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朱元璋沉吟再三,反问道:“先生确实有办法增加岁入?”
张希孟道:“如果只是增加岁入,臣也就不用出京了。敛财之法,生财之道,臣还是有的。只是如何能提升大明的国力,让咱们产出更多的商品,获得更多的财富,能够更有效动员百姓……这些才是臣现在想考虑的。总而言之,臣一心谋国,请主公不要迟疑。”
老朱轻叹了口气,感慨道:“你是什么样的心思,咱还不明白?只是这一次你去济民学堂,咱就不能随时和先生谈心了。这样吧,先生有什么心得体会,务必尽快告诉咱……咱,咱也会挑选时候,去江西巡视,看看你把学生教的怎么样!”
张希孟微微一笑,“臣随时恭候主公!”
他们谈妥了最紧要的事情,接下来还有一件事,那就是阅兵!
朱元璋御极十年,普天同庆,万国来朝。
这么大的一个活动盛典,已经筹备了这么久,不可能虎头蛇尾,随便就结束了。
而张希孟也是这事的主持者,双方商议妥当,等阅兵仪式结束,张希孟就动身离京。
消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尤其是李善长,简直高兴的要昏过去了。
幸福来得有点秃然,他这把年纪,能抽过去!
“张相,朝中这么多事,你走了,我一把年纪,实在是支撑不起来,朝中可以没有老夫,但不能没了张相公啊!”
张希孟哈哈大笑,“李兄,你放心,我又不是死了,或者消失了……我是去济民学堂,坐船的话,一两天就能回京。而且就算我走了,一颗心也有一半,要放在京里,你说是不是?”
李善长连忙点头,“那是,那样的话,我,我就放心了。”
老李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头却是万般感慨,你要是真的不回来了,那该多好啊!送走了一个瘟神。
只可惜这话李善长不敢说出来,虽说张希孟不会把朝政扔到一边。但是他走了,没法时刻盯着,李善长也觉得松了口气。
只是接下来张希孟拿出了一样东西,立刻让老李提心吊胆了。
“李兄,一生所系,青史留名,小弟不敢有半点疏忽。只是小弟仅仅能秉笔直书,至于能不能比拟太史公,其实还要看李兄,你要做出足够漂亮的业绩才是!”
李善长扫了一眼《李相公评传》,眼皮跳了跳,暗暗咬牙。
好啊,张希孟,我算你狠!
老夫斗不过你,我认输了!
李善长只能老老实实,尽心尽力,摆平了老李,朝堂的事情少了大半……张希孟在这边紧锣密鼓筹备,这么大的事情,报纸自然是连篇累牍,疯狂报道。
很凑巧的是,每隔几天,就有报纸送到了张庶宁这里。
小家伙们也终于能了解到了朝堂动向。
许观这家伙一脸羡慕,“陛下御极十年,驾临奉天门,校阅三军,外邦使者都要跟着一起观看,见证大明天威,真是让人羡慕啊!要是能亲眼看看就好了。”
夏知凤几乎趴在了报纸上,一个字也不放过,她突然道:“这个奉天门一定很高大威严吧?”
胡俨随口答道:“那是自然!”
“对了,胡师兄,是不是科举考过前三名,就能走奉天门,御街夸官啊?”
胡俨一愣,“现在还有御街夸官吗?貌似自从科举扩招之后,就没有了吧?”
许观道:“问庶宁,他最清楚了。”
张庶宁沉吟一下,还是老实说道:“主要是过去的科举,考出来的士大夫在本朝不受待见。加上科举录取的人多了,也就取消了这一项。不过我觉得以后还会恢复的。”
“恢复?怎么恢复?”夏知凤好奇问道。
“就比如立下大功,比如开疆拓土,大约就会在奉天门走一次。还有如果发明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造福百姓,利国利民,估计也能走一次!”
夏知凤听到了这个,突然道:“那,那像黄道婆那样的人,能走吗?”
张庶宁点头道:“只要她活着,肯定有资格走的。”
夏知凤陷入了沉吟,她渐渐握紧了拳头,十分认真道:“我知道这一辈子要干什么了!我会努力走一次奉天门的!”
胡俨、许观,还有景清,也都是大吃一惊,身为男子汉,竟然还不如一个女孩子有气魄,真是惭愧啊!
少年人的时间,总是很快的,这一天,胡俨他们又在张庶宁的府邸看报纸,发现上面写着陛下御第极十年庆典的事情。
屈指一算,正好是五天前!
张庶宁看到了这一幕,心里头怦然一动。
五天!
老爹应该快来了吧!
小家伙的心怦怦乱跳,脸都变红了。
他不知道的是,济民学堂的山长刘三吾,人已经到了江州。
实际上张希孟已经到了。
刘三吾深深一躬,“张相光临敝校,真是师生们三辈子修来的福气!”
张希孟一笑,“这么说我就不爱听了,当初是我提议建立济民学堂的,貌似我还挂着名誉山长的头衔,大约就是回家瞧瞧!你们用不着大张旗鼓,麻烦了反而不好。”
刘三吾笑道:“张相,我已经安排了,要挑选几个优秀学生,一起迎接张相。”
优秀学生?
张希孟下意识沉吟,自家儿子,算不算人家嘴里的优秀学生啊?
第六百八十六章 济民学堂的人样子
张希孟往济民学堂来,自然不是接受鲜花和掌声的,他带了许多新编纂的讲义,还有一些实验用具,其中就包括许多玻璃制品,瓶瓶罐罐,也包括两架相当大的望远镜。
这些东西,让刘三吾都有点目不暇接。
“张相,这,这都是您最新的成果?”
张希孟大笑,“可不是我的,而是无数人的聪明才智。就拿这个望远镜来说,原本是军中匠人弄出来的,就是那种单筒的千里眼,你见过吧?”
刘三吾想了想,这才道:“我记得当年陛下去崖山的时候,似乎就有这个东西,还拿来观测潮水海况。”
刘三吾说完之后,情不自禁感叹,“当初不过是手上把玩之物,怎么会造得这么大?”
张希孟笑道:“正因为造得大,才能看得远。不瞒你说,若是将这东西置于山顶,遇上晴朗的夜空,可以观察到月亮!”
“月亮?”刘三吾大惊失色,“张相,这,这是钦天监该用的东西吧!上窥天象,这是陛下才该有的权力啊!”
张希孟忍不住大笑,“你是担心我随便摆弄这些玩意,会欺君?”
刘三吾老脸一红,连忙摇头,“张相做事滴水不漏,思虑周全,怎么会欺君?”
张希孟笑道:“放心吧,陛下用的在钟山上面呢!他都看得腻歪了。”
……
朱英说张希孟准备了不少学科讲义,这话没错,但他到底知道的不全。
实际上张希孟还是很重视科技发展的。
当初朱家军进滁州,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护铁匠炉,保留作坊手工业。随后每攻占一地,工匠都是最受重视的。
而且张希孟还把工匠录入军籍,享受和士兵同等待遇。
随后更是公布了专利法,对发明创造,给予重奖。
这些事情都是有据可查的。
只不过鉴于明军猛士云集,本身就强悍无比,让人们忽略了明军的科技进步。
但是这些进步还是实打实的。
譬如说明军的铠甲更加轻便坚固,兵器也极为锋利耐用,仅凭着这一项,就大大减少了伤亡,从中高级将领,一直到普通士兵,明军的伤亡率很低。
其次,像望远镜这种东西,大明还没有立国的时候,就已经弄出来了。
张希孟最初以为会很麻烦,可他跟几位老先生,比如朱升等人打交道,就了解到,在先秦的时候,就有用水晶石治疗眼疾的说法。
很显然,那个水晶石不是吃的。
最迟在东汉事情,就已经有工匠能熟练打磨水晶,制造眼镜。
而且不光有工艺,还有理论,墨子当中就记载了许多光学知识。
像朱升这种文人,上了年纪,眼神不行,无法看清楚蝇头小楷,往往就会给自己配一副眼镜,用来读书。
张希孟进了应天之后,果然找到了一批能打磨水晶的匠人。
他先是定做了一批老花镜,仔细观察工艺水平,随即又让工匠制造些凹透镜,随后自然而然,在某个下午,坐在葡萄架下面的张相公,被葡萄砸了一下,突然就顿悟了,然后就发明了“千里眼”。
千里眼的出现,自然是给将领们极大的帮助,站得高,看得远,指挥起来更加方便顺畅。成千上万的将士,如臂使指。
不过也仅此而已。
到底没有什么颠覆的效果。
张希孟思索了一下,也明白怎么回事……水晶这种东西,天然存在,不过是经过匠人的打磨,做成了望远镜,还远不到天翻地覆的程度。
真正关键的是材料!
只有在材料上面有所突破,才能真正改变世界……比如玻璃!
当张希孟开始关注玻璃的时候,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玻璃这东西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一样可以上溯到先秦的时候。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