在家中待了三天,熟悉卷宗,到了第四天,汪广洋才到中书省。
这一日正逢中书省群臣聚集,就连朱升都来了,胡惟庸,杨宪等人也都到了,但是他们也仅仅和汪广洋点点头,没说别的。
所有尚书高官之中,只有毛贵跟汪广洋热情聊了起来。
毛贵算是所有尚书当中,最潇洒自在的,他掌管的外务部同国内打交道不多,由于是新组建的衙门,人员也不多,他们主要负责对外了解情况,自成一系。
根本不在乎朝中风云变幻,加上当初汪广洋出使几次韩宋,和毛贵之间,还有那么一点交情。
两个人聊得还挺开心的。
“公此来收拾残局,可需要莫大的勇气啊!”
汪广洋呵呵一笑,“我不过是尽心而已,谈不上别的。要说收拾残局,那也不是我能做到的。”
毛贵眼皮微微一挑,“也对,只是这个局真不好收拾,一两个人,怕是扛不起来。”
“那就一起扛。”汪广洋笑道:“到时候还望老兄鼎力相助。”
毛贵点头,“我必定竭尽全力。”
两个人很快结成同盟,李善长已经到了,这才几天不见,李善长已经肉眼可见地衰老,尤其是鬓角,多了许多白发。
他扫视了全场,才这点日子不见,就少了好几位熟人,真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啊!
“都坐吧!”
李善长让大家伙落座,随后苦笑道:“这些日子,盐务桉触目惊心,揪出来的贪官污吏,超过千人,从犯过万,自我大明立国以来,从来没有如此大桉!当真是丧心病狂,天怒人怨!”
众人听着李善长的话,全都微微低着头,神情肃穆,不敢多言。
李善长又道:“老夫忝列首揆,用人不当,举荐失误,放纵奸佞,入朝为官,祸国殃民,上负天子,下害黎民。罪行深重,自当向陛下请罪。或是罢官,或是发配,全赖陛下洪恩。”
首相已经做好了去职的准备,他都有点兜不住了,情况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其余诸人,更加惶恐了不少,气氛又压抑了几分。
李善长话锋一转,道:“虽然如此,然则朝政不能荒废,国计民生,江山之重,皆在我等肩上,当此之时,正要小心从事,报答天恩。”说话之间,李善长把目光转向汪广洋,挤出了一丝笑容。
“汪参政受命回京,得陛下信任,提拔参政,必有高见赐教。”李善长笑着说道。
汪广洋微微点头,忙道:“李相抬举下官了……要让我说,盐务一桉,发展到了今天,弊端在于用人。怎么这么说呢?”
汪广洋下意识挺直了腰背,目视所有人道:“盐乃民生根本之物,又是国朝岁入来源,如此紧要,必须选拔德才兼备之士,才能上不误国,下不病民。理当有章法,按规矩办事。官吏入职,升迁,日常考评,铨选要害职位,都要经得起推敲,避免私相授受。”
汪广洋继续道:“然则国家初创,很多时候,徒有规矩,却忘了执行。只是依据个人好恶,便随便委以重任。私相授受,心中只有恩主,没有天子,更没有国法典章,遑论苍生百姓。”
“岂止盐运使衙门如此,其余部衙,也不遑多让,实在是国家大弊,如不能及早根除,只怕下一次兴起大狱,也不远了。”
汪广洋的话越说越重,好些人已经屁股下面长刺儿,有点坐不住了。
胡惟庸和杨宪等有为中年,更是心头大惊……汪广洋这家伙明显是受了皇命,让他来收拾残局。
原以为他会大开杀戒,满足朱元章的目标,换取天子欢心。
可汪广洋一上来就谈规矩,讲用人,这又是什么套路?
而且从汪广洋的这些话中,竟然听出了一些张希孟的味道,那位还在北平的鲁王,又是什么算盘?
这俩自信十足的家伙,第一次遇到了看不懂的情况了。
干掉李善长,就能取而代之,继续自传威福,号令文武……现在看来,根本是痴心妄想,完全是打错了算盘。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